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上述结论,O型血液可以输给A、B和朋型受血者,是因为O型血的红细胞不含A和B凝集原,因此可以输给A、B或AB型的受血者,至于随同输入的O型血浆中的抗A和抗B凝集素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可不予考虑。因为这些凝集素会被受血者的血浆所稀释,输入的O型血中凝集素的浓度很低,一般不至于同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但是为了慎重;在应用O型血输血时,仍应注意发生凝集反应的可能,因为如果O型血输得太快太多,以致异型血中的凝集素来不及被稀释,或者该异型血中凝集素的凝集效力特别强,即使经稀释后仍可以引起凝集反应。因此,临床上输血时最好选择同血型的血液,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或不得已的时候,才采取用O型血输给其他血型的受血者。在输入O型血液的时候,除了不要输得太快太多外,还要随时注意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由于O型血的人可以给其他血型的人输血,有人便以为在输血方面O型血是万能的,事实上这种想法是过于简单了。前面曾提到过Q型血液的血浆中含有凝集素抗A和抗B,O型血液输入受血者血管内虽然可以被受血者的血浆稀释,但遇到受血者的凝集原A或B,仍有发生凝集反应的可能,所以应在输血前做一做配血试验,确实证明不会发生凝集反应后,再进行输血。
从血型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学理论看,O型血是不可以输给A型、B型和AB型人的;但是,由于O型血的红细胞上既没有A抗原又没有B抗原,输给A、B、AB型人后,O型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中的相对的抗A或抗B抗体结合,因而输入的O型红细胞不受破坏,而发挥其良好的携带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的功能,人们称O型血的人为“万能输血者”只是从这一点来说的。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主张O型血输给其他血型的人,是因为在O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两种抗体,输入其他血型的人的体内后,它可以与受血者血液中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继而产生溶血。由于输入的血量少,受血者体内的血液量大,通过血液循环的稀释,和受血者血浆中存在的一些A型或B型的血型物质对O型血清中的部分抗A和抗B抗体的中和,可以把结合的红细胞的溶血机会降低。但是如果输入的O型血量较大,而且血清中所含抗A抗B抗体浓度很高,同样可以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由此可见,“万能输血者”并非万能,它同样潜伏着严重的危险性。综上所述;除非特殊情况下,O型血是不可以输给其他血型的人,AB型血也不能任意接受大量其他的血型。同型血相输应视为输血领域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则。血型的发现,揭开了人类输血历史重要的一页,也是人类对于人体血液生理功能认识的一大飞跃。
人类的血型非常复杂,血型系统就有十几种,严格地说,具备完全相同血型的人是难以找到的。就拿ABO血型系统来说,还可分出A1、A2、A:B、A2B等多种亚型。A1亚型的红细胞含有A和A1凝集原,其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A2亚型的红细胞只有A凝集原,其血清中除含有抗B凝集素外,尚含有少量(1%)抗A1凝集素。由于这个原故,A型又分为A1和A,两个亚型。同理AB型又可分为A1B和A2B两个亚型,前者红细胞上有A、A1和B凝集原,血清中无任何凝集素;后都红细胞上有A和B凝集原,血清含有较多量(25%)的抗AI凝集素,已知A1凝集原与抗A1凝集素有特异性凝集反应,输血时必须加以注意。现在把这几个亚型列成下表,可能看起来更加清楚。
根据上述情况,不管同血型者之间输血还是O型人输血给其他血型的人,为了慎重,最好事先将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这种交叉配血的关系如图所示。
首先,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血型配合试验,这称为主侧配血试验(也称为直接配血),然后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进行血型配合试验,这称为次侧配血试验(也称为间接配血),分别观察有无凝集反应。如果两则的配血试验都没有凝集反应,便认为是配血相合,这样的输血是最理想的;如果主侧发生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禁忌输血;倘若主侧不发生凝集反应,而次侧发生凝集反应,便可认为配合基本相合,但输血时要特别谨慎,不可输得过快过多,并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最后,我们可以这样说,输血在抢救和医治病人上非常重要,输血前的配血试验也同样非常重要。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医学家们陆续发明了从血液中分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技术。从而可以根据病人的需要,提取不同的血液成分,制成各种血液制品,如血浆、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和白细胞浓缩液等。目前,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成分输血的比例已达70%~80%。这种成分输血术成为输血术发展上的又一次革命。
