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饮食
48111600000009

第9章 饮食诸方面(6)

粤菜粤菜即广东菜,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组成,是我国四大菜系之一。汉魏以来,广州一直是中国和海外各国通商的重要口岸,是陆上和海上商路的货物集散地,各国的珍奇货物由此传人内地,因此这里的食俗与内地大不一样。其用料极为广泛,有“鸟兽虫蛇、无不食之”的说法。其风味特点是清淡、鲜爽、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擅长于煎、炒、焗、炸、烧等法。主要代表菜有:脆皮乳猪、龙虎斗、冬瓜盅、蚝油网鲍片等。

广东以食物原料的广泛使用而领天下先,有“食在广东”之美誉。有人曾戏称广东人天上飞的除了飞机、火箭,地上跑的除了汽车、火车,水里游的除了轮船,什么都敢吃。不少外地人不敢问津的原料,他们也用来制菜,如虫类、鼠类、蛇类等。广东菜以清新淡雅著称,广东厨师的创新精神强,广东菜被称作有“少年革命的精神”,其食蛇习俗便是一种很好的体现。

广东人食蛇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的刘安在《淮南子》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人得而弃之无用。”

广东人食蛇的水平越来越高,解放前,蛇菜一般只是蛇羹和炒蛇丝。现在厨师们运用煨、炒、炖、炸等多种烹调方法,可以制出几十种名菜。除人们熟识的龙虎凤大烩外,还有创新的双龙争明珠、烧凤肝拼蛇片、松江鲜蛇夹、五彩炒蛇丝、过山峰炖鹧鸪等,这些各具特色的蛇馔佳肴,以蛇肉为主料,配以飞禽走兽、家禽海鲜、植物、瓜果等烹制而成。如双龙争明珠这道菜用了蛇肉虾肉、鸡肉等瓤进去鳞的蛇衣内,然后拼成双龙出海,共争明珠(鸽蛋)的热拼菜,不但味美可口,而造型生动新颖、菜名也较雅致,消除或减轻了人们的恐惧,令人们食得更加安心。

关于食蛇,还有一段趣闻。

20世纪40年代,广州英美烟草公司有一位华人经理叫江孔殷,是蛇餐馆的客。他不仅自己爱食蛇,也常以蛇餐宴请中外客人。一次,他专门搞了蛇宴,请位美籍的总经理尝试,这位外国人一听吃蛇,悚然惊叫,并要退席,江孔殷百般解释,他仍不放心。后来,江孔殷与他签定了一份“吃蛇安全保证书”,保证不出意外,他才就座下筷。初尝两口,心里还是有点不安,但吃下去以后,就感到十分味美可口了,更令他奇怪的是,事后还感到对他的风湿病也有疗效。

虽说“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但有两句俗话却说明了广东菜的选料还是有所侧重的。一句是“无鸡不成席”,这是粤菜厨坛中的行话。因此,广东各个酒家饭店都有名师创制的招牌鸡,如白切鸡、东江盐煽鸡、太爷鸡、文昌鸡、柱侯鸡、清平鸡、椰奶鸡等等。另一句是说粤人“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鱼”。广东海岸线长,水产资源丰富,海产和塘鱼的种类很多,捕鱼、养鱼、嗜鱼成为广东人民生活的一大特点。《中国菜谱·广东》卷,共列名菜二百二十七个,其中以水产品为料的七十三个,约占三分之一。其名品有;火腩焖大鳝、五柳鲩鱼、瓦罉煽文乃鲤、油泡虾仁等。

广州菜是粤菜的主体和代表,“食在广州”这句话也说明了广州菜在粤菜中的地位和分量。但从食俗的角度来看,东江菜和潮汕菜更引人注目。东江菜又称客家菜。客家人原是中原人,南迁后,其食俗仍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貌。菜品多用肉类,极少水产。主料突出,讲求香浓,下油重,味偏咸,以砂锅菜见长。代表菜有盐煽鸡、黄道鸭、梅菜扣肉、牛肉丸等。有一道名叫“东江酿豆腐”的菜,产生过程很有意思。据说,它的产生与北方过年吃饺子有关。但客家人南迁到东江以后,缺少面粉,要保持此俗甚难。后来,有人想出了用饺子馅酿入豆腐块中,煮熟代饺子。这虽不是真的饺子,但总可以用来以慰乡情。后来,此法传遍整个客家地区。久而久之,原本为饺子替代品的东江酿豆腐,竟演变为一道广东名菜。

潮汕地区的饮食习惯与闽南接近,同时又受广州地区的影响,渐渐地汇两地之所长,风味自成一格。潮菜注重刀工和造型,烹调技艺以焖、炖、烧、炸、蒸、炒、泡等法为主,烹制海鲜、汤类和甜菜最有特色。潮菜爱用鱼露、沙茶酱、梅糕酱、红醋等调味品。风味名菜有烧雁鹅、护国菜、清汤蟹丸、油泡螺球、绉纱甜肉、太极芋泥等。其中的护国菜,是用蕃薯叶为主料的。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南宋帝昺一行南逃至潮州的一座寺院里,饥饿难捱。僧人本想做点丰盛的饭菜款待他们,无奈寺中无好菜。最后,僧人只好到后园里摘了一把软嫩的番薯叶,烹成羹汤奉上。南宋帝昺吃后得以解饥,赐封为“护国菜”。后来,护国菜传到市肆,经名师发展而成为名菜。

