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饮食
48111600000006

第6章 饮食诸方面(3)

景德镇御窑生产的瓷杯品种很多,如鸡缸杯、三秋杯、葡萄杯均胎体轻薄,而压手杯与之相比,确有相反的特点,胎厚体重,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稳贴合手,故有“压手”之美称。此杯虽然胎体较厚,给人一种凝重感,但拿在手中一点也不笨拙,依然灵巧可爱。用它可饮茶,也可饮酒,非常雅致,充分表现出陶工们高超的制瓷技艺。

明成化斗彩人物杯。该杯杯身描绘文人行乐的画面,又称“高士杯”。杯高3.8厘米,口径6.1厘米,足径2.7厘米。胎质细腻,轻薄,造型敞口,圆腹,卧足。杯底青花双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杯身绘两组人物,一组为伯牙携琴访友。伯牙双手下垂,侍童右手抱琴,二人的衣服似随风飘动,仿佛漫步于山坳之中。另一组绘王羲之爱鹅,王坐于岸旁观鹅,侍童捧书站立。空间补以苍松、垂柳、梅菊及坡石花草,描绘出文人行乐的一种情景。

成化斗彩杯最负盛名的除人物杯外,尚有三秋杯、葡萄杯等,这些酒杯造型优雅,有的小杯胎体之薄几同蝉翼,可以照见手指。传说成化皇帝迷恋万贵妃,宫中每天都要呈进一件珍玩,成化斗彩就是在这样一种取宠的心态下发展起来的。因而成化斗彩瓷器中没有大的饮食器具,多是一些柔美细小的酒杯。

斗彩瓷器是明清两代彩瓷中的著名品种,明代文献称成化斗彩为“成化五彩”或“春花间装五色”。由于彩瓷的不断发展;施彩方法趋于复杂,人们为了与“五彩”区别开来,到清代乾隆时期将彩瓷中带有青花勾轮廓线装饰的器物,称为斗彩或填彩。成化时期彩瓷中的主要产品,制作精细,胎体轻薄,彩色艳丽,因而特别受到明清皇室的青睐。

成化斗彩在当时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万历《野获编》说:“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清代《唐氏肆考》里也有“神宗庙器,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明末已贵重如此”的记载。

中国传统的饮食器具用料种类非常丰富,除了陶、瓷、金、银、铜、漆器以外,还有水晶、玛瑙、玉、锡、紫木、象牙、竹、犀角等物。这些饮食器具上或镂或绘有白鹤飞翔,游龙戏凤、琴鸟舒翼、彩蝶恋花、人物美女、各种花卉、山水画等,诗情画意,无所不包。面对这些凝结着中国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精美绝伦的饮食器具,我们在欣赏之余,可以充分感受到一种艺术之美,从而对加工制作这些饮食器具的艺术家们产生深深的敬意。所以,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精美饮食器具是国之瑰宝。

四、饮食礼仪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就是说,我国礼仪风俗是从饮食活动中发端的。“礼”字的本义就是证明。“禮”(礼)与“醴”本为一字,同为“豊”,像两玉盛在器内之形。古人在饮食中讲究敬献的仪式,敬献用的精美食品便为“醴”。后来才进而把所有各种尊敬神和人的仪式都一概称之为“禮”。再后推而广泛,把生产和生活中所有的生活习惯和需要遵守的规范,都称之为“禮”。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军帐中大摆宴席招待刘邦。在宴会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在这里,项羽和他的叔父项伯坐的是主位,坐西面东,是最尊贵的座位。其次是南向,坐着谋士范增。再次是北向,坐着项羽的客人刘邦,说明在项羽眼里刘邦的地位还不如自己的谋士。最后是西向东坐,因张良地位最低,所以这个位置就安排给了张良,叫做侍坐,即侍从陪客。鸿门宴上座次安排的主客颠倒,反映了项羽的自尊自大和对刘邦、张良的轻侮。

筵宴既然是一种社交活动,当然也就有许多礼仪讲究。孔子说:“礼也者,理也。”孔子所指的“礼”,实际指的是一种社会秩序,是具体的行为规范。宴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为使其有秩序有条理地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在古代宴饮活动中,座次的安排十分重要。有时一个座位安排不当,可能导致宾客拂袖而去,宾主不欢而散。席上宾客的座次,可以反映宾客的身份和地位。

过去,宫廷举办盛大筵宴,往往午宴前三日,座次即已排好,而且画成座位分布图悬挂在醒目处,并在每个席位上贴注着与宴官员的姓名职衔,每个与宴官员在图上可以找到自己的席位。《明会典》“诸宴通例”说:“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务于候朝处所整齐班行,俟叩头毕,候大臣就坐,方许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预先入坐及越次失仪。”

