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神奇生理科学美图大观
48118300000014

第14章 人体奥秘(5)

不要把上述描叙武断地统统视为“迷信”。这些现象往往可以用脑与心理的关系来解释。心脏停止跳动以后,在一定时间内,人的大脑仍然可能有残余的心理活动,人可能还会听到什么,还会有一定的思维、想象、情感甚至意志。最近的研究表明,人死后脑电波不是立即停止活动,而会发出一段时间的信息,最长的可达168小时。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解读这些信息的技术,它将使人们对于死亡实质的了解有突破性的进展。

由于以上缘故,现代医学已将“脑细胞整体坏死”称为“死”,这样的死不可能有真正的心理活动,是真正的死亡;而人们以前常常把“心脏停止跳动”称为死亡,这样“死”的人有时却未必真的死了。

美国医生曾整理在越南战死的士兵的尸体运回国的档案资料。研究过此种资料的樊尚教授证明:确有许多尸体在棺材里活动过,有的咬自己的手指头,有的则撕裂或吞噬尸布。这类现象有些殡仪馆也有发现。在巴黎公社失败后的凡尔赛大屠杀中,没死而当作死人错埋的竟达十分之一,这是事后修补棺材时才发现的。

以上事实也启发我们:不要将心脏才停止跳动的人立即捆住手脚、塞住口鼻。最好把他们暂时安放在通风、温暖、舒适的地方,也不要忙着放哀乐,最好是放死者生前所喜爱的令人振奋的乐曲。当然,这样做并不完全是企求死者复生,但至少可以使他们在一种熟悉的令人愉悦的感觉中,真正地离开我们这个世界。

体内“好”细菌

一提起细菌,大家很自然地会把它与各种可怕的疾病联系起来,却很少了解细菌对人类健康的有益作用是更主要的。

大家也许没有想到,迎接婴儿出生的第一个生物体并不是助产士或接生婆,而是母亲产道中的细菌。尽管胎儿在母体中是无菌的,但出生后数小时,婴儿的粪便中便会出现细菌,而且这些细菌将伴随他一辈子。

现在已经知道,人体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仅肠道里就生活着1014个细菌,达400余种。这些细菌相当于世界60亿人口的1.7万倍,如果将它们首尾相接起来,可绕地球2周多。每克干粪便中细菌总数达1010~1012个,干粪便的1/3为细菌细胞。

就对人体健康而言,正常存在于肠道中的细菌大体可分为3类:一类是益生菌,也可称“好细菌”,如各种双歧杆菌、乳杆菌等,数量最多,对人体有益无害,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另一类为中间类型,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正常情况下它们益多害少,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还有一类为致病菌,或称“坏细菌”,如产气荚膜梭菌,假单孢菌等,它们害多利少,但数量较少,在正常条件下一般不会致病。如果后两类细菌“超生”或有越轨行为,才会导致疾病。

自然界有那么多细菌,但在正常生态条件下,只有那些属于正常菌群的细菌才能在体内生长、繁殖和定居下来。这些细菌好像拥有城市常住户口一样,是人体这个“城市”的永久居民。当然,它们在我们体内也不是毫无章法、随心所欲地乱“住”的。正常菌群相对固定地分布在各个器官或组织中,可以说“居有定所”:双歧杆菌主要栖息于大肠的肠黏膜上,乳杆菌则存在于小肠部位……且各种菌都有一定的数量和比例。健康人体内各种菌群种类、数量和定位的分布都是有规律性的,它们与肠道内的微环境构成一个生态平衡体系,保持这个体系的平衡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

就像常住户口会随着居民生老病死、人口流动而变化一样,人体菌群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环境条件(如饮食结构)、年龄和生理状况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演变。例如婴、幼儿时期双歧杆菌是肠道微生物的主要菌群;青年、成年时期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则有所下降;而老年人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则大为减少甚至消失。很多因素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调,这种失调包括菌群的种类、菌量和定位的异常,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大便异常往往是肠道菌群失调的最常见表现:急性、慢性腹泻通常是外来的致病细菌(如各种痢疾杆菌)在肠道内大量生长繁殖的结果;拉稀和便秘时通常都伴随着肠道内双歧杆菌锐减。滥用抗生素可能抑制肠道中各种正常微生物生长,并引起耐药性菌株的滋长,从而引发严重的并发症。长期的菌群失调有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特别是致病菌产生的有害、有毒物质,会促进人体衰老和加速癌变。

