法则释义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阿希,通过多年的学术研究提出了首因效应,它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即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这条管理学的黄金定律,旨在告诫管理者不能只凭印象来用人。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题,然后,让一些人对被试的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者比较,看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人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由此可见,印象是一个巨大的误区,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只凭第一印象选用人才,往往会被某些表面现象所蒙蔽,使自己的判断力失之偏颇,进而埋没了那些于企业有益的优秀人才。管理者在考察、考核与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更要察其行、考其绩!
经典案例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是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之一,早已扬名全球,然而,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却遭遇过不少危机,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公司几乎陷入了破产的边缘,不但债台高筑、信誉下降,而且产品积压如山。为什么此前还兴旺发达的克莱斯勒公司,数年后却败落到如此地步呢?归根结底,是该公司当时误用了林恩·汤森,正是他将公司由兴盛引向了衰落。
当时,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管理者有一种求贤若渴的精神,当他们看见林恩·汤森是一位财会专家时,便将他吸纳到克莱斯勒公司工作,并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将公司的总经理职务授予他,随着汤森的良好表现,70年代初集团便被任命为公司的总裁。
一直以来,克莱斯勒公司都认定汤森有驾驭全局的能力,不可否认,他对财务的计算可谓是滴水不漏,绝不会出现一丝差错。然而,他却有着只算跟前数字与利益的思维习惯,因而缺乏长远的管理观念,他只重视下一季度的利润,并将长远发展计划摆在了次要位置。克莱斯勒公司的管理者,却凭借着他前期的财会表现,盲目地选择了依然相信他的管理能力。
殊不知,汤森的长处只有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却是他的弱处,他坐上总裁的位置后,做出了诸多失误的决策,使公司一次又一次失去了商机,并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企业亏损,这使得克莱斯勒公司终于觉醒,并下定决心辞掉了汤森。
然而,汤森走后,却给克莱斯勒公司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此时管理者才后悔自己仅凭印象用人的决策。从那以后,公司不再轻易对人才下定论,而是在实践的考核中,给予他们正确的评论。随后,克莱斯勒公司通过重新引进人才、调整公司的结构,终于摆脱了这一次破产的危机,重新走上了正轨!
智慧启迪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工作节奏如同飞驰而过的列车在竞争市场穿梭,没有多少管理者愿意花费时间去证实一个留给自己不良印象的下属,究竟具有怎样的能力与价值。于是,很多时候管理上所出现的问题,都是由于没能对下属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与了解,进而让企业蒙受损失。由此可见,若想管理好一家企业,就必须对下属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认知!
走出自我,不以喜好为标准
大多数管理者在识别人才、选拔人才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那些跟自己类似的人,如性格爽直的管理者,常选拔豪爽的下属,并认为他们最能干;作风沉稳内敛的管理者,则常选拔沉稳的下属,并认为他们最值得信赖等。长此以往,便会造成管理层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气质结构和专业结构都不够合理,进而影响企业管理效能的提升。因此,管理者应走出自我,不能以自己的喜好作为评价人才的标准。
打破常规,以做到知人善任
很多时候,管理者都会受到固有的传统思维,以及被人认可的观念影响,而错误地分配下属职位,殊不知这往往会使企业流失大批人才。对于任何一位管理者而言,如果不能消除脑海中这种固有的思维与观念,势必会使得优秀的人才跟自己擦肩而过,并将一些人才放在了不合适的位置。管理者应该敢于打破常规,重用有真材实料的下属,做到知人善任。
重视实践,在工作中检验人才
无论管理者有多么睿智,要对自己下属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都必须让下属去做一些实际的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将自己的品性、能力及优缺点,自然而然展现出来。只有在实际的操作中,管理者才能得知下属真正的实力,进而为其安排相应的工作职位,切不可只凭自己的推测而妄下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