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融市场学教程(第二版)
48096700000073

第73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市场监管(2)

商业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信贷风险、对外资实施全部没收或征用的政治风险。与其他金融风险相比,国家风险有两个显着特点:第一,风险发生的范围是在跨国的金融活动或投资经营活动中,在本国范围内发生的活动则不存在国家风险。第二,在跨国的经济往来中,不论对方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经济实体都可能遭遇国家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6.购买力风险(purchasingpower risk)

购买力风险又称通货膨胀风险,是指由于一般物价水平的不确定变动,而使人们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首先,通货膨胀造成单位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导致债权债务的实际价值发生变化。货币贬值使债权人受到损失,货币升值则使债务人遭受损害。其次,因为实际利率(狉)近似于名义利率(犻)与通货膨胀率(π)之差,通货膨胀也会导致实际收益率的潜在变动,从而产生风险。例如,如果一家银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过高,它会相应提高名义利率,银行不但会失去许多投资机会,其负债成本也会上升,而盈利能力下降。再次,通货膨胀不仅导致消费者行为、商品流通、生产经营环境等发生改变,而且也导致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会对企业的经营行为产生影响,给企业带来风险。

7.市场风险(market risk)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证券市场行情变化所引起的风险。政治局势、经济周期、上市公司业绩等都是影响证券市场行情变化的因素,它们往往可以使整个行情大起大落。市场风险的特点是不易被投资者事先预料,因此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失有时非常巨大。

8.经营风险(management risk)

经营风险是指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某些金融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经营管理出现失误,而使经济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经营风险又可分为:决策风险、财务风险和操作风险。所谓决策风险是由于经营方针不明确,或者信息不充分,或对业务发展趋势的把握不准等原因,在业务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的选择上出现偏差,造成决策失误,从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例如,在证券市场上,基金管理公司通常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证券市场的走势作出判断,进而决定是继续买进还是逐渐卖出,一旦判断失误,其损失往往是十分惨重的。财务风险是指由融资方式的选择所带来的风险。因为融资方式的不同,融资成本也往往不同,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融资的成本就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发行股票的成本较高,而发行债券筹资尽管资金成本较低却必须按期付息,在公司财务结构中,按固定利率付息的债务越多,其预期收入就越不稳定。假如公司不能保持合理的财务结构,那么它就将面临较大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操作失误或雇员行为不轨的不确定,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相关信息没有及时传达给操作人员,或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偏差,或是操作人员业务技能不高或出现偶然失误、道德风险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发生损失。而雇员的违规操作、蓄意越权等虽然一般只是个人行为,但往往却能给金融机构带来极大风险,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二)根据金融风险能否被分散分

1.系统性风险(system atic risk)

系统性风险是指由某种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因素所导致的风险。例如,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通货膨胀、经济景气程度)、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税收制度的改变,以及自然灾害和政治、战争等因素,会对金融市场上的大部分,甚至全部主体产生影响。可见,系统性风险是整个金融市场共同面临的风险,它是金融市场主体所无法控制和回避的,也不可能通过多样化投资来分散,因此,系统性风险又可称为不可分散风险。系统性风险具体包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等。

2.非系统性风险(unsystem atic risk)非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仅影响个别经济主体的因素所导致的风险。这类风险只与个别经济主体有关,而与整个市场没有必然关联。例如,个别金融机构的决策失误(如新产品开发)只会给该金融机构带来风险,对其他金融机构很少或不发生影响;某一行业政策的变化只会给这个行业中的经济主体带来风险,而对其他行业的经济主体一般不产生直接影响。所以,非系统性风险是个别或部分经济主体所面临的风险,是可以分散,甚至完全消除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具体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等。

某个经济主体所面对的总风险就由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两部分组成,即:

总风险=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

四、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金融风险形成的一般原因

从金融风险的定义可以知道,产生金融风险的根源是不确定性。但是,导致金融风险的具体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从引发金融风险的因素内外生性看,有些是内生的,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有些是外生的、不可测的,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从制度角度分析,发现有些金融风险是发生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即纯粹由不确定性引起,如政治风险;有些风险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律环境不健全、外部监管不力等因素引起,如操作风险。从主客观角度看,有些金融风险主要是金融机构的主观失误引起的,如决策风险;有些风险则是客观存在的,如购买力风险。

可见,微观主体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等因素都能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引发金融风险,所以,对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需要深入分析。对此,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

