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昨日重现:著名海难大揭秘
48115200000006

第6章 触礁撞冰——头破血流的海难当《泰坦尼克号》(1)

风靡整个世界的时候,你是否也曾为它悲惨的命运惋惜呢?其实历史中还有很多和他同样命运的船舶,因触礁撞冰而沉没,在茫茫而无情的大海上,让出发时的欢愉和生命一同消失了……030:著名海难大揭秘昨日重现1912年4月15日午夜,一艘豪华巨轮在一派喜悦的气氛中沿着大西洋北岸高速驶往纽约。头等舱的达官贵人,三等舱的平民百姓都快乐地沉浸在自己的天地中。突然一声巨响,豪华巨轮撞到了冰山上。船长立即命令船员们将所有机器立即开到“全速返回”的挡次,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晶莹剔透的坚固的冰山已经将巨轮划开了一条长达90米的大裂缝,刺骨的大西洋海水瞬时汩汩地随缝而入。一切紧急的营救措施都赶不上海水涌入船舱的速度,4个小时以后,这艘号称“大西洋女王”的巨轮——“泰坦尼克”号沉入了冰冷的大西洋海底,在1308位乘客和1898位船上工作人员中,共有1503人遇难,仅703人获救。“泰坦尼克”号长眠于海底,它的处女航也成了自己的“末班行”.“泰坦尼克”号的含义“泰坦尼克”号为Titanic常用的翻译,Titan是希腊神话中的泰坦星,象征着力量和庞大。ic是白星公司船名专用后缀,我国港澳台、新加坡及广州等地译为“铁达尼号”.“泰坦尼克”号海难为和平时期死伤人数最惨重的海难之一。1912年4月10日,整个南安普敦港沸腾了,整座南安普敦城沸腾了,人人欢欣鼓舞,赶往海边观看世界巨轮的起锚。远航的人们精神焕发、神采飞扬,送行的人们频频招手、不断祝福,看热闹的人们心情激动、兴奋异常。市长、轮船公司经理和整市的市民纷纷聚集在南安普敦码头,为“女王”饯行。船上船下欢声一片,彩旗招展,热闹异常。威风凛凛、昂然前行的“泰坦坦尼克”号的沉没“泰浪漫的”泰坦尼克号剧照。辽阔的洋面上,放眼望去,一座座晶莹无瑕的冰山在阳光的普照下显得亮丽剔透,并随着波浪飘移浮动,要不是它的强大的破坏力,的确是一道独好的风景。站在甲板上观光的旅客也发现了这道亮丽的风景,禁不住欢呼雀跃起来。这时候富有经验的老船长约翰已经明白了巨轮所处航线的危险性,立即命令道:“舵手听令,将航线向南偏行。”“泰坦尼克”号的航线开始南偏,向东南方向航行。离开冰山区的游轮前行速度显得不那么吃力,以每小时21海里的速度向目的地航行。一切与往常一样,船舱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唯一令值班人员觉得不能忍受的就是,空气中的温度仿佛越来越低,在值班的哨兵一边四处走动一边观察着前方的航线。

突然,透过浓浓的黑雾,他发现了前方的冰山,这座巨大的冰山在漆黑的海面上显得有些刺眼。“不好,这么近的一座庞然大物,按常规慢慢转行,显然会让全船的人丧生海底。怎么办?”在危急时刻,哨兵立即发出警报,听到警报后,各个机器前的工作人员即刻扭转航向,就这样,“泰坦尼克”号陡然转变方向。惊慌过后,哨兵定眼看时,发现这一紧急转弯,刚好避开了从“泰坦尼克”号旁边漂浮而过的一座高出洋面300余米的冰山。“噢,上帝,真是万幸。”哨兵望着眼前的庞然大物,长长地舒了口气。这时是1912年4月14日晚10时20分,轮船正航行在加拿大纽芬兰岛外侧大浅滩以南约152.89千米处。