现代国宴秉承古代遗风,举办规模较大宴会时,同样是在请柬上注明应邀者的姓名和席位号码,与宴者对号入座,严格遵规守礼。

饮食中的礼仪,上行下效,由宫廷、贵族逐渐影响到民间。如宴会排座次,民间至今仍以长幼、尊卑、亲疏、贵贱而定。又如古代的:“男女不同席”这一礼仪至今仍使得许多农村妇女不能在家宴上就坐。而“尊人立莫坐”的规矩,在今天仍起作用:首席的尊者没有入座前,其他人是不能入座的。

清代以降,宴席的座位一般是男坐于东,女坐于西,以北为上座,席首坐亲戚,席次坐邻友,再次坐宗族。有一亲、二友、三本家之说。

江西城乡,每逢婚丧喜庆做酒席时,主人都要请一位懂礼俗的人来“安席位”。席位的种类很多,丰城一带流行的就有。“梅花席”、“品字席”;和“龙口席”。

梅花席是在堂屋(客厅)正中放一张圆桌,称“梅花芯”。四边各斜放一张方桌,似梅花瓣。梅花席正中的圆桌,坐的都是上等客人。方桌中靠近梅花芯的八个位子为大,坐着较为显要的客人。

品字席是在堂屋的上边摆一张桌子,下边摆两张桌子,形成“品”字。上边那张桌子坐较重要的客人,而东边那个席位的首席,是客人中“上尊”坐的。

龙口席是在堂屋里摆四张桌子(或六张、八张桌子),成两个长方形。每张桌子朝大门而又靠近里面的两个位子为上席。

各种酒席安席位的规矩是:

结婚酒:接新娘的头一天晚上的酒席,是新郎的舅父陪媒人,媒人为“上尊”。结婚日当天的酒席,是媒人陪新郎的舅父,舅父为。“上尊”。“上尊”要坐首席,其他客人无论官职、年岁多大,也不能坐首席。如果“上尊”自己要让别人坐首席,则另当别论。如果舅父有几兄弟,大舅父为“上尊”。新娘家的来宾,一律坐主宾席,新娘的兄弟俗称“新舅父”,也要坐上席。结婚酒宴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新郎是从小抱养的,酒席中的“上尊”位置;要让养父母的兄弟坐,当地有句俗话:“养我的父母大似天,生我的父母丢一边。”参加结婚酒宴的客人中,血亲大于朋亲,朋亲的大小又以路程远近来分,远“大”近“小”。

订婚酒:订婚酒席坐“上尊”位置的是女方的舅父。舅父不到,是不准开席的。新娘出嫁时,娘家的酒席上,也是新娘的舅父坐“上尊”席位。

开工酒:民间建房开工之日,要做“开工酒”。开工酒是石匠坐首席,如果有做砖瓦的师傅在,则由砖瓦师傅坐首席。

上梁酒:上梁酒坐首席的是锯匠。锯匠不在,木匠坐。

完工酒:房屋建成之日,要做完工酒,俗称:“圆工酒”。坐首席的是锯匠;如果锯匠不在的话则按俗话说:“一木二泥三石匠,碰到锯匠都要让。”

满月酒和十岁酒:小孩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酒”,满十岁的孩子一般要做“十岁酒”。这两种酒席都是外婆坐“上尊”位置。民谣说:“外孙崽,外孙女,满月满十岁,外婆打上坐。”

庆寿酒:这是给老年人祝寿的酒席。庆寿酒是女儿女婿为主,“上尊”席位是老寿星坐‘女儿女婿坐东西两边的首席。

安席位很有讲究,有时因席位没安好,客人不悦,亲戚朋友间由此心存芥蒂。有的甚至当场离席,拂袖而去。席位安排不当,还会诱发争吵,怒气冲天的客人甚至会掀翻桌子,大闹一场。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结婚酒席上,直接影响新婚夫妇及双方家人的和睦。

江西有的地方,平日的家宴,如果是六个人就座,忌上下各坐一人,两边各坐两人。民间称这种坐法是“乌龟席”,因此必须有一人改变座次。

民间的餐桌,分方桌和圆桌两种。方桌桌面四周镶宽边的俗称“八仙桌”,这是传统的宴席用桌。八仙桌通常坐八人,俗称“正座”。除八名正坐之外,每个桌角可以各坐一人,苏北称之为“抱拐的”。方桌有严格的座次规矩,尤其是“首席”,一定要让年长尊贵的客人坐。圆桌的座次大体可参照方桌,但灵活性较大,摆放的地点可以随便,不分上下左右。通常每桌十人,也可坐十二人至十四人,俗话说“圆桌不讲究”、“圆桌不分上下”,因此,民间宴客,年轻人更乐意坐圆桌子。又由于圆桌更合“团圆”之意,所以一般家宴也喜欢用圆桌。

