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性格及其可塑性
性格在希腊语中又有“面具”的意思,它表现为人们对现实社会和在各项活动中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各种行为习惯。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内容,而个性又是区别人与人之间差异的重要标志。所以青少年在成长中要塑造什么样的个性,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中性格起着决定作用。
我们在待人处事的时候,总有一定的态度,有人真诚,有人虚伪,有人直率,有人拘谨。其中有的是一时性的,偶然出现的,有的是经常性的、一贯的态度,我们从事各种活动,也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有人认真负责,有人粗心大意,有人干脆利索,有人拖泥带水。同样,这些表现也有一时性和习惯性之别,性格是指那些表现为经常性的、习惯性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习惯。那些表现为一时性的态度和偶然性各种行为,则不属性格范畴。一个人在某次劳动中积极肯干,还不能说他勤劳,只有在每次劳动中(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人,才能说他具备了勤劳的性格;同样,一个人只是在某次活动中表现出能够克服困难,也不能说他具备了坚强的性格,只有在许多场合下都能克服困难,才说明他具有坚强的性格。即使是同一性格特征,在不同人身上表现也不尽相同。如张飞和李逵都很勇敢,但张飞是“有勇有谋”,而李逵则“有勇无谋”。
一个人的性格形成虽与遗传有关系,但并不是天生的,性格主要是后天养成的,从孩提时,不断经受家庭的熏陶,教育的影响和社会实践逐渐培养起来的。曾有一对孪生姊妹,生理外貌特征完全相似,成长环境也是一样的,但性格上却迥然不同,姐姐好交际、果断、勇敢、独立;而妹妹则相反,究其原因是因为家庭角色的差异,姐姐从小就被责成照管妹妹,事事以身作则,成为妹妹的榜样,而妹妹却养成了事事听从姐姐意见,一切服从姐姐的习惯。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话,长大便不会养成勤劳、自立、勇敢、善解人意的性格。
虽然性格是指那些稳定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但是,由于客观现实是复杂多变的,在不断变化的各种环境因素中,人与人的接触和交往更是纷繁复杂。所以性格一经形成虽然稳定,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浪荡公子,可以经过教育的感化和改造变成自食其力、为社会尽职尽责的公民就充分说明了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人的性格特征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这叫“浪子回头金不换”。可是,还应认识到,一个人的性格是从小经过数十年的培养形成的,稳定性是主导,可变性是从属,改造比塑造难得多,改变一个人的稳定的性格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性格,在青少年,对已经形成的不良性格的同学来说,从现在开始有意识的改掉不良的行为表现,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还是来得及的。
青少年的不良性格主要有猜疑、嫉妒、怯懦、依赖等。这些不良性格的特征有哪些,是怎样形成的,又如何加以改造呢?
第二节 猜疑、嫉妒心理及其调节方法
一、猜疑
猜疑就是多疑敏感,不相信他人,闷闷不乐,易感委屈,挫折,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对他人缺乏同情和热情,常怕被人欺骗、暗算、讹诈、处处对人加以提防。
猜疑是青少年时期的不良性格表现之一,不仅妨碍其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和干扰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如有一位刚升入高中读书的男生,18岁。刚开始的半学期由老师指定为临时班长。但半学期后由于和同学关系闹僵,被撤了职。于是,该同学就怀疑是某同学在老师那里搞他的鬼,嫉妒他的才干,认为自己受到了排挤和压制,一直耿耿于怀、认为老师的做法有失公平,时时在人面前指责他们,后来常与同学、老师为此事大吵,并闹到了校长和家长那里。大家都耐心细致劝他,他总是不等人家把话说完,就急于申辩,把别人的好言相劝当成别有用心。这样的无理取闹,使他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日益恶化。
猜疑性格的成因是较复杂的,一般说来猜疑与遗传素质有关,如胆小,体质差,精神弱等,但更为重要的是后天环境因素的作用。
童年时受到严厉的训斥或得不到亲情和关心,如父母离异带来的冷落,使其与他人在情感上疏远、冷淡,缺少有效的人际交往,产生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或童年期有受侮辱、斥责、欺骗的强烈体验,进一步发展为不信任、多疑、敏感的认知风格,在情感上表现出焦虑、愤怒、猜疑的性格特征,这种心理的不断反复,加上猜疑带来的不良后果,恶性循环,最终还可能形成人格障碍。
猜疑性格的转变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这种性格的人总认为别人在胡说,怀疑他人又在迫害自己,用不信任的眼光看待同学、同事和亲友,拒绝教育者善意的说服劝导,因而改变起来不容易,但对猜疑者应该主动抓住内外两种因素进行有效的调节,调节的方法建议如下。
(1)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针对猜疑产生的原因,父母教师彼此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不要轻易责备,侮辱青少年。要经常进行沟通和交往,减少和避免冲突,一旦发生争吵,应尽快疏散围观者,离开是非之地,使自己尽快冷静下来。如果家长、老师和青少年长期注重良好人际环境的培养,处于和谐的环境中的青少年猜疑敏感,把别人好心当暗算的情况就会逐渐得到好转,通过良好的沟通与交往,容易理解他人,信任他人,减少敏感多疑,因此,父母,教师要积极地为有猜疑性格的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2)学会自我暗示,调节多疑人格。如默念“一个人固执多疑,不利于和老师、同学交往、因为固执多疑,就会听不进同学、老师的任何意见,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就会使同学、老师感到自己难以商量,因为固执多疑,即使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也会使同学、老师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就有可能从反面去理解而造成误会。自己一定要改掉固执多疑的缺点,要谦和,要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积极地去理解同学、老师的意见,多听听同学、老师的意见,对自己总是有帮助,有些意见是自己苦思不得其解的,不要总认为自己比同学、老师能干,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千万不要高傲自大,不要轻视同学,老师的意见,而要向他们学习,同时也要相信他们,整天与自己过不去的同学总是不太有的,自己不要整天去怀疑他们在搞鬼,不要轻易地去怀疑他们,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因此,自己一定要有宽容的态度对待同学、老师,相信他们也会这样对待自己……”如果有时间的话,每天最好都能这样默念一次,坚持一段时间,猜疑的性格特征就会得到缓解,甚至会有明显的改善。对于这种自我暗示要充分相信其神奇作用,最好能在大脑皮层兴奋性较低的早晨、午休或就寝前进行默念。同时尽量运用想象,这样自我暗示的效果就会更佳。
