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孕妇饮食与生活
48119500000032

第32章 怀孕第三月(6)

(1)向医生讲明自己的病史。血小板减少的明显症状是出血。但某些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出血症状可以暂时不发生,甚至血小板计数也不减少,但体内的抗血小板抗体却仍然可以产生,并进入胎儿体内。因此孕妇如果有这类情况,应如实向医生说明,以争取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如从产前两周开始口服强的松,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血小板数量,减少分娩时的出血量,而且可以阻断胎儿体内的出血倾向。

(2)避免使用对血小板有损害作用的药物和检查手段,如阿司匹林、磺胺类药物,以及X线检查等。

(3)外伤出血和感染等均能增加血小板的消耗,使血小板数量更为减少,应注意尽量避免。

(4)提前一周住院待产。这样可以得到医生的观察和治疗,为分娩做好准备。如产前血小板过低,可使用丙种球蛋白或输入鲜血、血小板,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

(5)分娩后应有一段住院观察的时间,注意原发病有无变化,有无产后感染,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对于新生儿,医生也会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并检查孩子的血小板是否正常,注意发育状况。

(6)产后要避孕。一般不要再生第二胎,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接受医生的避孕指导,但一般不宜使用宫内节育器,以防发生宫内感染和出血。

(7)由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患者体内的抗血小板抗体可以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治疗这些疾病的激素等药物也能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因此有这类疾病的产妇不应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婴儿。

肾结石的防治

妇女妊娠期肾结石的发生率比较高,尤其以右侧肾更为多见。妇女怀孕后输尿管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扩张、积水、尿流减慢,从而诱发结石。妊娠时的妇女内分泌功能变化也很大,这些变化使肾盂和输尿管的正常排尿功能出现异常,表现为收缩蠕动作用减慢、郁滞或不甚通畅,这样也会诱发肾结石。

为了防止妊娠期肾结石的发生,孕妇每天要保持适量的运动,这样既能促进肾盂、输尿管的蠕动,又能改变体位,防止子宫持久地压迫尿道。其次,孕妇不要偏食,尤其不要过多地进食某些诱发肾结石的食物,如可可、咖啡、菠菜、白薯及动物内脏等。孕妇要多饮水,特别是夜间也要尽量喝点水,以增加尿量,促进输尿管蠕动,防止尿液浓缩,出现结石。

阑尾炎的防治

妊娠早期发生急性阑尾炎的表现与非妊娠妇女没有大的差异。晚期由于子官增大,阑尾的位置发生变化,向上移动,靠近胆囊的部位,加之腹壁变薄变松弛,即使疼痛,也不像一般急性阑尾炎那样出现肌肉紧张及反复跳痛,容易放松警惕以致漏诊或误诊。所以,怀孕妇女一旦有腹部疼痛等可疑症状时,不要轻视,应及时到医院检查观察。

一旦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就面临着治疗方法的抉择。妊娠期阑尾切除术较危险,除了具一般急性阑尾炎手术危险以外,还有对子宫内小生命的影响。怀孕早期做阑尾切除术影响很小,犹如没有怀孕时一样,妊娠晚期发生的急性阑尾炎,由于阑尾位置变化,离开具有保护作用的大网膜较远,感染不容易局限,如不手术,发生腹腔严重感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不但可危及孕妇的生命,也威胁到胎儿的安全。即使能渡过劫难,胎儿出生时的体重也会明显下降,造成先天发育不足。所以,对于怀孕女士来说,无论是妊娠早期或晚期发生急性阑尾炎,采取手术治疗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妊娠35周以后发生的急性阑尾炎,如果同时发生弥漫性腹膜炎,为防止脓毒症引起胎儿死亡,可以同时施行剖宫产。

妊娠期进行阑尾切除手术要分外细心,操作轻柔,减少对子宫的干扰。手术切口也不像一般阑尾炎那样采取右下腹部斜切口,而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手术前后的每一个环节,也要充分注意,如手术前病人的一般情况不佳时,应抓紧处理,采取各种措施,补充适当水分,纠正脱水或酸碱平衡紊乱。绝大多数止痛药,同时具有呼吸抑制作用,且均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用时应慎重考虑,用量更不可过大。巴比妥类镇静药虽可在几分钟内透过胎盘,但对胎儿呼吸无明显抑制,可以放心应用。手术前常用阿托品抑制腺体分泌,减少心血管神经反射性抑制,防止支气管痉挛,该药对胎儿影响较小,可以应用。如合并心脏病、高血压或甲状腺机能亢进,可以改用东莨菪碱。而异丙嗪等药可进入胎儿体内,有引起畸形的可能,不可随便使用。抗生素中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之类,可损害胎儿的听神经和肾功能,不宜应用。四环素可引起畸形,目前已禁用。

只要早期发现,正确处理,怀孕期急性阑尾炎并不可怕,治疗得当就完全可以使母子平安,顺利恢复。

糖尿病的防治

依病情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如病情较轻时,可采用饮食疗法,每天主食控制在200~250克,蛋白质食物如牛奶、蛋、肉、豆类食物等控制在100~125克,脂肪如炒菜的油、油性食物等控制在50~60克,每天的食物按早饭1/5,中、晚饭2/5量来分配,夜间还可以加食少量夜宵,避免血糖太低。病情较重时要用药物治疗,由于口服降糖药对胎儿不利,所以孕期应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但一定要遵医嘱才能使用。

