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目标和重点。应该说,与每一位一线教师直接相关的莫过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教师教学行为的重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教师教学行为变革、评价方式变革的出发点与依据。
第一节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改的核心
学习方式变革的问题不仅是本次课改的核心,还是本次课改最大的难点、热点和亮点之一。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呢?
一、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的工作环境以变化快、技术新、系统由计算机控制、办事采用新方式为特点。而且,随着知识增长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知识的学习越来越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人们从来没有像在今天这样清晰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确是在“飞速”发展。而且“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正以一种史无前例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每一个角落。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位劳动者都感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新事物(尤其是各种新的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出现得实在太快,需要学习的新知识、需要了解的新信息(如通过互联网可获得的信息)实在太多。在学校教育阶段获得的知识再多,也无法追赶上知识激增和知识更新的速度。由于科技的发展,如今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通过各种渠道(包括互联网)获得各种资料和信息。
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其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情况来看,有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高级的技能,因而要求人们必须会自主学习,会推理,会创造性思维,会做决策,会解决问题,善于合作,会与人相处。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不断获取新知和主动探索,善于搜集、辨别和加工各种信息,能根据社会需求和自己的个性设计发展方向和计划,善于与人合作,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的“顶尖级”素质——这一点,在中国社会近二十几年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中,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了。
另外,从当前经济模式的发展特点来看,知识经济正以日益加快的速度向我们走来。东南亚经济危机,没有产品开发能力是一个重要原因。东南亚经济主要属于投资主导型经济,而发达国家是科技开发型经济。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为确立科技开发型经济服务。
在这个背景下,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日益重要了。我国中小学教育如何既保持我国“双基”扎实的优势,同时又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而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如果他在某些具体知识点上有所欠缺,将来是容易通过各种途径得到补偿的。但是,如果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里没有能够培养起对知识的渴求、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没有形成一种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那么,他的这一欠缺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将是难以补偿的。因此,学校教育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这些内容的浓厚兴趣和进一步吸取新知的持续发展的愿望,并习得一些思维方法,形成一些思维的习惯。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定要注重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世界各国共同的关注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正日益成为世界范围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这里仅以科学教育为例加以说明。
美国全国科学教育标准与评价委员会成立并自1992年5月召开首次会议以来,用四年的时间,经过认真研究,于1996年初推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在美国科学教育多年改革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吸取了美国“2061计划”等科学教育研究与行动计划的精华和当今美国科学教育实践领域的大量优秀经验。在这一国家标准的研制过程中,召集了一大批科学教师、科学家、科学教育家,以及对科学教育甚表关注的许许多多其他方面的人士。为唤起公众对有关科学教育改革的种种问题以及对科学教育标准的性质和内容的讨论,仅向公众介绍有关情况的报告等活动就举行了一百五十多次。1994年5月,预印稿分发,供批评和审议。在此基础上出台的修改稿作为官方正式文献,有40000份于1994年12月分别散发到全国18000人手上和250个小组中,供各地讨论审查。1996年初推出了国家标准的最后文本。日本也提出了“新科技立国”与“个性化”方针。其他国家也都竞相开展着科学教育改革运动。
从这些具有国际影响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可以明显看到的共同焦点之一就是对探究的强调:强调给学生提供感受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机会,强调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科学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较早推出的英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被列为课程目标的第一项。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更是强调“以探究作为课程与教学的核心”。
(一)强调学科学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能动过程
学科学是学生们要自己实践的事。首先,学生们要亲自动手做,而不能由别人来代劳,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其次,“动手”的实践活动必不可少,但是这还不够,学生们还必须有“动脑”的理性体验。学科学的过程应该是体与脑的共同活动过程,不仅要有动手的活动,而且要有动脑的活动,更多的则需要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
科学并非仅仅是一堆知识,它更是一门活生生的学科。应把学科学作为一种过程,作为学生学习诸如观察、推断和实验等诸种能力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概念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科学。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时,他们便会发现需要科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抓住学习的要点。
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从事科学。科学不仅仅是一堆事实和理论,它更是一个过程,一种思考和探索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方式。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且能够实践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即科学家用于获得并不断修正关于自然界的知识的那些基本过程与方法。