(3)学会用自我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一些非理性的观念,逐步减少和消除无谓的猜疑。例如每当自己怀疑同学或老师做了不利于自己的事,说了不利于自己的话时,就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己卷入了“敌对心理”的漩涡之中。如果是就要提醒自己不要再陷进去。世界之大,纷繁复杂,人与人之间难免有摩擦,一有摩擦就怒火中烧,难免会晕头转向,把可以及时化解的矛盾扩大化是最愚蠢的做法。又如当自己出现对同学、朋友有不信任的思想时,就来分析一下是不是又卷入了“信任危机”之中,如果是,就要及时提醒自己,不要再盲目“自我信任”了,要知道世界上还是好人占多数,不能因为遇到过一两个骗子、坏人就对任何人失去信心,相信大多数朋友、同学、老师、家人都是可信赖的,不应该存在不相信他们的态度,否则就会失去同学、朋友、老师的信任。通过自我分析非理性观念,可望减少猜疑的程度。有时也许会再犯猜疑的毛病,事后要及时反省自己,分析当时的非理念,再加以纠正,以免再犯。
二、嫉妒
所谓嫉妒是指对他人优于自己,或是可能超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担心、害怕或愤怒、憎恨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其产生的基础是严重的个人利己主义和强烈的虚荣心。
具有嫉妒心理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以“主动进攻”和“消极防守”两种形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嫉妒。所谓“主动进攻”,就是时时处处寻找机会,不择手段地去给他人的成功制造各种麻烦和障碍,或是千方百计,采用种种伎俩去诋毁他人的成就;而“消极防守”则是将他人的成功和成就归于客观条件,怨天尤人,并因此萎靡不振,碌碌无为。这种嫉妒心理不仅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损害,而且是青少年性格中的一大缺陷。
但是,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嫉妒虽然是一种不健康的情感,有时也有积极的一面。在某种情况下,嫉妒可能会激发人的上进心,使其发愤图强,如好胜心理。
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嫉妒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同学学习成绩的嫉妒。这种嫉妒心理是青少年较为普遍的一种嫉妒表现形式,不仅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可能产生嫉妒,而且在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也有可能产生嫉妒心理,其结果一些善于用理智控制、调节自己情感的同学不甘心落后,积极主动,努力学习,获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另一些同学则可能自甘落后,消极悲观,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还有一些同学由于争强好胜,但又觉得自己的能力难以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于是便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方法干扰他人的学习。如,有位同学的学习成绩在班里经常排在第一位。突然一种奇怪的的现象发生了:一到临近考试,他便发现丢失一些学习笔记,而考试结束后,这些笔记又完好无缺地被找回来。原来同班另一位学习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的同学,因每次考试都不能超过他,便采取了偷他笔记的错误手段,企图干扰他的学习与考试。又如,在差生中,考试采取作弊手段以图及格的现象不足为奇,但在中学、大学考场上不少被查的作弊者不少是学习成绩优良者。使他们作弊的根据一是觉得人家偷看了,我不偷看不合算,更多的是因为考试成绩与奖学金等荣誉关系密切,考不好怕失去荣誉和面子,不得已而铤而走险。
第二,对同学各种荣誉的嫉妒。
这主要是发生在一些学习比较好的同学之间的嫉妒心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要求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但有些同学只是片面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德育和体育。当看到那些虽然学习成绩不如自己,但在德、智、体三方面综合发展较好的同学被选为班干部,获得“三好学生”等荣誉时,心理感到不平衡,便发牢骚,甚至用自己的长处去比那些同学的不足,以此诋毁他们的成绩。另外也有些同学心理容不下别人进步,虽然已经取得某些成就,获得一些荣誉,却总担心别的同学会超过自己,于是自己忧心忡忡,对其他同学终日抱着敌视态度。如一位17岁的高中生,叙述自己平时特别争强好胜,班里的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在学习上超过了自己,或在其他方面表现得比自己出色,她心里就别扭,甚至还担心是不是因为女孩子才有那么强的嫉妒心。
第三,对同学相貌、衣着嫉妒。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女同学之间,男同学中也有类似的嫉妒心理。有些同学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不能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而是注重比较谁的相貌好看,谁的衣着漂亮。结果是比来比去,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造成同学之间的不团结,甚至相互讥讽、诋毁,严重的还会给对方以身体上的伤害。
如何消除嫉妒心理呢?