1.信用脆弱性理论

马克思认为,信用是资本集聚和集中的有力杠杠。但是,这个提法是基于一定前提的,即信用仅仅是作为对商品内在精神的货币价值的信仰,决不能脱离实体经济。

然而,金融资本家的趋利心、虚拟资本运动的相对独立性却使信用日益偏离实体经济,从而可能造成信用链的崩溃。在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生产领域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生产蒸蒸日上。因为趋利心的驱使,这些企业希望有更多资金进行扩张,以获取更多利润,因而转向金融市场募集所需资金。对于利润的渴望也使得银行家们盲目地借款给企业,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一旦生产出现危机,这些企业无法如期偿还债务,原先过度扩张的信用链必将崩溃,引起连锁反应,造成金融危机。信用的广泛连锁性和依存性是信用脆弱、产生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另外,信用在经济运动中具有周期性特点,随着经济运行的周期交替表现出膨胀和紧缩,尤其是在经济剧烈波动情况下,信用往往会发生猛烈的扩展或紧缩,以致严重地扭曲。信用自身的这种周期性特点也会引发金融风险。现代理论认为,除了信用过度扩张、金融业的过度竞争,以及信用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同样会造成信用的脆弱性。为了争夺存款客户,银行通常提高存款利率;为了吸引贷款客户,增加市场信用份额,银行通常降低贷款利率。这样,存贷利差的缩小,在其他条件既定时,银行盈利水平下降,经营风险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金融机构不得不依靠发展高风险业务,以取得较高收益。同时,金融机构常常为了盈利而放弃稳健经营原则,从而使其资产质量下降,经营风险加大,并通过发展表外业务来逃避监管。而由于信用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监管当局对于银行逃避信用监管的行为无能为力,致使金融风险不断集聚,最后全面爆发。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通过支付结算系统和信用链形成循环整体,某一环节出现信用风险会迅速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2.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理论

美国着名经济学家凡勃伦提出了金融机构内在脆弱性理论,他认为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机构,在功能的有效发挥上,需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储蓄者不同时提现,对银行充满信心;二是银行能够依据效率原则,以最低成本筛选出效益较好的投资项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这两个条件并不一定都能满足。首先,商业银行抵御挤兑能力不强,使其必然遭受支付风险。因为信息不对称,一家本身没有异常情况的银行可能由于其储户误信谣言或是判断错误,而造成挤兑发生危机甚至破产,着名的雨天案例就生动地说明了这点。一天由于下雨,英国某个银行门前滞留了不少避雨的人,该银行的一些客户却误以为该银行发生了挤兑,于是纷纷到银行来提款,结果造成了这家银行真正发生挤提。因此,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由挤兑产生的支付风险具有随时爆发的可能性。其次,金融机构并非总是能有效地筛选投资项目。由于存在政府救援机制、金融机构对管理者奖罚不对称等因素,金融机构管理者的理性行为总是倾向于作出一些风险较高、能给金融机构和决策者带来高收益的信贷决策。根据以上分析,凡勃伦提出了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理论,认为这是最终导致金融风险的原因。

3.金融市场自身的波动性

金融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交易的数量与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当供给量和需求量相当时,才能形成稳定的均衡价格。

但是,均衡状态只是暂时的,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金融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会经常性地变动和调整,因而金融市场价格也处于不断变化中,这就有可能产生金融风险。特别是在证券市场上,证券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交易者的收益和损失,投机者往往为获得高额利润而进行大量的投机活动,这使得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尤为突出,极易导致金融风险。显而易见,金融市场所固有的波动性是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根源。

4.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

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造成了市场上行为主体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因而可能产生风险。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主要表现为股票、外汇等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现代理论认为,股票价格的波动与人们的预期有关,即使在实体经济良好的情况下,股市投资人由预期而做出的理性行为足以导致整个市场的崩溃。汇率的不稳定性包括两种:固定汇率的不稳定性波动和浮动汇率的不稳定性波动。在固定汇率制下,当一国货币对外价值发生意外的变化,市场对该货币逐渐失去了信心,不断抛售该货币,使得固定汇率水平难以维持,引发货币危机。而在浮动汇率下,则存在汇率过度波动情况,即超调现象。现代有关理论认为,浮动汇率的强烈波动及其错位造成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风险深化的原因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的发生日趋频繁,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亚洲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动荡、日本资产泡沫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一个个触目惊心的风险实例,令人们不禁思考造成金融风险的深层次原因。

1.经济发展的虚拟化提高了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经济虚拟化是现代经济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虚拟资本是和现实资本相对而言的,在现实生活中发挥职能的资本是真正存在的资本,它表现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等。而虚拟资本往往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出现,它并非真实的资本,而是虚假的、幻想的资本。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也不能作为价值符号,更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但在它的所有者看来,它能带来收益就是资本。实质上,虚拟资本只是未来预期收益的资本化,并非资本。在有些时候,虚拟资本的运动可能会反映现实资本的变化,但是通常情况下,虚拟资本并不能正确反映现实资本的运动,而是远比现实资本的运动剧烈。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股份制企业、新的融资工具的出现,虚拟资本的数320量急剧增长,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各行业竞争激烈,市场饱和、利润率低,一部分过剩的产业资本从生产领域退出,从事短期投机活动;另一方面,高收入居民长期积累的财富和一些民间组织积累的货币资金都投入金融市场,进一步刺激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虚拟化虽然给资金提供了自由融通的便利,但是它也引发过度投机从而导致泡沫经济的膨胀,而泡沫经济一旦破灭,则往往造成巨额的财产损失,并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对生产和流通都造成很大的伤害。

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也提高了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其杠杆性,而具有高风险性和信用风险的相对集中性;由衍生工具的虚拟性和定价复杂性,而使其交易策略远复杂于现货交易。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衍生品经过衍生再衍生、组合再组合的发展,使金融风险的传播和扩散性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