广东菜的调味品也别具一格,常采用的有蚝油、糖醋、豉汁、果汁、白卤汁、酸梅酱、沙茶酱、鱼露、珠油等。粤菜独特的烹调技法有熬汤、煲、烯、煽、泡等。熬汤以鸡、瘦猪肉、火腿为主料,汤成后用于菜肴烹调时的加汤提味。煲是以汤为主的烹法,用瓦罐慢火熬成。烯则是将几种动植物原料配合起来,加进调料,烯出色鲜味浓的佳肴。泡分油泡与汤泡两种,不加配料。烯分镬(火+靠)和瓦(火+靠)两种,将原料放入锅内,经油炸或水浸,加盖以文火烯成浓汁,上盘再淋汁,风味别致。广东菜有“五滋六味”之说,五滋指香、松、臭、肥、浓,六味指酸、甜、苦、咸、辣、鲜。粤菜名肴有龙虎凤大会、五蛇羹、竹丝鸡烩五蛇、脆皮猪、烤乳猪、盐煽鸡、酥炸三肥、叉烧肉、出水芙蓉鸭等。其中,龙虎凤大会的配料与烹法是:选用秋季肥嫩的三蛇,配以豹狸和母鸡炖汤烩羹。

上述四大菜系固然闻名遐迩,其他地方菜系也有自己的鲜吃特色,我们现在再来看看京菜、沪菜、闽菜、湘菜、赣菜、徽菜等地方菜。

京菜即北京菜。它集全国众菜之长,尤其是吸收山东菜系、宫廷风味及北方少数民族烹饪技术的优点,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历时六百多年,为满足最高统治者的饮食需求,天南海北的山珍海味、味鲜果品,源源不断地上贡皇宫,各地身怀绝技的名厨云集北京,使北京菜得天独厚,集全国众菜之长。清代初叶,山东风味的菜馆在京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大小饭店,街头饭铺,大都是山东人经营的鲁菜。这样,就使北京菜不可避免地要吸收鲁菜之长。辛亥革命后,随着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宫中的饮食风味也流向京的饮食市场,使宫廷风味溶于北京菜系。北京很早就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相处的地方。至清代,满族的饮食烹饪曾占据了重要位置,满汉全席一度代表京菜的最高水平。北京菜的烹饪技术擅长烤、爆、熘、烧、拔丝,以脆、酥、香、鲜为口味特点。代表性菜肴有挂炉烤鸭、涮羊肉、酱爆鸡丁、拔丝山药等。其中烤法源于御膳房,用特制的挂炉烤鸭、烤乳猪,称之为“双烤”。

北京菜中,最有名的要数烤鸭。

烤鸭的历史悠久,从宋朝到元朝的古籍中,都有关于炙鸭、烧鸭(均为烤鸭)的记载。到了明朝,烤鸭已成为宫廷美味之一,不过那时的烤鸭是用黑色羽毛、体型瘦小的南京湖鸭烤成,称为金陵片皮烤鸭,同以后发展起来的北京烤鸭相比,在口味和外形上都还存在很大差距。

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御厨曾以肥厚多肉的南京湖鸭作原料;用炭火烘烤,始称“烤鸭”。迁都北京后,改用皮薄肉嫩的玉泉山填鸭,口味较前更佳,被太监刘若愚定名为“北京烤鸭”记入《明宫史》。明永乐年间,北京出现了以专卖焖炉烤鸭的“金陵老便宜坊烤鸭店”,北京烤鸭开始走向民间。北京烤鸭在清朝也是宫廷美馔。据说,因清朝历代皇帝都酷爱品尝烤鸭,竟使王公大臣甚至商人游客每宴非烤鸭莫办;同治三年(1864年),专售挂炉烤鸭的“全聚德烤鸭店”在肉市胡同挂牌,该店田从选料到烹调烤制都严格把关,尤其专用枣木等质地坚硬的果木烧烤,使烤鸭带有果木香气,吃起来更有滋味。由此使:比京烤鸭很快驰名全国。

北京烤鸭的食用方法很多,通常是将烤熟的鸭子趁热片成片,蘸甜面酱、加葱白、黄瓜条,用特制的荷叶饼卷着吃。也可将酱油和蒜泥拌匀,同烤鸭肉一起用饼卷着吃。喜食甜的,可以蘸白糖吃。用空心芝麻烧饼夹烤鸭肉吃,味道也极美。片净肉的鸭骨架还可以加白菜,冬瓜熬汤,别有一番风味。