首先,应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嫉妒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次,学会自我安慰,永不言败。社会上有这样的一种观点。“是你的就是你的,谁也夺不去;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凭你怎样争取也无济于事。”既然得不到,就应该面对现实,不妨来点酸葡萄效应,自我安慰,另寻出路。
另外,待人豁达,处事大度也是消除嫉妒心理的有效办法。学会以平静的心态审时度势。面对人生,做到失意时泰然,得意时淡然,嫉妒就会离你而去。
第三节 怯懦、依赖心理及其调节方法
一、怯懦
所谓怯懦,是指不能克服来自外界和自身所带来的困难和恐惧,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心理上和行为上的退缩。这是一种不良的性格类型,心理学上称之为怯懦型性格。
这种性格的主要表现就是过分胆小怕事,软弱无能,逆来顺受,任人摆布,没有反抗的勇气,有时明知是错事,在别人的压力下也会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他们往往在别人的威力面前失去是非、善恶、真假的辨别能力,容易铸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终身遗憾。纵观历史,大凡属于怯懦性格的人,不仅没什么作为,而且多是一些没有出息的低庸之辈。《三国演义》中的刘禅就是这种性格类型的典型人物。由于刘禅的昏庸、怯懦,先辈们好不容易开创的基业被他断送了。刘禅自己也由君主变成阶下囚。
怯懦性格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第一,缺少意志磨炼,儿童和青少年期封闭式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胆小、怕事。倍受关爱的“小鸟”飞离温室,飞向大自然,因缺乏锻炼,特别怕生,更怕别人的威胁,迫于无奈,只好屈从,不敢反抗,甚至还可能因此而夭折。与此相反,家庭教育过分严厉,导致青少年在家长的专制下,只有认同的权利没有商讨的余地,并成处事小心翼翼,唯恐出错受罚,为了摆脱严惩,甘愿受人摆布。如有一位初中一年级学生,父亲对他管教甚严,规定每门功课成绩要在85分以上,否则回家就要受罚,有一次数学测验得83分,吓得不敢回家,正在彷徨时,来了一位20岁左右的青年人,问了他情况后说,“这还不容易,大哥帮你。”说着把3改成了8,没想到怕错上加错的他竟顺利通过了父亲这一关,此时他心中十分感激这位小青年,后来经常帮小青年做事,终因参与打群架和偷东西而被送进了工读学校。
第二,怯懦可能是因为自卑。自卑往往使人信念淡漠,软弱可欺。一位正读初中的男孩子家境贫寒,父亲病故,母亲瘫痪,为了给姐姐找个工作,竟屈从家庭有权有势的同学小丁,小丁似乎也了解他有心思,说“你姐姐找工作,全凭我父亲一句话”。于是每次欺侮别人都让他帮忙,告到老师那里,他都不敢吭声,常替小丁背黑锅。为了给姐姐找工作,他就这样忍气吞声,任人摆布。
怯懦不仅是身心健康的大敌,也是青少年成才的一大障碍,怯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预防和克服。
第一,家长要为儿童提供适当的心理磨炼。不能把孩子封闭在一个小家庭里,应引导孩子在各方面锻炼独立能力,别怕她们磕磕碰碰,鼓励孩子“跌倒了,勇敢地站起来往前走”。只有这样,孩子在走向社会后才会少受伤害。另外家长还应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肯定孩子正确的意见,增强是非辨别力。
第二,青少年要努力加强意志力,强化必要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看法、评价、期望要客观,充满自信,当生活中出现失意或困难的时候,注意调节心态,不被自卑的情绪所左右,相信自己,不盲从别人,要勇于维护个人尊严,从禁锢人的头脑,束缚人的手脚的陈腐思想认识中解放出来,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二、依赖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逐渐摆脱对家庭的依赖,独立走向社会的过渡期,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又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客观上仍存在一定的依赖,这种依赖与独立的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逐渐向独立方面转化。但有的青年依赖性过强,独立性不足,即便考上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依赖心理仍十分强烈。
