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神奇生理科学美图大观
48118300000040

第40章 世界之最(2)

人的潜力之谜

人体的潜力是指人体内暂时处于潜在状态还没有发挥出来的力量。科学家发现,人体的潜力相当惊人,有待于人们研究,挖掘。

炼钢炉前,炼钢工人挥汗如雨。正常人究竟能耐受多高的温度呢?英国皇家学会的医学博士布勒登,就这个问题亲自进行了一次试验。他钻进一个正在加热的密闭屋子里,温度逐渐升高,甚至超过100℃,他在那里呆了7分钟,感觉呼吸尚好。后来他感到肺部有“压迫感”,心里有“焦虑感”。他走出热屋子,自己数了数脉搏,每分钟跳144次。若不是他亲身进行子这次试验,谁会想到人体能耐受这么高的外界温度呢?

在智力方面,人的大脑大约共有140亿个神经细胞。而经常活动和运用的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神经细胞在“睡大觉”,尚未很好地发挥作用。美国的一位科学家认为,健康人的大脑,如果一生中始终坚持学习,那么它所容纳的知识信息量可达到52亿多册书的内容。人的毛细血管,占全身血管总长度的90%,它的血容量比动脉里的血要高60~800倍。但是,在一般状态下,只有1/5到1/4的毛细血管开放,其余全部闭合,处于没有发挥作用的状态。人体肺脏中的肺泡,经常使用的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不论是血液循环系统,还是呼吸系统,潜力都是很大的。通过锻炼身体可以发挥潜力,提高肺活量和增大血管容积。

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发挥平时所没有的力量,如为了救人,一个弱女子猛地掀起了重物;一个老婆婆在夜间碰上恶狼,结果将狼打死。这都是人体潜力在紧急关头发挥出来的结果。原来,人体的肌肉和肝脏里在平时贮存着大量的“三磷酸腺苷”,简称ATP。这种ATP就是能量的来源。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只需要一部分ATP提供能量就可以了。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大脑就会发出命令,让全身所有ATP立即释放出来。命令下达后,身体能量剧增,就能做出乎时想象不到的事情来。

科学家估计,目前世界上大约有50%以上的疾病不需要治疗就能自愈,这也被认为是人体潜力的作用。这种潜力包括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作用和自身稳定作用等。能不能让更多的疾病不经治疗而自愈呢?这是现代医学探讨解决的问题。比如癌,现在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可是也有靠人体潜力使癌消退的例子。人体使癌消退的潜力在哪里?这还是一个谜。

人体最引人注目的潜力是“自调自控作用”。中国的气功和印度的瑜珈术,就是这方面作用的例证。气功师的表演,常常令人瞠目结舌。在我国,气功已经有效地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保健。

人体具有多方面的潜力,有些已经通过体育锻炼和练气功等方法发挥出来,并在理论上得到阐明。还有更多的潜力尚没有被人们所认识。进一步研究人体潜力,挖掘这种潜力,对于增强人类体质和工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深入认识。

神奇的生命之光

1939年,前苏联科学家基利安夫妇发现:在高频高压电场中,活的生物体周围会以一定节奏脉动着彩色的光环和光点。这些光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现在所拍摄的彩色照片上上。当该生物体死亡后一段时间,这些闪光即行消失。基利安夫妇还发现:这种光图像的强弱、颜色、脉动节奏和光环大小随着对象的生理状奋和(人的)精神状态而变化,新鲜树叶的光图像清晰明亮;而摘下的树叶如果稍旋转一段时间或被揉坏后,光图像就模糊变形;至于死亡的枯叶,光图像就消失不见。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之为“基利安效应”或“生命之光”。

很有意思的是,人体各部分的光图像有不同的颜色:手臂青绿色、臀部橄榄色、心脏深蓝色。更有趣的是,在人的身体上,某些部位发射出的这些光图像特别强,而这些部位正好准确地对应于古代中国发现的740多个针灸穴位。

与基利安一起工作多年的阿达盂柯,将新鲜树叶切除多达10%,但是在其辐射场摄影照片上,仍能清晰地看到被切除的部分,只是较暗淡一些而已。这又是一桩怪事。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奇妙的“生命之光”呢?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认为:由于活体周围存在着能量环流,这些能量环流或许是以“生物等离子体”的形式存在的。生物等离子体有其特殊的空间结构。对于人体来说,与情绪、生理等多种原因有关。而基利安现象正反映了这些“生物等离子体能量”的分布情况。

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生物体在高频电压电场内,发射出高速带电微粒流。这些高压带电粒子与空气分子碰撞,使空气分子电离,当正离子密度足够大时,由于复合导致发光,因此光图像随着电场分布而变化。而人们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等也影响这一生物电场的分布。至于怎样解释生物体表面各部分光图像的颜色和强度的显着差别,仍各说不一。

还有人认为可从人类未知的能量状态和未知的辐射角度或从气功、针灸等古老实践与基利安效应的明显联系上去探求答案。

50多年过去了,关于“生命之光”的探讨,仍在继续。

血液化学的研究

19世纪初医学家对血液的理解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医学家的理解几乎相差无几。虽然早在17世纪,已有学者描述了静脉血在与空气接触后,颜色发生从暗到亮的变化,并通过实验证明了某种气体与生命维持有关,但是直到100年以后,科学家才确定了这种与生命维持有关的气体是什么。18世纪下半叶,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离出了氧气。由于对自己的发现不确定,他将这个发现告诉了他的朋友,法国着名科学家拉瓦锡。拉瓦锡立即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呼吸、燃烧和氧气进行了实验。到1777年,他已创立了一个认为生命是一种氧化过程的化学理论。但是法国革命终止了他们的工作,普利斯特里在他的教堂被洗劫后流落到美国,而拉瓦锡则被送上了断头台。

