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对我说谎试试---跟我学微反应读心术
48118600000016

第16章 目光与眼角的秘密

我们的目光随着眼动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在注视别人的同时常常也在他人的注视当中……停留的目光中有何细微差别,眼角又有怎样的微表情?眼部最后一节“目光与眼角的秘密”继续为你讲述。

小灰鹅的印刻现象

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目光的注视。在出生的72小时内,婴儿的目光会一直追随母亲,每次看到母亲的时候,婴儿的眼睛里就会呈现出一种舒适感,因为当母亲向他们微笑的时候,婴儿的内心也会变得愉悦。

笑容不是婴儿拥有的第一个表情,第一个表情是哭,因为婴儿刚从母亲的身体里分离出来的时候,外界的温度与温暖的羊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婴儿的皮肤会感到非常难受。但是笑远远比哭重要得多,笑是在哭泣之后学会的第一个表情。当婴儿注视别人的时候,他们希望看到别人的笑容,因为他们自己的笑容就是模仿别人的结果。

目光可以让我们了解外面的世界,但是目光的作用绝对不仅仅在于此。

接下来我们要提到鸟类,因为目光的巨大力量在鸟类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鸟类会把第一个出现在视野里并且会运动的物体当成是自己的母亲,雏鸟的目光会时时刻刻停留在母亲身上,并且紧紧地跟随,这就是鸟类的印刻现象。

不仅是鸟类,低级动物的身上也普遍存在印刻现象,这种现象甚至在人身上也能找到。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劳伦兹把在人身上的印刻现象发生时期称为“关键期”。“关键期”概念提出后不久就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心理学家很快在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找到了关键期存在的依据。在人类的成年期也存在着印刻——“先入为主”就是成年期的“印刻现象”。

印刻现象对于动物而言似乎有更重要的意义。动物们通过印刻来建立亲子关系、保护自身基因的传播,确定交配范围、确定自己为同一种族等。印刻意义如此巨大,却仅仅是因为第一眼的目光而已。

在一般情况下,动物们第一眼看到的“会动的物体”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劳伦兹就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

案例:劳伦兹印刻实验

这几乎是一个在心理学界乃至动物学界无人不知的实验。在做这个实验之前,劳伦兹对于动物的某些行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发现许多动物在出生之后就会紧紧地跟随母亲,这一行为让劳伦兹很好奇,是什么让动物宝宝有这种跟随行为?

劳伦兹将同一窝灰腿鹅的蛋分两组孵化。第一组自然是由母灰腿鹅进行孵化,第二组则是由劳伦兹进行孵化。劳伦兹是如何孵化的呢,当然不会像母鹅那样。

劳伦兹把第二组的鹅蛋放入人工孵化器中,刚出生的小灰腿鹅出生后没有看见自己的母亲,而最先看到的是劳伦兹本人。这时有趣的现象发生了:劳伦兹走到哪儿,小灰腿鹅就走到哪儿,劳伦兹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小灰腿鹅的“母亲。

然而当劳伦兹和小灰腿鹅真正的母亲相遇时,它们会怎样去选择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劳伦兹又做了一个扩展实验。他把两群小灰腿鹅聚集到一起,然后用一只箱子将它们扣在下面,让母灰腿鹅站在箱子的一边,而劳伦兹自己站在箱子的另一边。当箱子被提起时,受惊吓的小灰腿鹅朝两个方向跑去:第一组的小灰腿鹅朝母鹅跑去,而第二组的小灰腿鹅向劳伦兹飞快地跑来。

原理:印刻原理。

分析:

劳伦兹并没有从一开始就研究目光,在这之前他做了很多实验来寻求动物跟随母亲的真相。劳伦兹在基础实验中,把灰腿鹅蛋分成两组,这样就完成了变量的控制,两组灰腿鹅蛋唯一的区别就是小鹅孵化出来后第一眼看到的“母亲”不同。实验证明了,对于动物而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劳伦兹将其命名为印刻现象。

而扩展实验说明了,当其真正的母亲和劳伦兹同时出现在小灰腿鹅面前的时候,对于那些第一眼见到的是劳伦兹的小灰腿鹅而言,劳伦兹显然更具有吸引力,这就是目光的力量。

惨剧就这样发生了,“无聊”的实验者劳伦兹为了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让自己成为了第一个小灰腿鹅目光的注视者,并且活生生地拆散了一个灰腿鹅家庭,而劳伦兹也担负起了抚养小灰腿鹅长大的重任,直到灰腿鹅的印刻现象结束,这一切都对劳伦兹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劳伦兹还进行了许多动物行为学方面具有开拓性的研究,而不仅仅局限于动物的印刻现象。1973年,劳伦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注视时间