依赖性格一般表现为:缺乏主见和判断力,在家庭中,生活自理能力差,大小琐事都由父母包办,在学校里,凡事依赖老师、同学,看他人眼色行事;拿不定主意,优柔寡断,过分焦虑,谨小慎微,意志薄弱,惶恐不安。依赖心理强的青少年,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依赖的对象,无法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甚至无法与人正常交往,严重影响学习、工作。但是依赖性格有时却常常被误认为胆子小,心眼细,而依赖者自己则以“从小娇宠惯了”为自己辩解。实际上依赖作为一种障碍,具有很大的潜伏的危险,一是不利自己成熟独立;二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缺乏开拓能力。比如,一位女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很早离异,一直与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婆从小怜爱外孙女,想用加倍的爱来弥补外孙女从小失去的父爱。她的母亲是位很有成就的女强人,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上给她以很多的指导,女孩以母亲为自豪,但又自觉不如母亲,凡事须经母亲同意才敢做决定,时间一长养成了依靠家人的习惯。高中毕业后考上外地一所大学。原本想趁此机会锻炼一下自己独立生活,但不到三个月就被迫休学,原因是到了新学校,一切都不适应。早晨起床不会安排时间,虽然不比别人晚起,但手忙脚乱,结果是乱七八糟;衣服脏了不会洗,最苦恼的是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不知如何与他们交流,缺少了外婆的关爱,母亲的指导,她变得六神无主,焦虑,担忧,敏感多疑,整天都觉得别人在嘲笑她。一到晚上就思念远方的外婆和母亲,难以入眠。不久,她因神经衰弱而被迫休学,一年后她觉得无法复原,便选择了退学。
凡事三思而后行是成熟的表现,但过分担心别人的看法,看人家的脸色做事,则是依赖心理在做怪。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由于没有感到生活的重压和世事艰难,往往比成年人胆子大,劲头足,敢说敢干。而有依赖习惯的青少年则相反,他们习惯于事事按别人的意志行事,极易受暗示,不敢承担任务和责任,人云亦云,就算有意见也不敢发表,看似谦虚,实则畏畏缩缩,很难办成大事。例如一位刚满20岁的男青年,在工作中总习惯看别人的脸色,反复考虑别人是否满意,就连穿衣服,理个发都怕别人说闲话。办事总怕出错。稍有人对他不满,便会后悔、烦恼、自卑、自怜,好像犯了弥天大罪。因此他觉得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简直寸步难行,经常提心吊胆,诚惶诚恐。
产生依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照顾过甚,百般娇惯,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会料理生活,大小事都依赖别人,长大后遇事就缺乏主见。就如前述的那位女同学一样。另一方面,父母过分苛求孩子,实行专制教育,忽视儿童的主动性培养,大小事均须服从家长安排,挫伤孩子的独立性,意志力下降,便容易形成懒于思考、依赖他人的习惯了。
第二,自卑的因素。自卑是由于缺乏独立性,能力差,知识贫乏等原因造成压抑或挫折而形成的心理。其特点是过高看待他人,过低评估自己。遇事往往不相信自己的判断,惊惶失措怕担风险,总寄希望于别人。
第三,缺乏意志锻炼。独立性格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意志力,而依赖性格的人由于缺乏意志锻炼,往往知难而退,怕承担责任和后果,从而摆脱不了依赖。
依赖性格要引起重视,听之任之不加防治,会导致身心疾病。
如何纠正依赖性格呢?针对依赖产生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
第一,提倡家庭教育民主化。父母既是孩子的养育者,又是教育者,作为一家主体,既不能过分溺爱孩子,又不能过分压制,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里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独立性。如处理家务事学习安排,生活作息制度等日常生活时,充分发挥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他们对一些问题的不同答案自行判断和处理经独立分析后再作出正确结论,家长不可包办代替,也不要横加指责。
第二,提倡开放式学校教育。在学校,充分利用条件让孩子们参加社会考察,公益劳动,旅游,参观访问,体验生活,接触社会,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和环境,从而走出狭隘的生活圈子,摆脱依赖,为将来进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三,端正认识,正确看待他人和自己,不盲目地“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心,积极培养自己和独立精神。
第四,加强意志锻炼。敢于面对困难,接受挑战,遇事冷静,不怕挫折和失败,视“失败是成功之母”每次失败都可以成为一种资本,只有积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千万别因为失败就自卑甚至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