输血的注意事项
在急性大失血、严重烧伤或休克等许多疾病中,输血是重要的抢救措施和治疗方法之一。输血的意义不仅在于直接补充了血量,恢复正常血压,并且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心血管的活动和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等,都有很明显的作用。但重要的是,应当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输血方案。
在需要输血时,应针对具体情况,确定输入全血或选择适合的血液制品。如在急性大出血引起血压下降时,因为需要及时补充血量,使血压回升,这时最好是输全血。对于慢性出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严重贫血者,因为他们主要是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是血红蛋白浓度过低,致使运输氧的能力不足,但他们的血液总量并没有减少,所以最好是输以浓缩的红细胞悬液。对于大面积烧伤或烫伤的病人,由于他们的创面渗出液过多,需要补充所损失的蛋白质和水分,最好是输以血浆,倘若输以全血,则往往因血细胞浓度过高,血液粘滞性过大,反而会影响血液循环。
在急救中,有时由于条件限制,不能立即得到合适的血液。为了维持一定的血压,这时可先输以血浆代用品,必要时甚至输以生理盐水、等渗葡萄糖溶液等,以便暂时起到急救的作用。目前已有许多种血浆代用品,其中使用较广泛的是右旋糖酐溶液。右旋糖酐有高分子右旋糖酐和低分子右旋糖酐两类,高分子右旋糖酐因为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有利于补充血量;低分子右旋糖酐较易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它维持血量的时间较短,但它能减少血液粘滞性,改善微血管循环,因而可用于烧伤等情况。
在这里,有必要再强调一下:输血时必须注意供血者和受血者之间血型是否匹配,如受血者接受了血型不合的血液,将会引起严重后果。反应严重者在早期可出现溶血性休克,包括血压显着下降,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和出血等症状。这种反应主要是由于输入的异型红细胞在受血者血管内迅速发生凝集反应,继而溶解并释放出一些凝血物质,从而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接着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黄疸,以后还有发生肾功能衰竭的可能,严重者则有生命危险。
无论平时或战争年代,输血都是抢救人命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预先贮存血液以备急需。贮存血液的要求一是熊够抗凝,二是尽可能使血液不变质或延迟变质酌时间。因为随着血液贮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会逐渐变性。
将贮存血液输给受血者后,其中一部分死亡的红细胞一般在24小时内就被受血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殆尽。至于受损伤的红细胞,在受血者血液内可逐渐恢复正常。
采用任何方法贮存血液,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溶血。理想的贮血方法是能使溶血达到最小程度。溶血可以使血红蛋白、钾、酶、红细胞膜和细胞基质等释放在血浆内。如果血浆内钾离子浓度过高,则是一种很强的心肌毒性物质,所以贮存血液中的钾离子量必须保证在安全限度以内。
输血会有哪些反应
因输血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有发势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和细菌性污染导致的反应等。其中以发势反应为最常见,其次为过敏反应、溶血性反应和细菌性污染等仅偶然发生。输血反应造成受血者不同程度痛苦,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①发热反应。发势是较常见的输血反应,约占输血的2%。发热常由细菌的代谢产物致热原引起,而保存液配制不当或输血器具消毒不严是产生热源的主要原因。此外,多次接受输血及妊娠时,受血者体内产生抗白细胞或血小板引起的免疫反应,也逐渐成为发势反应的重要原因。
