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神山瑰丽美姿
48118100000009

第9章 观音道场--浙江普陀山(3)

普陀山南海观音铜像造型尽现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柔美,形象端庄,线条流畅,金光闪闪,是海天佛国宗教艺术的一大瑰宝。

【旁注】

藩王介于地方长官与独立君主之间的统治者。他们可能是已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但在名义上仍未宣布独立的地方长官,或者由某强国册立统治某地区的半独立君主。藩王一般都有独特的名衔,这些名衔并非一般的地方长官职衔,而是比地方长官职衔较为尊贵的封号。久而久之,这些名衔会演变为真正的君主称号。

太子古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周时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为太子或世子。汉时称为皇太子,金元代时,皇帝的庶子称为太子,明代以后皇帝的嫡子称皇太子,亲王的嫡子称世子。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并且拥有自己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螭首又叫螭头,螭是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属传说中的蛟龙类。龙为炎黄子孙最崇拜的神兽,把它装饰在碑头上成为螭首,碑的身价就变得更为高贵。

庵阉意为关门。广指房屋。广与阉联合起来表示关门的房屋。本义是指不对外开放的房屋,后来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

藻井我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的部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也擅长,而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九龙壁影壁的一种,即建筑物大门外正对大门以作为屏障的墙壁,俗称照墙、照壁。影壁是由隐避演变而成。门内为隐、门外为避,以后就惯称影壁。

郭居敬元代尤溪人,字义祖。他所着的《二十四孝》,其中所列的榜样十分典型、突出,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孝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

参将明代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无定员,位次于总兵、副总兵,分守各路。明清漕运官设置参将,协同督催粮运。清代河道官的江南河标、河营都设置参将,掌管调遣河工、守汛防险等事务。清代京师巡捕五营,各设参将防守巡逻。

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之分,但是并没有人员限定。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一种常驻的武官。

施无畏印佛教的手印之一。右手前臂上举于胸前,与身体略成直角,手指自然向上舒展,手心向外。这一手印表示了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据说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所以称为施无畏。

【阅读链接】

普陀山在东海,为什么要称为南海普陀山呢?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的记载,以为古代称普陀山为南海。

二是因为在唐朝以前,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陕西西安,普陀山在其南边,因此,唐朝之前的普陀山一带海面被称为南海。后来,随着朝代的变迁,政治中心前往北京,从明朝始普陀山一带海面改名为东海。但由于南海观音的叫法深入人心,所以,尽管海面易名,南海观音的称谓还是保留了下来。

旖旎秀丽的海岛奇观

普陀山虽不高不大,但风景却异常秀美,以山、水美而着称。普陀山风光独特,四时景变,晨昏物异可谓风光无限,可与山东的蓬莱仙境相媲美。

普陀山景中有景,包括莲洋午渡、短姑圣迹、梅湾春晓、磐陀夕照等,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莲洋就是莲花洋,处在舟山本岛与普陀山之间,北接黄大洋,南为普沈水道。莲花洋是因日本僧人欲迎观音像回国,海生铁莲花阻渡的传说而得名。

莲花洋是登普陀山进香的必经之航路,航行在洋上,如果赶上午潮,就能见到洋面波涛微耸,状似千万朵莲花随风起伏,浮想联翩。如遇到大风天,这里则是波翻盈尺,惊涛骇浪,展现出另一番极为壮观的景色。

曾有渔歌赞咏道:

莲花洋里风浪大,无风海上起莲花。

一朵莲花开十里,花瓣尖尖像狼牙。

海湾春晓指的是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因西部山湾为梅湾,也称作前湾。据传此地多野梅,庵、篷中的僧众多好养梅怡性。

每当早春季节,春回大地,遍山野梅,香满山谷,青山绿树,映衬着点点红斑,煞是一番美景,曾被人誉为海上罗浮。

每当晴朗无风时日,伫立西山巅,远眺莲花洋,只见渔舟竞发,鸥鸟翔集,海中波涛,粼粼闪光,山外青山,层层叠翠,美不胜言。若在月夜,则疏枝淡月,岛礁朦胧,幽香扑鼻,更加令人陶醉。

磐陀夕照是指磐陀石一带的傍晚景色。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垒而成,下面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广20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为磐。上面一块巨石上平底尖,高达3米,宽近7米,呈菱形,为陀。

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悬于一石之上。

每当夕阳西下,石披金装,灿然生辉,在山顶环眺四周,则见汪洋连天,景色壮奇,堪称普陀山的一大奇观。

法华灵洞内的景观非常奇特,由方圆巨石自相垒架而成,形成的洞穴多达10余处,有的洞穴狭隘低迫,伛行可过。有的宽广如室,中奉石像。有的则上丰下削,泉涓滴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

普陀山的洞穴虽多,层复出奇,但唯此洞为最。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岩和东南大柱等题刻。

古洞潮声中的古洞指潮音洞。它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10余米,海岸曲折往复,巉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势如飞龙,声若雷鸣。若遇大风,浪花飞溅,浪沫直冲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现,叹为奇观。

据载,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萨现身赐福,明以后则多去梵音洞叩求观音大士显灵。香客中常有纵身跃下山崖,舍身离世,借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于是定海县令就在岸上建亭,并亲书《舍身戒》,立碑以禁香客舍身之举。

过仙人井,登八宝岭东望,见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举目,眺望东海,此即为象岩。象岩上侧,犹有驯服似兔的兔岩。

