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饮食
48111600000029

第29章 饮茶与饮酒(1)

一、茶

(一)饮茶起源

在先秦文献中,茶字是不见经传的,只有荼字。什么是荼呢?“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曰:“茶,苦菜也。”

古代最初指茶的荼字,其读音也为tu,但后来随着饮茶的发展,指茶的茶字使用率越来越频繁,有加以区别的必要-,于是就把指茶的荼字,专读为cha,并在字形上也改作茶。

到了唐代中期陆羽著《茶经》时,才正式把“荼”字改写为“茶”。从这一字的变易,可使我们对唐代中期以后,饮茶之风的普及情形更觉明了。

茶字虽然出现在唐代,但人们饮用茶叶则可以追溯到更远的历史时期。据唐代陆羽的《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有人认为神农氏就是炎帝,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在我国江南茶区,还流传着一个“神农与茶”的神奇有趣的传说。传说神农氏有一个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在胃肠里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远古时,人们还不会用火烧东西吃,对于花草、野果、虫鱼、野兽之类都是生吃。因此,人们经常生病。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神农就利用自己特殊的肚子把看到的植物都试尝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以便让人们知道哪些植物无毒可以吃、哪些有毒不能吃。这样,他就开始试尝百草。当他尝到一种开着乳白色花朵的树上的嫩叶时,发现这种绿口十真奇怪,一吃到肚子里,就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他就称这种绿叶为“查”。后世人们又把“查”叫成“茶”了。神农成年累月地爬山涉水,试尝百草,每天都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这虽是传说,但传说也是先民生产和生活的反映。上古时代,神话、传说和历史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从古代文献采看我国饮茶的起源,起初系作药用和食用,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清热解渴,又富有清香味道,因而又把茶叶发展成为饮料。

我国茶的主要产地在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以四川省和云贵高原为早。在云南澜沧县发现有树龄在数千年以上的茶树。汉代就有以茶作地名的,《汉书·地理志》中记有湖南东部的茶陵县,以位于茶山之阴而得名。该县至今仍盛产茶。我国开始种植茶树,并逐渐摸索总结出制茶工艺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武都是今四川绵竹县北的一座山名,当时产茶。至唐代,饮茶之风更甚。文成公主人藏时,带去茶叶,饮茶的方法和礼仪随之传人吐蕃王国。唐代陆羽居江西茶山植茶,号“茶山御史”,正是在当时的茶文化背景下,他才得以总结种茶、制茶和饮茶的经验,写出《茶经》一书,被后世祀为茶神。

(二)名茶种种

茶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生活资料很早就和宫廷与民众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贡茶之举便是这种联系的突出表现。当然,皇亲国戚饮茶的来源,除主要依靠贡茶外,宫廷内也制一部分茶。因此这些贡茶,都为名茶。下面,我们将历代御茶及名茶的主要品种,择要介绍如下。

大龙茶、大风茶。二茶均为宋代名茶,是当时福建北苑贡茶的主要品种。初创于太平兴国初,是一种团茶,银模铜圈,依龙、风模为型。自小龙茶创制后,这两种茶即被列为粗色纲。曲于其在制法和采摘时间上的差异,当有人龙脑子和不入龙脑子之分,亦有粗色第一纲至第七纲之别。

小龙团。亦名小团,宋代福建北苑贡茶之一。据《宣和北苑贡茶录》称,该茶创造于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由蔡襄制成以进,因该茶品质尤精于大团(龙团风饼),因此甚得朝廷赏识,降旨而定为贡茶。据《墨客挥屑》称,小团之出,名重一时,而建茶也因此闻名于天下。

阳羡贡茶。阳羡是江苏宜兴的古称,阳羡茶叶始产于三国孙吴时代,唐代进入兴盛时期,并被作为每年进贡皇室享用的贡茶。当时朝廷专派茶吏太监来到阳羡设立茶舍、贡茶院,专管督茶、品尝和鉴定。

每年春分后、清明前,茶农便要进山选摘优质芽茶,并且连夜蒸青,加工压制成饼茶,缴与茶吏太监。茶吏太监立即派人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送往京城,以供皇室“清明宴”之用。长安距阳羡两千余公里,快马日行二百公里方可如期送到,这就是当时所谓的“急程茶”。

顾渚紫笋。我国最负盛名的古代名茶之一,产于浙江省长兴县顾渚村。因其叶色紫、似笋而名。唐朝时,长兴属湖州府,故又名湖州紫笋。它外形秀美,幽香如兰,开水沏泡,叶芽嫩绿,朵朵可辨;滋味鲜爽而甘醇,有“茶中绝晶”之誉。从唐代起列为贡品茶,一直延续到清代顺治年间。