关于宴会席位的安排,从来都没有一个统一不变的标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相差甚远,方桌、圆桌也各不相同,总之,要客随主便,入乡随俗,尊重当地和各民族的礼仪习惯。

餐桌上,礼仪规范着每一位客人。按《礼记·曲礼》的记载,客人不能大口喝汤,进食时口中不要发出声响,不要把咬过的鱼肉放回盘中,不要啃骨头,不要把骨头扔给狗吃,不要在餐桌上拨弄牙齿等等。如有违犯,就是失礼,会惹得主人反感、生厌。直到今天,民间宴客依然讲究礼节。一些民谚、俗语,道出了这种种“礼”:“主不喝,客不饮”、“先喝为敬”、“舍命陪君子”,指的是宴席上饮酒之礼;“来客不筛茶,不是好人家”、“饭要盛满,茶要斟浅”、“一杯苦、二杯补、三杯洗肠肚”,说的是来客斟茶之礼;“办酒容易请客难,请客容易款客难”,说的是请客之难;“坐有坐相,吃有吃相”,说的是做客也不易……汉语中的“客”气一词,如今被广为运用,但追根溯源,当是古代请客做客都不敢透大气的简称或缩写。以致今天人们请客,都要声明一句:“别客气!”然而,一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既为客人,岂能不客气?!

菜肴的摆放和上菜程序也是筵宴礼仪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宫廷筵宴就十分注重菜肴的摆放,《礼记·曲礼》载:“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胾,食居入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淬处末,酒浆处内;以脯脩置者、左朐右末。”意思是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处,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脯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从以上可以看出,20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非常讲究筵宴菜肴的摆放规则了。

根据传统礼俗和民间饮宴习惯,筵席中上整鸡、整鸭、整鱼时,须注意:“鸡不献头、鸭不献尾、鱼不献脊。”即上菜时不要把鸡头、鸭尾、鱼脊朝向主宾。尤其是上整鱼时,应将鱼腹而不是鱼脊朝向主宾。因鱼腹刺少,腴嫩味美,朝向主宾,表示尊敬。关于“鱼不献脊”的习俗,据说来源于“鱼藏剑”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公子姬光为了除掉吴王僚以继承王位,请来猛士专诸相助。专诸善烹鱼,姬光便请吴王僚来尝专诸的炙鱼。专诸在做好的鱼腹当中暗藏锋利的鱼肠短剑,趁进鱼之机,从鱼腹中抽出短剑将吴王僚刺死。而当时专诸为抽剑之便,正是将鱼脊朝向吴王僚的。

中国民间筵席十分讲究上菜程序,虽然不同地区、不同筵宴的上菜程序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讲,基本上都遵循以下原则,即:一、先上凉菜,后上热菜。二、先上主菜,后上辅菜。三、先上下酒菜,后上下饭菜。四、先上风味菜。后上一般菜。五、先上荤菜,后上素菜。六、先上工艺菜,后上普通菜。七、先上量大的菜,后上量小的菜。八、先上味咸的菜。后上味甜的菜。九、先上味浓的菜。后上味淡的菜。十、先上菜肴,后上水果、点心。此外,广东一带的筵席先上汤,以清汤清口开胃,然后再上菜,这一作法与北方大多数地区在筵席最后上汤作法恰好相反,体现了粤菜筵席的风格特征。而在江南水乡,最后一道菜往往是一条全鱼,这样做寓有“最后有余(鱼),余而不尽,丰衣足食”的吉祥含意。

五、烹饪技艺

我国烹饪历史悠久,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烹调技艺日趋精湛。

我国古代称以烹调为职业的人为“庖人”,即现代的厨师。他们是中国传统食俗的主要创造者之一。历史上的厨师,以商代伊尹最早也最著名。伊尹名挚,生活在大约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末商初。辅佐商汤,立为三公,官名阿衡。伊尹的身世极不平常,历史上赋予他不少神话色彩,附合了一些难以置信的情节,以至后人对是否有这个人还提出过怀疑。他本是一个弃婴,有莘氏的女子在采桑时发现了他,将他献给了国君,国君将抚养之责交给了庖人,还派人调查婴儿的来历;原来他的母亲是在躲避一次特大洪水之时而生下了他,母亲在桑林分娩后不幸死去,使这孩子一出生就成了一个孤儿。伊尹在庖人的教导下长大成人,成了远近闻名的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