目光的注视和瞳孔的收缩存在很大区别,为什么这么说呢?90%的人不能自由控制自己瞳孔的收缩,它属于非条件反射的范畴;而对于目光,我们常说“眼不见为净”:当你不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不会去看,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简单。

当你不看一样东西的时候,一般代表着你不喜欢,而当你注视一样东西的时候,也不代表你喜欢这样东西。就拿笔者自己为例,我非常不喜欢别人放爆竹或者鞭炮之类的,因为不喜欢爆竹爆炸的声音,很刺耳,但当我遇到别人放鞭炮或者爆竹的时候,我的目光依旧会注视:目光的注视是因为我想看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我在看的时候绝对是眯着眼睛的,瞳孔也肯定是缩小的。

随着婴儿的渐渐长大,目光的注视也会越来越频繁;随着自己关系网络的不断复杂化,我们在注视别人的时候也常常得到他人注视的目光。我们常说人与人之间利用目光就能交流,因为在人们交谈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目光会告诉你他人的真实想法,当然你的目光也在出卖你。

我们只能说在一般情况下,目光的注视代表着你喜欢,它同瞳孔一样遵从着“趋利避害原则”。在正常的交往状态下,当对方的目光注视自己的时间超过交谈总时间的一半时,这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光从目光的注视时间长短无法判断他人对自己是否喜欢,因为这取决于对方瞳孔的收缩情况。对你进行长时间的注视,说明对方想要知道你身上发生了什么,瞳孔放大代表着喜欢,一般情况下说明对方对你或者对你们的谈话内容感兴趣,你会觉得舒服,同样报以注视的目光;而如果瞳孔缩小的话情况就截然相反了,对你长时间注视还是说明对方对你“关心”,但瞳孔缩小代表着对方对你不是很喜欢,这时候目光就是一种挑衅,并且带着敌意,这种情况下你会觉得不是很自在,如果瞳孔收缩到一定程度的话,说不定真的能杀人也未可知。正如前文所说,瞳孔的收缩实在是太难观察了,而且中国人的虹膜又是黑色的,瞳孔也恰恰接近于黑色!

目光的注视在人的交往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你因为害羞或者其他原因而不敢注视对方,彼此之间的沟通就很难建立,也较难获得他人的信任。行为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应该有超过60%的注视时间,这才会让对方觉得舒服,并且喜欢你。目光的交流其实是心的交流,但如果只流于目光而忽视了心的交流,目光的长时间注视或许会适得其反。

总而言之,目光的注视时间中有很多隐藏的信息,那么别人在和你交谈的时候,对方究竟在看哪里?

注视位置

注视的部位比注视的时间透露出更多的信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了4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别为亲密的距离(0~45厘米)、私人的距离(45~120厘米)、礼貌的距离(120~360厘米)和一般距离(360厘米以上),这些距离的分类排除了一些外界不可抗因素,如拥挤的公交车等。其中,亲密的距离是双方最密切的距离,私人的距离属于朋友和熟人的距离,礼貌的距离用于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而一般距离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

不同的注视位置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密不可分,行为心理学研究者经过长期的观察得出如下结论:当你与他人谈话的时候,如果对方有意注视你身体的某一部位的话,他的目光流露出的信息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亲密的注视,与之对应的是亲密距离,这种注视的部位在双眼到胸部的区域。当你发现对方的目光游离开“友情区域”而飘落在你身体的某些部位时,说明对方对你感兴趣了。所以当你和亲密的人在一起的时候,请把目光停留在眼睛与胸部之间的位置。

第二种是社会交往的注视,与之对应的就是社交距离。在这种注视下,其注视位置是以鼻为中心、两眼与嘴之间,两眼和嘴部构成了一个倒三角区域,又叫做“友情区域”。当你的目光注视在友情区域的时候,对方会感受到友善的气氛。研究者对注视位置所做的实验证实,在交往应酬中人们的目光的确普遍停留在“友情区域”。

第三种属于较为正式的注视。当你想让对方感受到你现在很严肃的时候,说话时应注视对方鼻子往上、双眉之间的部位,这就是“严肃点”。当孩子说某个老师很严肃的时候,其实就是因为老师经常看着孩子的“严肃点”。