唐代朝廷规定,贡茶分为五等,第一等贡茶须于清明之前十天起程,陆路运送,限于清明前运抵京城长安。其余贡茶分由水陆两路运送,农历四月底全部送达京城。

顾渚紫笋茶的出名还与陆羽有直接关系。安史之乱后,陆羽曾到湖州苕溪隐居,发现这里的茶叶香味特异,“冠于他境”,遂向朝廷推荐,列为贡茶。大历五年(770年),朝廷便在这里兴建了贡茶院。陆羽在《茶经》中评述顾渚紫笋茶说:“紫者上,绿看次;笋者上,牙者次”,贡茶院据此正式定名为“紫笋茶”。唐代,这里茶叶生产规模很大,每逢阳春三月,采制贡茶有专职工匠千余人,采茶役工三万人,烘焙工场百余所。清顺治年间以后歇贡,失传数百年。1979年经研制后重新恢复生产,1982年被列为全国名茶,是一种半烘炒绿茶。

无疆寿龙。宋代名茶,当时属福建北苑贡茶之一。创制于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银模竹圈,直长一寸。

六安瓜片。我国十大传统名茶之一,片茶即全由叶片制成、不带嫩芽和嫩茎的茶叶品种;因其形像瓜子,又主要产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区的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故名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源于金寨县的齐云山,而且也以齐云山所产瓜片茶品质最佳,故又名齐云瓜片。因其沏茶时雾气蒸腾,清香四溢,所以也有齐云山云雾瓜片之称。

早在唐代,六安瓜片就已闻名,宋代更有茶中“精晶”之誉明代列为贡茶,正如《六安州志》中说:“茶中之极晶,明朝始入贡。”现为国家礼品茶之一。

六安瓜片色泽润亮翠绿,香气芬芳,滋味甘美,冲泡三四次仍有香味。它不仅是上好的饮料,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对伤风感冒等病有一定的疗效。明朝闻龙在《茶笺》中说:“茶中精品,人药最效。”六安瓜片如以春雷之时采摘的纤细嫩芽,再以活水煮饮,或以夜雪烹煮后,其味更佳。

北苑贡茶。我国古代福建北苑所产以进贡朝廷的各色茶叶的总称。该地自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开始有贡茶,到宋代,品色日增。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载:“贡品极胜时;:凡有四千余色。”其进贡的数量亦年年有所增加,至宋哲宗元符年间,“以斤计者已达一万八千”。

宋人姚宽《西溪丛语》说:“贡茶有十纲。第一、第二纲太嫩;水拣茶即社前造(春分前、惊蛰后),第三纲最妙;生拣茶即火前造(清明前)。自六纲至十纲,粗色茶即雨前造,小团至大团而止。”

涌溪火青。产于安徽泾县涌溪坑一带。历史悠久,明代起列为贡茶,清咸丰年间尤为兴盛。

涌溪位于皖南,这里的山上常有云雾缭绕,气候冬暖夏凉,宜种茶叶。传说当年涌溪有个叫刘金的秀才在涌溪弯头山上发现一棵“金银茶”,半边叶子是白色的,另半边却是黄色的。这位秀才觉得这棵茶树珍奇,采了它的细嫩芽叶,回家后便在锅中用猛火炒揉,结果制出一种外形秀美、白毫密披、内质香气如花、味道甘美的茶叶来,这便是最初的涌溪火青。

从明代起,涌溪火青就已驰名全国,现在也是全国名茶。其成品茶呈珍珠状、紧实细润、墨绿显毫、细嫩重实。冲泡后,汤色杏黄明亮、叶底匀嫩整齐、滋味醇厚、含花香,回味无穷。

平水珠茶。该茶主要产于浙江嵊县、绍兴、新昌等地,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历史上就是名茶产区。宋代著名的越州茶、剡茶、日转茶,都是珠茶的前身。

珠茶从清代康熙年间就已列为贡茶,名曰“贡熙”,意思是给康熙皇帝的贡品。该茶有“绿色珍珠”的美称。它外形浑圆紧结,色泽润绿,身骨重实、宛如墨绿色的珍珠。冲泡杯中,芽叶舒展,汤色清澈,叶底翠绿,香味醇厚,耐冲泡。

珍眉茶。该茶产于湖北英山县,又名英炒青,因其条索紧结细长匀称,如古代仕女纤细的盾,故称之为珍眉。

珍眉茶从清代起就列为贡茶,其茶叶制成后色泽呈灰色,俗称起露,条索紧细,叶肉厚实,芽叶细嫩,茶汤清澈、翠绿,香味芬芳,滋味浓厚醇和。

君山银针。我国传统名茶之一,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岛。

据古籍记载,君山银针自唐代起列为贡茶,以后历代相袭。这种茶在过去被称为“琼浆玉液”,是茶叶中的稀有名贵品种,产量非常小。它种在君山的白鹤寺内,只有十多棵,每年产量不过几两,以后虽历代有所增加,但到清代也不过九公斤。