尽管普利斯特里和拉瓦锡没有能够完成他们的工作,但科学界对氧与血液研究并没有中断。这个庞大的科学课题从18世纪末开始,一直延续到20世纪。1851年德国生理学家冯克发现血红蛋白,不久另一位德国科学家霍普-塞勒证实血红蛋白能携带和释放氧。在血红蛋白功能研究上贡献最大的当属丹麦科学家玻尔在氧气输送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用数学表达了氧与血红蛋白的关系,即着名的S形氧离曲线。他提出的氧离曲线描述了血液的一种显着特性——对氧气可变化的亲和力。波尔家庭具有优秀的科学研究传统。他的儿子尼尔斯·玻尔和孙子阿格·玻尔分别获得了1922和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到19世纪末,血液的许多重要功能逐渐被医学家们所认识。这些功能的认识与血液化学分析的发展密切相关。前面已经提到,19世纪医学家在血液的细胞成分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对血液中其他成分还知之甚少。实际上,当时已有一些医学家开始关注正常和异常情况下血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例如罗杰坦斯基、安德烈、马根迪和伯纳德等人都注意到了机体组织细胞在没有解剖学变化之前,已显现出疾病的征兆,因此推测这些病变可能与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变化有关。法国着名医学家伯纳德提出的“内环境”(milieuintemal)概念,强调了血液在调节“内环境”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测试手段的限制,他们只能做简单的半定量研究,如血糖;尿酸的检测,对血液中的大多数成分并不了解。

直到20世纪初,随着分析化学的发展和各种测量仪器的发明,血液中的各种代谢产物才逐渐被人们所知。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医学家有费林、邦恩和斯莱克等人。我国医学家吴宪曾对弗林的血糖分析方法做出了重要的改进,后来人们将他们的分析方法称为费林一吴方法。

1932年,美国医学家坎逐在他着名的《躯体的智慧》一书中发展了伯纳德“内环境”的概念,提出了“稳态”(homeostasis)学说。坎农的“稳态”学说也论述了血液在维持内稳态上的重要功能。坎农认为,血液中的水、电解质、各种蛋白质以及其他物质的平衡是维持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若这些物质的代谢发生紊乱,就会导致机体功能发生障碍。

红细胞化学功能的研究是20世纪初期医学家关注的领域之一。红细胞无核、无线粒体。它们是“无脑的”寿命为120天的小包裹,在肺和组织之间传送氧和二氧化碳。他们的其他功能包括缓冲,但是它们的生理学功能主要是维持血红蛋白和细胞壁的完整性,以安全、有效地携带氧和二氧化碳。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酶是关键。

红细胞是糖的消耗者,但是红细胞如何利用糖而不消耗氧却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后来,三位德国科学家:瓦尔堡与他的学生梅耶霍夫和埃姆登揭示了其中的奥秘。三位研究人员发现两种酶的代谢途径,瓦尔堡与梅耶霍夫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生物氧化与体外进行的氧化作用截然不同,不是氧气直接氧化那些营养物质,而是经过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传递氢离子和电子的极复杂的过程。这些反应又必须在生物催化剂-呼吸酶的催化下才能进行,离开它细胞的呼吸就会停止。目前,已经发现有二十多种呼吸酶,其中主要包括细胞色素氧化酶、黄酶等。细胞生物化学家瓦尔堡就是发现这种酶的先驱。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军队为了预防在太平洋地区作战的士兵感染疟疾,让士兵们服用奎宁。然而,医生发现一些士兵在服用奎宁之后,发生溶血性贫血,其中大多数为黑人男性。后来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士兵在服用一种名叫磷酸伯氨喹的药物以预防疟疾时也出现了上述类似的现象。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观察到那些发生溶血的病人的红细胞对这种药物异常敏感,经过研究发现,其原因是因为在这些病人的体内缺乏一种称被为6-磷酸葡萄糖醛酸脱氢酶(C-6-PD)的物质。这项发现不仅解释了药物引起溶血的问题,而且也揭开了一种自古以来就有的、与吃蚕豆相关的疾病即蚕豆黄,豆类中毒的科学基础,即某些人在吃豆类之后发生溶血,也是由于体内缺乏6-磷酸葡萄糖醛酸脱氢酶(C-6-PD)的缘故。

现在我们知道血液的主要功能包括:1.运送氧和二氧化碳: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将氧从肺输送到机体的细胞,携带二氧化碳从细胞到肺;2.运输营养物质从肠道到细胞;3.运送代谢产物(主要是含氮物质)到肾脏、皮肤和肠道,排出体外;4.保持机体的体液平衡;5.运输物质(例如激素)从它们的产生地到作用地;6.通过分布体热调节体温;7.保持机体的正常酸碱平衡;8.通过白细胞和各种可溶性蛋白质(如抗体和补体)的活动防御微生物和外来蛋白质的入侵;9.通过提供凝固物质来稳定损伤和促进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