如果你的目光一直注视着对方的“严肃点”,不知不觉中就给对方“请你严肃点”的语言信息,这个信息会让对方感觉到你的认真和严肃。按照微反应的分类依据,“严肃点理论”属于后面将要提到的仰视反应,当你在谈话中处于仰视状态时,就能拥有谈话的主动权。

除了以上三种注视位置传递的不同信息外,还有另外两种注视方式传递着负面信息。

其中一种是闭眼。眨眼是人们再正常不过的生理反应,在交谈中,成人每2~6秒需要眨眼一次来补充眼睛的水分,平均每眨一次眼睛需要0.2~0.4秒的时间。但如果眨眼持续到1秒钟或更长时间,就应该称之为闭眼,交谈时的闭眼会给他人一种排外的感觉。在交谈中,如果有闭眼的习惯,代表着内心的优越感,说得直白些就是带有轻视或者看不起对方的意味。在1秒钟之内,连续眨眼几次,代表神情活跃,或者对某事物感兴趣。当然,如果不敢正视对方的话也会不断眨眼。综合看来,与人交谈时频繁眨眼很容易让人误解,即对方在你眨眼时已经感受到了这种负面的情绪。

另一种是注视位置停留在鼻子上。当你发现他人在与你交谈时,时不时地看着你的鼻子时,表示对方有负面情绪,传递着不友善的信息。在业务交往或是谈恋爱的时候遇到这种目光,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策略了。

眼角辨别真假笑容

当我们的眼轮匝肌眶部收缩的时候,我们的眼角就会产生皱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鱼尾纹”,但好在此时的鱼尾纹只是暂时的:因为我们眼角的皱纹会随着眼轮匝肌眶部的舒张而恢复到皮肤光滑的状态。但是,随着我们眼轮匝肌眶部收缩次数的不断增加,眼角的鱼尾纹就会变成永久性的。

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报以微笑可以让彼此更为愉快,但是有的笑容带着真诚,而有的笑容则是伪装出来的,我们该如何判断真真假假的笑容呢?

以往的相关研究表示:当人在真笑的时候,眼角就会产生皱纹;而如果一个人的笑容是伪装出来的,眼角则不会产生皱纹。这是因为人的一天中张嘴的次数要比微笑多得多,人的嘴部肌肉也受到了比眼部肌肉更多的锻炼而更容易被人控制。人在伪装笑容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咧开的嘴角,这时候经常锻炼的颧大肌会收到来自大脑的“笑”的信息而收缩,但是人的脸颊并没有上升,眼角也不会产生皱纹,因为人没有办法对控制这些面部行为的肌肉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人在真笑的时候,这些肌肉都会起作用。

由此看来,判断一个人笑容的真假在于眼角是否产生皱纹。但是一个人笑的程度不同,眼轮匝肌的收缩程度也会不同,而眼角没有出现皱纹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个笑的强度不够所致。

人的笑容有伪装,就一定会有隐藏,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在隐藏自己的笑容呢?有人说,根据以上的推理,由于嘴部肌肉受到较好的控制而眼轮匝肌的控制性较差,所以当人内心喜悦而想要掩饰的时候,嘴部肌肉受到较好控制,所以不会引起嘴角的上扬,而眼轮匝肌眶部却会产生自发性的“皱纹”。从理论上讲,这样的推理是完全正确的,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更多的方法可以进行判断。

如果一个人嘴角没有咧开,而眼角产生皱纹,那么这个人表面看似平静其实内心喜悦。这种方法的判断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因为当人痛苦的时候眼角也会产生皱纹。

我们不妨来看另一种判断方法:虽然嘴部肌肉能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由于神经传导的间歇性,嘴部肌肉控制会减弱而使本该保持微微下压的嘴角上扬起来,当控制增强时又迅速恢复到嘴角微微下压的状态,这部分内容在介绍“面部行为编码系统”的相关章节中有提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受到控制的微笑。

判断一个人是否隐藏自己的笑容的依据是看他的脸颊是否上升。首先因为脸颊占整个面孔的面积较大,比较容易观察,就算处于较远的距离也可以看到脸颊上扬的轮廓,相信这种受控制的微笑大家在平时也经常见到。

其次,脸颊的上升也可以用于判断笑容的真假。要知道,真诚的笑容有三个必备条件:嘴角上扬、脸颊上升、眼角皱纹,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