“上帝,好险啊,密切注意前方,一发现冰山及时汇报。”船长眺望着北大西洋漆黑宽阔的洋面,对站在旁边的哨兵说道。“是,阁下,我一定会的。”哨兵做了一个立正的姿势,回答道。突然,船长听到船底发出一种异样的颤动声,这种声音对于站在甲板上的人来说,几乎听不到,如果没有经验或不仔细检查,根本不会觉得异样。船长说了句“糟糕”,立即往船的下层奔去,工作室一间间地检查,当他经过主机房时,那种声音顿时变大。密封舱外,船长惊恐地发现,船上的16沉没中的“泰坦尼克”号个密封舱内,已经有5个灌满了水,“泰坦尼克”号的安全程度是4个密封舱灌满水不会下沉,显然游轮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这些水是从船体右侧的一条长达约91米的巨大裂缝涌入船舱的,“泰坦尼克号”根本没有撞上冰山,怎么会有这么巨大的裂缝?难道船身的质量出了问题,当然不是。原来冰山从“泰坦尼克”号身旁漂移而过时,隐藏在海面以下的部分已经狠狠地撞到了船身。“大洋女王”正在迅速下沉,所有的抽水泵一齐发动也来不及将涌入的水抽出去,情况非常危急。船长愤怒地奔往机要舱,通过无线电向外发出遇难求援信号——“SOS”,这是1912年刚在国际上达成的一致呼救信号。当时离“泰坦尼克”号最近的是约32千米以外的一艘名叫“加利福尼亚人”的荷兰轮船公司的客轮,可是由于当时船上没有报务员值班,没有收到“泰坦尼克”号发出的求救信号,继续自己的航行。

当船上所有的工作人员进入警备状态,采取各种各样的紧急救援措施时,而乘客们依然悠然自得地做着各自的事情。当乘客们兴趣盎然地沉浸在欢乐中时,传来了一阵低沉、紧促的弃船警报声,接着,船长那沉痛而又充满歉意的声音传入了巨轮上每个人的耳膜:“各位,‘泰坦尼克’号正在往下沉没,尽管我们采取了各种救援措施,但却无济于事,所以我们现在只能弃船逃生。可现在的问题是,船上的救沉没前的泰坦尼克号生艇只能拯救不到一半的乘客,我们周围也没有其他的可以搭乘的船只。我们中的大多数只能在几个小时以后随同‘泰坦尼克’号一起沉没……”孩子的哭叫声,老人的求救声,妇女的呼喊声,人们杂乱的脚步声混在一起,整条船陷入了恐慌之中。

船长命令:“所有的工人都到主甲板集中,谁乱跑就枪毙谁!”“所有的男人立即行动起来,帮助妇女、儿童和老人上救生艇。将救生衣先让给老弱病残……”船员们爬上高高的扶梯,解下缆绳,稳稳地放下一个又一个救生艇。妇女、儿童、老人一个个地被扶进救生艇,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每一位有人性的善良的人都显得很有君子风度。许许多多的人没有哭喊、没有咒骂、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镇静而安详地面对着从天而降的大祸。他们将别人的老人和妻儿、自己的老人和妻儿井然有序地送上救生艇,站在船头,望着他们渐渐地远去,脸上显出一副安详恬静的表情,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恨和不满。

船上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不得上救生艇,必须与“泰坦尼克”号共存亡。一位站在甲板上的无线电报务员正等待着那悲壮时刻的到来,发现人们正设法将一艘救生艇推入海中,可是所有的人显得毫无经验,行驶中的“泰坦尼克”号束手无策,他急忙跑过去帮他们,恰在这时,一个巨浪猛拍过来,整条救生艇立即被吸入海中。当紧紧抓住桨扣环的电报员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被反扣着盖在船下面,救生艇被打翻了,底朝天的在海上漂浮着。他感到呼吸越来越困难,于是狠命地向不远处的另一艘救生艇游去,这时有人从船上伸出手拽住了他,他被救了上来。最后一艘救生艇也被放入了海里,逃离险境的人不到全体人员的1/3,余下的1500多人静静地等待着决定命运时刻的到来。

电影《救生艇》的创作来源《救生艇》这个剧本是希区柯克和妻子阿尔玛一起原创的,创意来自报纸对盟军船只沉没的报道。该片拍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况最激烈的时期。它是一部颇为成功的影片,对人性的善恶有着深入的描绘,同时也把处于战争状态下那种人类的热情和偏见表露无遗。

1986年,人们捕捉到了躺在海底的“泰坦尼克”号的信息,轮船的船首与船尾在沉没时被折断了,两部分相隔600米。

美舰队鱼贯触礁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死伤及失踪人数达15万人,财产损失近100亿日元。一个星期后,在太平洋彼岸的圣弗兰西斯科(旧金山)附近海域,美国太平洋舰队7艘驱逐舰在几分钟内相继对着海岸礁石撞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二者之间有无联系?