如今,北京烤鸭不但成为我国“国家级”名菜,而且流传到世界各地。

沪菜即上海菜。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来门四面八方的人们,把各地的风味菜肴和烹饪技艺传人上海。拿风味菜来说,就有,京、广、扬、川、本地、苏、锡、杭、甬、徽、潮、湘、闽、豫、清真、素菜等十六种。其中,京、广、扬、川、本地菜,比其他各帮更有影响,是上海的五大风味菜。但作为地方菜系,我们要谈的是本帮上海菜。特有的地理条件和人文底蕴,使上海菜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上海菜融合了各地方菜肴及西菜的一些技法,风味多样,以清淡为主,有酸、辣、甜等多种复合味,口感较为平和,名菜有虾子大乌参、扣三丝、干烧冬笋、贵妃鸡、白斩鸡、松仁鱼米、酱爆茄子、椒盐排骨等。

上海菜以老城隍庙内“上海老饭店”牌子最老。这家店原是清代同治年间由一张姓人家开设的夫妻老婆店。最初名叫荣顺馆。“老饭店”名称是从20世纪30年代叫起来的,正式上招牌却在1964年。过去,这爿店附近多是劳苦大众,拉榻车的、拉黄包车的,他们把车子在门口一停,擦一把汗,就进店堂坐下,这些人饭量大,收入低,因此吃“粗鱼大肉,浓油赤酱”,最感经济实惠,最合胃口。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上海菜的特点。后来吸收了各地菜肴的长处,逐渐趋向精细,改浓油亦酱为清淡不油,适应了文化人的口味。除了口味的变化,上海菜还不断吸取各帮之长,补己之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花色品种。如吸收苏菜的特长,比较注重造型。凤凰冷盘、花篮冷盘、孔雀冷盘、蝴蝶冷盘,都宛如一个个艺术品。又如干烧明虾,就是从川菜中取过来,去其辣味烧成的。

虽说上海菜因杂取众帮之长而显得风味多样,但总的说还是以清淡为主,味道比较平和,不以怪取胜。有人撰文读上海菜:“是最有人情味儿的一种菜……吃上海菜有种回到家的感觉,不生猛,不辛辣,是淡而有味的感觉”(赵凝:《上海菜》)。

提到上海菜,有必要说说中华老字号小绍兴白斩鸡。半个多世纪来,小绍兴白斩鸡与北京全聚德烤鸭齐名,有“北鸭南鸡”的美誉。“小绍兴”这块牌子是从一个简陋的粥摊演化而来。因为摊主是一个来自绍兴、个子矮小、满口音的小伙子。他用鸡汤熬粥,稠润滑爽,清淡鲜美;他烧的鸡更是皮脆肉嫩,幽香袭人。于是,这个叫章润牛的粥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吃客,连沪上演艺界名流周信芳、王少楼、盖叫天、王丹凤、赵丹、白杨都成为粥摊常客。因粥摊无招牌,老吃客就信口封它为“小绍兴”。“小绍兴”就此不胫而走,声名大振,流传几十年,至今仍受到人们的青睐。

闽菜即福建菜,由福州菜、漳州菜、厦门菜和泉州菜组成。其中又数福州菜和厦门菜为主。福州菜除盛行福州一带外,还在闽北、闽东、闽中一带流传;厦门菜则以闽南口味为主体,兼有台湾、汕头一带风味。烹调技巧以清汤、干炸、爆炒为主,常用红糟调味,偏重酸甜。闽菜名品有淡糟炒香螺片、佛跳墙、小糟鸡丁、清汤鱼丸、雪花鸡、炒西施舌、鸡汤氽海蚌等。

说到闽菜,人们就会想起闽菜名品“佛跳墙”。这道菜兴起于清代同治年间,由福州名菜馆“聚春园”首创。关于“佛跳墙”的来历与传说,众多不一,比较可信的是如下一段史实:清朝末年,福州扬桥巷官银钱号(前称“官银局”)官员在家中宴请布政司周莲。官员夫人是江浙人,对烹饪技术颇有研究。她与家厨将鸡、鸭、肉等主料放进绍兴酒坛中煨制成荤厚味香的菜肴。布政司用后赞不绝口,回到衙里,他要厨师郑春发如法烹制,但结果总不能满意。于是,布政司带郑春发到官银钱号参观。回衙后,郑春发精心研究,并加进山珍海味,效果超过官员夫人。后来,郑春发辞了衙厨之职,于1877年在东街口开了“聚春园”菜馆。他继续研究此菜,增进参、筋、翅、鲍等十八种主料,十几种辅料,用绍兴酒坛煨制,制出的菜肴香味浓郁,广受赞誉。一天,几名秀才到“聚春园”菜馆饮酒,店小二捧一坛菜肴到客前,坛盖揭开时,香味四溢,秀才们闻香陶醉,尝之津津有味,无不拍手称奇。问:何菜也?答:还未起名。一位秀才乃趁兴吟诗赞美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极言滋味之美,使吃斋修行的和尚也禁不住要跳墙过来吃一顿。大家齐声叫好,“佛跳墙”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