象岩以东临海处,复道转折,层梯而下,有一天然洞窟,广不逾丈,却幽邃窍冥。洞外巨石参差,积叠人海。洞口面朝东洋,左右挽百步沙与千步沙。

每当晴天,清晨在此看日出,观海景,景色壮丽,叹为观止。旭日巨若车轮,赤若丹砂,忽从海底涌起,赭光万道,散射海水,千鲜相增,光耀心目。

所以起名为朝阳洞,并把朝阳涌日列为普陀山的美景之一。在普陀山见日出,以朝阳洞为先。

朝阳洞也是听潮音的好去处。根据书中记载,身处其中,能听到浪涛轰鸣而下,如千百种交响乐迭奏,别有情趣。

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纯净松软,宽坦柔美,犹如锦茵设席,人行其上,不濡不陷。此处海浪日夜拍岸,涛声不绝。浪潮嬉沙,来如飞瀑,止如曳练。每遇大风激浪,则又轰雷成片,骇人心魄。悠忽之际,诡异尤常,奇特景观,不可名状。

千步沙沙坡平缓,海面宽阔,而且水中无乱石暗礁,每临月夜,婵娟缓移,清风习习,涛声时发,其清穆景色更为诗意盎然。故有人曾将其与壮丽的朝阳涌日,合称为普陀山绝观。

到普陀山,晚上能听到千步沙那里的海潮音,声若雷轰,震耳欲聋,像万马奔腾似的,比欧阳修《秋声赋》中所说的声音还要大上百千万倍。

普陀山现在发展至三大丛林,80余家院庵,160多个茅蓬,所以每天木鱼音声是不会断的,尤其海潮的声音是永久不会断绝的!最奇特的海潮拜浪,不管起什么风,千步沙的海潮是始终不会随风转浪的,仍然是一波一波的扑向这一边来。

有人说这是潮拜浪,无情的潮水也知道朝拜观世音菩萨。如果遇见大风激荡,那千步沙的波浪,若雷轰云涌,炫目震耳,来若飞瀑,止若曳练,倏然万变,不可名状。

光熙雪霁指的是光熙峰的雪后景色,普陀山难得下雪,冬天显得宁静而奇妙。血厚登临佛顶山,俯瞰光熙峰,犹如碧玉塑就,银装素裹,千树万树梨花开,山色混一,海大低与冻云齐平。

茶山位于佛顶山后,自北而西,蜿蜒绵亘。山势崆旷,中多溪涧。而每在日出之前,茶树林夙雾缭绕,时而如丝似缕,时而姻缊弥漫。此时此刻,如若身处其间,如梦如幻,令人遐思无限。

古代普陀山没有居民,山中僧人自种自食,种茶是住山僧人的一项重要劳作。每到采摘季节,众僧一齐出动,山上立时出现一种山山争说采香芽,拨雾穿云去路赊的繁忙景象。

普陀茶山之茶,被人称作云雾佛茶,因为此茶树多为僧人所种植,因而和山僧谈论茶山夙雾也别具一番情韵。

天门清梵,指普陀山最东端梵音洞的景观。从法雨寺经飞沙岙,过祥慧庵,即为普陀最东部的青鼓垒山。青鼓垒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为惊涛拍崖,潮声撼洞,昼夜轰响,宛如擂鼓,故又称惊鼓擂。

在青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天然洞窟,洞岩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习称梵音洞。在普陀山众多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他洞所莫及。

梵音洞山色清黔,苍崖兀起,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石如桥,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

两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神龛,名观佛阁’。凡欲观览梵音洞者,先要从崖顶迂回沿石阶而下,然后来到观佛阁。据传在这里观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看随变,极为奇异。

此地又为梵音洞观潮最佳处,佛阁下屈曲通大海,海潮入洞,拍崖涛声如万马奔腾,如龙吟虎啸,日夜不绝,闻之者无不惊心动魄。佛家信众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见到观世音菩萨现身。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了佛国的神秘色彩。

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所以也有海岛植物园的美称,据统计,全山共有66种百年以上的树木1200多棵。

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等,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它们各呈奇姿,引人入胜,一派海天佛国景象。

【旁注】

渔歌民歌的一种,沿海地区以及湖泊港湾渔民所唱。分深海、浅海两类。前者是深海作业渔民所唱,近似咸水歌,后者是海边渔家妇女所唱,通常主要指浅海渔歌。

县令官名。战国时三晋和秦称县的行政长官为令。县令原本直接隶属于国君,但是战国末年,实行郡县两级制,于是,县开始成为郡的隶属,县令也就成了郡守的下级官员。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别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喜欢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神龛一种放置神明塑像或者是祖宗灵牌的小阁,规格大小不一,一般按照祠庙厅堂的宽狭和神位的多少而定。比较大的神龛有底座,是一种敞开的形式。祖宗龛无垂帘,有龛门。神佛龛座位不分台阶,依神佛主次设位;祖宗龛分台阶按辈分自上而下设位。因此,祖宗龛多为竖长方形,神佛龛多为横长方形。

【阅读链接】

关于二龟听法石的由来,民间一直都有两个传说。

一传,观音菩萨在说法台上讲经说法,东海龙王知道之后就派他的两个龟丞相前来听经,没想到两位龟丞相听得入了迷,再也不愿意回龙宫了。龙王知道后非常生气,就将他们化为了石头。

二传,这是雌雄两只乌龟,因为在观音菩萨讲经的圣地戏闹而触怒天帝,于是就把它们变为石像永远聆听观音菩萨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