糖尿病孕妇要早做产前检查,要按时检查并做系统的胎儿监护,只要密切与医生配合,一般可以获得母子平安。

另外,产后也要随时注意病情变化,如果发现2个月以后血糖仍旧没有恢复正常值,就要及早到内科诊治。

鼻出血的防治

妇女怀孕后,因体内雌激素的增加,使鼻粘膜扩张、血管充血。容易发生鼻出血。

如果发生鼻出血,不必害怕。静坐下来,将头仰起,然后用手指将出血侧的鼻翼向鼻中部紧压;双侧出血时,则用拇指及食指分别将两侧鼻翼压向中部;如有干净棉球塞入鼻孔中再压更好,一般压迫几分钟后就可止血。在额部用毛巾冷敷,可以帮助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加速止血。将头部仰起时,鼻内渗出的血液可自鼻后孔流入咽喉,应吐出。如经压迫仍不能止血,或反复发生鼻出血,应到医院诊治。

牙病的防治

相当多的孕妇在妊娠期产生多种牙疾,这是因为全身免疫力降低所致,此时用药怕影响胎儿,拔牙又怕引起流产或早产,不治又会使孕妇痛苦万分,所以要重视牙病的防治。

妊娠期牙龈炎

是孕期最常见的牙病,为牙周疾病中的一类,表现为牙龈肿痛,刷牙、进食时出血。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牙龈充血及牙乳头增生。妊娠期牙龈炎多因体内孕激素增多和口腔不洁引起,也可由孕妇体内维生素相对缺乏所致。防治的方法是去除牙结石,早晚刷牙饭后嗽口,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也可适当服用多种维生素片。

智齿冠周炎

18~27岁是第三磨牙萌出期,第三磨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齿。由于食物越来越精细,加之人类的进化,许多人颌骨体发育不良,常常发生第三磨牙萌出困难或生长方向异常,引起牙冠周围软组织的炎症及疼痛,重者还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孕妇年龄多处于第三磨牙萌出期,加上免疫能力较正常人低下,若发生阻生更容易感染。由于此时用药会影响胎儿,拔牙又可能引起早产或流产,故一般建议在孕前即拔除阻生牙以除后患,如孕期发生感染,则主要是局部用药,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局部交替冲洗,之后用2%碘甘油涂搽,另外饭后可用稀释了的双氧水漱口。症状较重时还需全身治疗,一般选用对胎儿无害的青霉素等抗生素。症状控制后一般在怀孕3个月到7个月的这段时间内拔除阻生牙,此时对胎儿的影响较小。

龋齿

俗称“虫牙”。由于孕期唾液成分、齿龈血流循环的改变,加上受增多的孕激素的影响,此时龋齿有好发倾向,且原先较浅的病灶有可能向深层发展而引起疼痛、发炎等。故孕妇要定期去医院作口腔检查,对龋齿及时治疗,并且要注意口腔卫生、加强营养,摄入足够的动植物蛋白、维生素和钙。

牙病在孕妇中是相当常见的,为了免受它的搔扰,不妨婚前就去医院做仔细的口腔检查,发现牙疾及时治疗,这样就不至于怀孕时治疗棘手了。

牙龈出血的防治

妇女妊娠期间,常有牙龈水肿,显得肥厚而松软,牙龈的颜色由淡红色变为深红色或紫红色,而且容易出血,嘴里经常黏糊糊的,刷牙的时候出血更多,这就是妊娠性牙龈炎。如果妊娠性牙龈炎急性发作,除有上述表现外,还可出现牙龈疼痛。有时,个别牙龈肿大突出、发红,即称为“妊娠牙龈瘤”。出现这些异常变化,往往给孕妇带来精神负担。

妊娠后牙龈发炎,是因为孕妇体内雌性激素、黄体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明显增加这些女性激素的急剧增加可以促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弯曲、弹性减少、渗透性增加、血液积滞。妊娠期的第二、三个月和产前两个月炎症的发展比较厉害,出血现象也比较严重。此外,不注意口腔卫生,牙齿排列不齐,有大量牙垢,用口呼吸等,也是引进妊娠性牙龈炎发生的因素。

妊娠期牙龈出血多由于阴虚胎火上炎,灼伤齿龈血络,迫血外渗所致。可用滋阴清火、护养齿龈的方法治疗。方用:生地12克,丹皮6克,黄芩9克,知母6克,菊花6克,麦冬9克,芦根30克。一般连服7剂,牙龈出血即会明显减少或消失。

妊娠性牙龈瘤防治

妊娠性牙龄瘤是指在孕妇牙龈的某个部位上长出一个小瘤子样的东西,不痛也不痒,有的容易出血,有的则什么感觉也没有,但都有一个细小的蒂连在牙龈上。这种牙龈瘤的发生和妊娠有关,多发生在两个牙之间的牙龈乳头部位,有的颜色特别红,容易出血,也比较软,有的颜色和正常牙龈差不多,不容易出血,也比较硬,并随妊娠期的发展而逐渐增大,但长到直径15厘米左右时,就停止了生长。

妊娠性牙龈瘤的发生和妊娠期内分泌改变有关。它的发生要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原来牙龈就患有慢性牙龈炎或牙周炎,只有在这种发炎的基础上,再加上内分泌的改变,才有可能出现妊娠性牙龈瘤。

妊娠性牙龈瘤并不是一种真性肿瘤,而是属于炎症性的增长。在产后,当内分泌逐渐恢复正常状态时,它也会随之渐渐变小,甚至于消失不见,所以不必急于手术切除。只要早一点去医院治疗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妊娠性牙龈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