君山银针茶全由肥嫩芽组成,其外形芽头粗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像-根根银针,故得其名。冲泡时可以从明亮的杏黄色茶汤中看到根根银针直立向上,几番升沉之后,最后竖于杯底,状似春笋出土,而且每一银叶的芽尖上都有一小泡,好似雀舌含珠。

龙井茶。我国传统名茶之一,产于浙江杭州市郊西湖乡龙井村一带。龙井,原名龙泓,传说三国时就已发现此泉;明代掘井抗旱时从井底挖出一龙形大石,于是更名为“龙井”。

龙井茶源于唐代,宋代已闻名全国。苏东坡晶茗诗中“白云山下雨旗新”形容的就是这种茶形如彩旗的特点。清代时列为贡茶;尤为乾隆皇帝所赞誉。

龙井茶因有狮峰、龙井、五云山;虎跑山四个不同产地而有“狮”、“龙”、“云”、“虎”的品种区别,其中以“狮峰”、“龙井”品质最佳。龙井茶色翠、香郁、味醇、形美,这四个特点被称为四绝。

现在茶中种类很多,按照制茶原料及工艺的不同,可分为:红茶、绿茶、花茶、砖茶、奶茶、酥油茶、乌龙茶。

中国十大名茶为西湖龙井茶、福建乌龙茶、江苏碧螺春、铁观音茶、普洱茶、广东功夫茶、君山银针茶、白山云、瓜片茶、茉莉花茶、湘西白毛尖等十种地方名茶。

(三)饮茶习俗

茶在社交与礼仪中的重要作用,是与茶在人们饮食生活中的功能相联系的。南方气候暑热需茶来消暑解渴,提神醒脑;牧业民族多食肉和乳晶,需要茶帮助消化;伊斯兰民族吃热量大的牛羊肉,主食又多为烙烤的饼子等,茶能消食解热。茶还有健身美容防病甚至治病等许多功能,因此很受我国各族人民喜好。

各民族的饮茶、吃茶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基诺族的“凉拌茶”是以茶为菜的典型。他们将刚采来的鲜嫩茶叶揉软、搓细,放在大碗里,再加上黄果汁、酸笋、酸蚂蚁及各种调料,即做成“凉拌茶”待客。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他们喜欢喝的是酥油茶。先将砖茶揉碎在锅里或壶里煮沸,呈咖啡色时滤出茶渣,滗出茶水,再将茶水倒进打制酥油茶的茶桶里,加入核桃仁、少许盐、酥油及烧开的牛奶,拉动茶桶中的“活塞杆”,使水、乳、油交融,尔后斟人茶碗饮用,营养价值极高,又有茶饭合一的妙处。

蒙古族有喝奶茶的历史。奶茶的制法是先将茶煮酽,再在茶水中加牛奶烧开,装入茶壶中斟用。要喝咸的加盐;要喝甜的加糖。在给客人献茶的同时,桌上摆着炒米、奶皮子、肉食等,可作点心吃。喝奶茶时可抓些炒米(稷子米)泡进茶碗,若肚子饿了还可在茶中添些奶油。

我国西北的回族很讲究喝茶,较有名的是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州的“三炮台”茶,青海一般叫盖碗茶,茶具是三件一套的细磁,茶碗、茶碗盖、底托碟三件得名。茶碗中放云南沱茶、冰糖、桂圆、杏干等,注入沸水稍焖一会儿便可饮用。不断续水,味淡再换新茶碗。当地的保安、东乡、撒拉等族亦有此茶道。

甘肃东乡族,女方家答应男方家提亲后,男方要送给女方衣料和几包好茶,算是订了亲,俗称“订茶”,表示以后不能反悔。甘肃宁夏地区的回族,女家只要接受了男家媒人送去的茶砖或茶叶,即表示允婚。

浙江南部的畲族,娶亲日里,新娘到婆家后,要接受一位父母都健在的姑娘献上的一碗甜蛋茶,新娘要低头饮甜茶,但不能吃蛋。甘肃裕固族新婚第二天,新娘要下厨房“生新火”,“烧新茶”,烧好茶,由新郎请全家到堂屋,向新娘一一介绍,新娘则向全家老少一一献茶。云南拉祜族在男女双方确定婚期后,男方要送聘礼给女家,其中茶必不可少。

二、酒

(一)酿酒起源

中国是酿酒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最初是以独具风味的芳香黄酒闻名于世。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又在黄酒的基础上酿造出了白酒。酒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名酒的发展更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社会风俗、文学艺术等众多文化门类发展的综合反映。因此,酒不但是中国先民对人类饮食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