(二)强调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学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学生们应该在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对自然界有所认识。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采取的主要做法。应该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们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科学探究,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在日历上画出每天晚上月亮的形状,然后揭示出若干周内月亮形状变化的模式,或通过工作日志发现一年里本地天气变化的模式。
科学探究,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供了一些科学探究的例子,如探究蚯蚓(这一学生们都很熟悉的生物)的生活习惯和所具有的科学价值,探索影响水蒸发的种种因素。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即“科学探究”活动)来学科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就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或结论。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与数学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的性质(什么样的东西是科学,什么样的东西不是科学,科学能够做什么,科学不能够做什么以及科学如何在文化中起作用)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而不仅仅是获得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因此,课程要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对他们既有趣味又十分重要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科学。课程中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诸如搜集证据、观察现象、撰写概述、会见记者、使用仪器等与科学有关的活动。
课程中设计的学习活动不仅应该有助于积累关于世界的科学知识(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理论和科学模型),也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培养对证据、逻辑和科学理论提出疑问的习惯。学生应该懂得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也应该懂得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
另外,不仅在自然科学类的课程中,就是在社会科学类等其他各科课程中,也都可以明显地看到国际社会对探究式学习的普遍关注和强调。
三、“学什么”与“怎么学”
每一位家长都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学到了些什么,学得怎么样;每一位教师最关心的也莫过于自己的学生最终取得了什么样的学习结果;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很多,但最终的、核心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学什么”,另一个是“怎么学”。“学什么”即学生学习的内容,而“怎么学”就是学生学习的方式。
“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也是整个教育领域中最核心的两个问题。我们要考查一个学生的学习,主要就是考查学生学习的是些什么内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习这些内容的。本次课程改革提出了多方面的改革目标,其中最核心的两个问题就是要对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进行审视与反思、重新回答和设计。
从理论上说,“学习”是指由经验或练习引起(而非生理成熟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能够相对持久地保持(而非短暂保持)的变化。而“学习过程”就是指个体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从学习活动的构成上看,每一个学习活动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学习目标,二是学习过程,三是学习结果;其中,学习目标引领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又影响和决定了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可分为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两大要素;在以上各个要素中,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是学习活动的核心要素。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直接目的,即促进和改善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发生,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而这也同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学生的学习内容,二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学习内容的类型
从学习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技能,同时包含这三大类学习内容中的两类或三类,但一般学习活动大多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包括的基本学习活动,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八大类。
1.符号或表征。主要是指某一感知觉(形)与某一规定(读音或含义)的对应关系。符号或表征的学习也称为信号学习,属经典反射式联结的形成过程。
主要学习目标是:记住这些符号的音、形、义,并会运用。
主要学习内容有:语文中的拼音、字词,外语中的字母、词汇,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数学符号、物理符号等科学符号(如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符号)和图表表示方式,艺术类科目中的各种符号(如简谱、五线谱中的符号)等。
2.信息知识。主要包括陈述性的事实、概念和原理等。
主要学习目标是:能获取、理解有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掌握(理解记忆而非机械记忆)。
各门课程中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包含有信息,这也是中小学生学习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一种学习活动。
这种学习可为学生认识、解释世界提供一个与学习前不同的背景,从而使学生以与以前不同的方式、视角,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更全面系统、更科学深刻地认识、理解、解释所见所闻。
3.规则。主要学习目标是:理解并能熟练运用有关规则,形成一定的自动化技能,如计算技能、语言技能、推理技能。
主要学习内容有:数学科中的计算规则、语文和外语科中的语法规则、政治科(哲学学习)中的逻辑规则等。
4.问题解决。主要学习目标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包括解决思路、策略、方法等的学习与运用。
主要学习内容有: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类课程中需要一定思考过程的习题解决思路及解题方法。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应用题、解答题,生物、历史、地理等课程中的问答题、思考题等。
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要有一定的新颖性。简单的计算题,如小学四则混合运算题的解决,主要是套用运算规则的学习,属于规则的学习,而不属于问题解决学习的范畴。
5.阅读理解与鉴赏。主要学习目标是:形成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主要学习内容有:语文、外语课程中的阅读训练、文学作品的鉴赏,以及艺术类课程中艺术作品(如一幅画、一幅书法作品、一部交响乐)的解读、理解和鉴赏。体育课程中也有类似的鉴赏性学习活动,如对体操、健美等体育活动的理解和鉴赏。
这里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能力,如对一篇文章的脉络层次、中心思想、写作风格和特色等的把握和理解。问题解决学习中也包括一些简单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如读题能力的培养,应划归问题解决学习的范畴,不属于阅读理解与鉴赏这一学习范畴。
6.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