肠道正常菌群对人体的有益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各种双歧杆菌、乳杆菌等有益菌的作用最主要:

(1)合成各种维生素。如双歧杆菌能合成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叶酸等,乳杆菌合成维生素C,大肠杆菌合成维生素K等。

(2)参与食物的消化作用,将各种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或肽,使人体更易吸收;分解乳糖,降解胆固醇、脂类。

(3)产生乳酸、醋酸,降低肠道酸碱度(PH值),促进肠道蠕动,解除便秘。

(4)排除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双歧杆菌生长在大肠黏膜上,起着占位保护作用,使进入体内的致病菌无处安家。同时益生菌产生的有机酸和其他抑菌物质,能抑制或杀死致病菌的生长。此外,益生菌的大量生长繁殖,耗去肠道中的营养物质,也断了有害菌的“口粮”。

(5)分解有害、有毒物质。双歧杆菌、乳杆菌分泌的各种酶能分解有害菌产生的亚硝胺、硫化氢及其他有毒或致癌物质,有利于延缓衰老和预防癌变。

(6)正常菌群具有广谱免疫原性,能刺激和促进人体产生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众多的肠道正常菌群中,具有最重要作用的益生菌是各种双歧杆菌。婴儿出生后数天,双歧杆菌就成为肠道菌群的优势菌。婴幼儿时期,肠道内双歧杆菌的含量最多,达109~1011个/克粪,占肠道总菌数的85%~99%,断奶后仍可达108~1010个/克粪,青年至成年阶段,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仍稳定在106~109个/克粪。进入老年期,肠道内双歧杆菌明显减少,有些人甚至已检测不出。值得注意的是,随年龄老化,在双歧杆菌逐渐减少的同时,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却逐渐增多,两者呈现平衡关系。这表明人体的衰老与双歧杆菌的减少有密切关系,难怪有人认为,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是衡量人体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双歧杆菌与健康、长寿有关的看法,在国内外长寿老人的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一项对我国着名长寿地区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若干健康百岁老人的调查发现,这些老寿星的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特别高,达108~109个/克粪,相当于儿童和青年人的水平,是一般老年人的100倍。日本长寿地区山梨县木罔原村也有类似情况,该村80岁老人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和检出率,均与20~40岁成年人相近,而有害菌产气荚膜梭菌的含量则比一般老年人少。

既然肠道中正常菌群,特别是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好细菌”像健康的守卫军一样,对人体有如此重要的保健作用,那么如何使这些精兵强将队伍壮大、活力百倍呢?

任何生物都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才能生长繁殖,肠道微生物也不例外。所以,首先要创造一个适合于“好细菌”生长的肠道生态环境。长寿老人肠道内双歧杆菌多的主要原因恐怕也在于此,日常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对“好细菌”有着重要影响。

已知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明显高于牛乳喂养的婴儿,其原因就在于母乳中含有适宜双歧杆菌生长的物质。因此,经常食用那些有利于双歧杆菌等生长的营养物质,改善肠道的环境条件,促使“好细菌”大量繁殖,这才是治本的办法。

能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的物质很多,如奶类、胡萝卜、泡菜等,特别是近年来发现某些寡糖(低聚糖)能有效地促进双歧杆菌生长。这些寡糖在体内不被消化道的酶分解,也不被有害菌利用,而能直接到达肠道,被双歧杆菌、乳杆菌所利用,选择性地促进“好细菌”生长繁殖。富含寡糖的食物有洋葱、大蒜、香蕉、蜂蜜和大豆等,国外已有不少经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寡糖,并用它们加工食品、饮料或直接作为烹调辅料供应市场。如果能经常吃这些食物,无疑对提高肠道内“好细菌”的含量大有好处。

其次,可服用各种微生态制品(活菌制品)以补充体内益生菌的不足,特别是当肠道正常菌群失调时,效果明显。

另外,要慎用各种抗生素。抗生素能抑制各种致病菌的生长或杀灭它们,但与此同时,也将危及肠道中各种“好细菌”的生存,特别是口服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对肠道“好细菌”伤害更大。

养成良好卫生生活习惯也十分重要。合理饮食、定时进餐、不暴饮暴食、定期排便都有益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精神过分紧张,身心疲劳则不利于有益菌群的生长,会削弱“好细菌”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