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属的第11驱逐舰战队基地位于圣地亚哥。该战队奉命参加了华盛顿州沿岸的军事演习后,停泊在圣弗兰西斯科港进行休整。

9月8日7时,第11驱逐舰战队离港起航返基地。当时天空晴朗,天气温馨,海面风平浪静。出港后,战队以旗舰“DD-261”为前导,按战斗编组第31、32、33驱逐舰大队美国旧金山景色的序列,成单纵队编队航行,编队航向160°,航速20节。8时30分海面出现薄雾。中午以后,航区海雾越来越浓,视程下降到1海里以内。为准时到达目的港,舰队司令詹姆斯令后续各舰加强瞭望,缩短舰距,航速仍保持20节。

当时,美国海军舰艇在近岸的雾中或夜间航行是靠无线电测向仪定位,即在沿岸突出位置建有许多测向站,根据海上舰艇发出的无线电波,来测定其方位,再将测得的方位定时通报给海上舰艇。海上舰艇根据临近两个或三个测向站通报的方位标绘在海图上,相交点即为自己船位。但由于换算的原因,个别测向站常常将方位通报相反,即相差180°。

黄昏时刻,第11驱逐舰战队高速接近到阿鲁古埃劳岬。18时13~48分,阿鲁古埃劳岬测向站向战队旗舰三次通报其方位为320°。此时,如果有两个测向站通报方位,两方位线的交点即是战队舰位,可该区只有一个测向站,根据推算,舰位离阿鲁古埃劳岬很远。

因而,詹姆斯没有下令转向,仍按原向原速航行。

恰巧,下午一艘汽船在圣巴巴拉海峡触礁,有关救助的无线电报很多,从18时30分至20时25分,阿鲁古埃劳岬测向站的电波受到严重干扰,战队在2个小时内没有收到测向站的通报方位。20时30分旗舰航海长依据推算舰位,认为本编队已通过了阿鲁古埃劳岬,建议舰队司令按计划转入新航向,詹姆斯没有理睬。

海岸礁石20时35分,收到测向站发来无线电信号,通报其方位为168°,旗舰指挥员都认为战队已通过阿鲁古埃劳岬。然而,20时39分和58分时,测向站通报的方位却是330°和323°,由于短时间内通报相差太大,詹姆斯未经慎重考虑就否定了后两次通报。

21时,詹姆斯命令全战队跟随旗舰依次转向原计划的航向,并强调各舰要保持好队形。

转向后,大雾越来越浓,视程小于100米,除本舰外,前后舰只好像消失了,后续舰只得听其前导舰的信号,跟随前导舰的浪迹航行,航速仍为20节。

21时05分,旗舰轰然一响,触到阿鲁古埃劳岬西北角的礁石上。

随即,舱室进水,主机停车。接着,第33驱逐舰大队的“DD-310”号、“DD-312”号、“DD-309”号、“DD-311”号、第31驱逐舰大队的“DD-300”号、“DD-296”号鱼贯式地触到礁岩上。由于航速高,距离近,一旦发现前导舰触礁,想规避或倒车都来不及了。据现场记录,继旗舰触礁之后,大约每45秒钟就有1艘后续驱逐舰触礁。一时间,官兵们惊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2分钟后,才见旗舰鸣笛示警,危险的海岸礁石通知后续舰停车。幸好后续8艘舰拉开了一段距离,加之触礁舰发出了惊人的汽笛声,知道情况不妙,慌忙停车、倒车,才避免了全战队覆没的厄运。

灾难发生后,各舰进行了自救互救工作:堵漏排水,抢救伤员。

附近的渔船主动赶到出事点参加救护,部分落水舰员泅游到海岸。直到第二天清晨,遭难的7舰官兵才转移到陆地或其他舰上,一批重伤员立即转乘特别快车到圣地亚哥治疗,23名死亡的舰员就地安葬。可7艘战舰仍沉坐礁盘,直至1925年秋海军部才作废铁交拆船公司处理。

事后查明,出事前的一周日本关东地区大地震是遇难原因之一。

因为地震使海流方向变化,把依据原资料航行的第11驱逐舰战队推向岸边,更糟糕的是测向站在20时35分通报的方位是168°,实际上此时的方位应加上180°即348°。战队司令官詹姆斯未注意检查核实舰位,轻率下令转向,导致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战舰触礁悲剧。

“印迪吉尔卡”号搁浅始末1939年12月,是个严冬。“印迪吉尔卡”号客轮于12月8日从纳加耶夫起航,驶往符拉迪沃斯托克。

该船共载有1500余名乘客。

途中,轮船连续数天遭受暴风雪的袭击,惊涛骇浪不时铺天盖地地压向轮船。剧烈的颠簸使船上的人们吃不好饭,睡不着觉,个个精疲力竭,无精打采。为了使轮船顺利到达目的地,58岁的船长尼古拉·拉夫连季耶维奇·拉普申和他的40名船员一道,与肆虐的暴风雪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12月11日夜晚,轮船驶入宗谷海峡(拉彼鲁兹海峡),当时海面风力高达11级。在风暴暂停的间隙,舰桥上的值班人员看到了阿尼瓦灯塔上的灯光。通过阿尼瓦灯塔后,轮船便驶入了卡缅——奥帕斯诺提岛。殊不知,这却是北海道的宗谷灯塔发出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