发热反应症状发生在开始输血后1~3小时内,轻者先是畏寒,继而体温升高至38~40℃,并伴有头痛出汗、恶心呕吐,还有的因高热发生抽搐以至昏迷。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约在7~8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
为了预防发热反应,当患者有发热反应先光时,应立即减慢办事血速度并加强何温,如果症状仍有所发展,必须中止输血。
②过敏反应。输血引起的过敏反应约占输血的1%,大多发生在供血者血中有致敏原而受血者又有过敏史者。常见的症状是出现荨麻疹,有时还伴有发热、喉痛、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及嗜酸粒细胞增多等;发作较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及呼吸困难;最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预防过敏反应的措施是不采用有过敏史者的供血,在供血前4小时应当禁食或仅用少量清淡饮食。有时也可用供血者少量血浆在受血者臂上作皮内试验,如局部没有红肿等反应,再考虑输入。
③溶血反应。溶血反应占输血的1%,常见的发生原因是配血或输血错误,即误将不合型血输给患者,导致输入的红细胞或在少数情况下受血者自己的红细胞发生凝集或溶血。不合型血习惯上指的是ABO血型系统中不相符的“异型血”,因为除了ABO血型以外还有十余种血型系统,所以在极个别情况下,即使经过常规检验认为是可以输的血,输注后仍有可能出现溶血性反应。
溶血反应的症状轻重缓急随抗体的效价、输入血量及溶血程度而异。轻者有时难与发热反应区别,或仅有短暂的血红蛋白尿,一时性的轻度黄疸;重者则有明显的寒颤、高热、脉搏增快、呼吸急促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同时也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和黄疽。
输入ABO不合型血,即使仅输入10~15毫升也足以产生显着症状,输入量越多也越加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如果输血量不超过200毫升并且抢救及时,则可避免危险。至于带人ABO以外血型的不合型血,第一次输血可无反应,重复输入则发生溶血反应。
为了确证患者有无溶血反应,在查明血型及重复交叉配型的同时,应迅速进行各项检查。一旦发觉或疑有输血后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并严密观察血压、尿和出血倾向。
除了输入不合型血外,可引起溶血反应的还有输血前供血者的红细胞即已遭受破坏者、患者为败血症或感染严重者、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者等。
④细菌污染的输血反应。这种反应大多由于采、输血器具消毒不严、采血或输血时无菌操作不规范以及血液保存不当等造成。反应的程度随细菌种类和毒性、输入的血量及受血者抵抗力而异,轻者易被误认为发热反应而被忽视,重者可致死亡。其症状一般为寒颤、高热、烦躁、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等。在预防上,应严格遵守采血、输血规范,如发现血浆变色、混浊、混有凝块或沉淀时,应估计到有细菌污染的可能性。
由上可知,输血虽能急救某些严重疾病患者,但若输血不当,也可发生某些反应甚至造成人身死亡,因此必须遵循有关操作规程,严谨从事。
输液与血液的关系
在许多疾病中,体液中水和电解质的量往往发生变化,如果超出正常范围,便引起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和钠的代谢紊乱。水和钠的代谢紊乱可导致血量和血浆渗透压发生变化,人体出现脱水现象,严重的常造成血管内血量减少,引起组织灌流压降低,从而给人体带来很大危害。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静脉输入液体,是快速恢复正常血浆渗透压和血量的有效措施。
脱水按照血浆渗透压的不同,分为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和低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以失水为主,失水大于失钠,血浆渗透压高于正常渗透压。这种脱水多因腹泻、发热出汗、呼吸加快或由于饮水不足等引起。当失水量相当于体重的5%~10%时,因血浆浓缩,心动过速,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即坐位时出现明显低血压,同时血量减少;当失水量相当于体重的10%~15%时,常发生休克。等渗性脱水是水、钠按其在血浆中的含量成比例地丢失,而血浆渗透压仍正常,但若不加处理,则可转为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是以失钠为主,失钠大于失水,表现为血浆渗透压低于正常渗透压,大多因呕吐、腹泻或烧伤,丢失了体液而只补充了水所引起。低渗性脱水可使血浆的渗透压降低,而血管内血量减少。根据铁钠的程度,可有三种情况:即轻微缺钠的,患者常感疲乏,直立时常可昏倒;中度缺钠的,患者的收缩压显着下降,心率加快;重度缺钠的,可发生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