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德育工作
48092900000001

第1章 人生理想的追求

人生观篇

第一节 人生理想的分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想像,也是形形色色的。因此,人生的理想也是多层次、多方面、多视角的——有科学的理想和非科学的理想;有崇高的理想和平庸的理想;有全人类理想,阶级、民族理想和个人理想;有长远理想和近期阶段理想等。

人生理想从内容划分,可以概括为四大类,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

生活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的物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性生活的向往,它包括人们对吃穿住用的构想以及对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追求目标。它涉及人生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不同,会导致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生活理想。张闻天同志曾经说过:“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理想的生活不仅包括良好的物质生活,而且包括充实的精神生活。高层次、高水平的生活理想,应能够正确认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摆正劳动创造与生活享受的位置。青少年学生应树立美好向上的生活理想,追求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丰富的生活情趣,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己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业绩的向往和追求。现实中人们希望成为一名驾驶员、工程师、科学家、教授、歌星等,都属于职业理想的内容。职业理想既反映了社会对个人的普遍要求,又体现了个人的特殊要求,对个人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理想的职业,是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当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社会分工的不同,人们在现阶段还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这就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进行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青少年学生应该有自己正确的职业理想,在选择职业时要将自己的个人特点、爱好与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社会需要为首要前提。正确而远大的职业理想,是人生事业成功的精神力量和重要保证。

道德理想,是指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理想人格,是一定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下做人的楷模和标准,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期望达到的目标。道德理想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对一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概括;二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阶级理想人物的道德品质。人们往往把这种道德上的完善典型称之为理想人格。道德理想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家们,把“至善”和“天下归仁”作为道德理想的最高标准,并把孔孟奉为圣贤,作为理想人格加以神圣化。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把“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当作道德理想而加以提倡,张思德、白求恩、刘胡兰、雷锋就是这种理想人格的化身。

社会理想是指一定社会的阶级或个人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追求、向往和设想,包括对未来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设想和规划。社会理想是时代的产物,鲜明地反映着时代特征、阶级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此,社会理想的具体内容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化。“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古代人的社会理想;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则是共产党人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理想。

人生理想这四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人生理想内容的四个方面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它对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起着支配和主导的作用,决定着理想活动的方向和理想的性质,是人生理想的核心内容。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则从不同方面体现着社会理想,从属于社会理想。但是,这种决定作用并不是垂直被动的,其他理想的发展亦会反作用于社会理想。

从个体生命的发展来看,人生理想的形成是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人生理想的确立,是人的精神发展的一个界碑,它意味着人开始控制自己的活动,并力图作命运的主人。青少年时期是理想、人生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此时,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会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与自己的存在,迫切地关心自己的未来,经常在思考:我能做什么,我为什么活着,我的愿望、我的憧憬、我的追求、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从而逐渐产生对理想的追求。理想的形成过程一般由理想的萌芽——我活着要怎么样,到理想的探索——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干一番怎样的事业,到理想的确立——在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上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

第二节 青少年学生的理想类型及理想发展水平

根据对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各类学校,各年级男女生的理想总趋势基本一致,但还有差异。可以归纳为五种类型。

第一类,认识肤浅、模糊、目标不明确。他们对理想提问的回答是:“对未来没有什么想法,只想自由自在地过日子”,“我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还不太清楚。”

第二类,对未来有所向往,但有时动摇。他们对理想观念的认识是:“家长、老师总是鼓励我奋发图强,有所作为,但我一遇到困难,又有点泄气”;“每当我看电影时,就能被先进人物的高尚品质所鼓舞,但做起来又有许多困难。”

第三类,把理想只限于职业。他们日常所想主要是计划将来干什么,是升学还是就业。他们愿意自己有一技之长,以便将来有个称心如意的工作。

第四类,初步树立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他们在行动中不怕困难,严格要求自己。

第五类,他们认为有无理想对人生没有什么价值,“人是受命运主宰的,”只好随波逐流,听从命运的摆布。

青少年的认识能力一般说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他们的理想也是按照这种规律发生变化的。

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韩进之等)在两次对中学生的理想调查的基础上,经分析,把青少年理想的形成概括为三种发展水平。

第一,具体形象理想。即以具体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外部特征为自己追求的理想,电影、戏剧、文学作品中主人翁的形象,以及家长、教师的示范,都能敲开他们的理想之门。这一年龄段为中学低年级和小学高年级。

第二,综合形象理想。即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头脑中已开始发展起笼统的走向未来的理想,在个别的场合能把理想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他们初步形成起来的理想还不太稳定,今日想当作家,明日又可能换成科学家,后天又想成为工程师。他们的理想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这一年龄段为中学中年级学生。

第三,概括性理想。即能清晰地意识到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目标的理想。这一年龄段为中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知识经验,自我意识在增强,已经摆脱了单纯的模仿。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成熟了,对一切事物都要经过自己独立思考,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为自己设计理想。如有的学生在与其他人的比较中发现自己较其他同学长于绘画,就为自己设计将来当一名有成就的画家。有的同学觉得某种工作是令人羡慕的职业,极具诱惑力,而自己在这方面又有某些长处,经过努力是能够取得好成绩的,于是他就选定这种职业为奋斗目标。

进入18岁后,青年已能够独立地为自己设计有坚实基础的理想蓝图。金兹伯格把18岁以后的时期又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他们试图把自己的选择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探索如何按社会需要去设计职业蓝图;然后,他们开始专注某一职业并为其奋斗;最后,以追求特定的某种职业为目的而进入高一级的学校接受某种专业训练,或者由于所从事的工作不理想试图通过进一步学习来更换工作。

第三节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碰到现实这个无情的对立面。不仅如此,在理想实现的道路上,现实也会作为一种必然,时刻影响、调整着理想。如果把理想比喻成人生之花,那么,现实则是使这一花儿永不凋谢的沃土;如果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那么,行动就是架在两者之间的桥梁。

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现实孕育着理想,又不同于理想。现实是理想的根基,理想是现实的升华,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一方面,作为人们生活在其中的客观存在,现实是理想的基础和摇篮。无论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都是由人们生活其中的社会现实中直接派生出来的,理想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离开了现实,理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客观现实的升华。理想具有实践性的特征,理想产生于实践,社会实践是人们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最基本条件和唯一途径。理想对现实的反映不只是停留于事物的现存状态,而是反映了现实事物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它的未来。这种来源于现实,在现实中形成的理想,又对改变现实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力量。

理想与现实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人类不断地向更美好的未来进步、发展。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为理想的确立和实现提供了规律性依据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又说明理想的确立与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的过程。要实现人生的美好理想,就必须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做到既富有理想,又立足现实。

现实是理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切美好的理想都只能根植于现实之中,从现实的土壤中吸取营养。理想是真善美的结晶,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希望。因此,理想总是绚丽多彩、富有诗情画意的。然而现实生活是五光十色、错综复杂的,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有光明,也有黑暗;既充满生机和活力,也存在着矛盾和问题。因此,用理想化的眼光看待现实,常会感到困惑、失望。

现实生活中,要正确认识和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一个恒久的难题。在认识和对待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现实矛盾问题上,有人持“怀疑论”与“渺茫论”观点。究其原因:一是对“共产主义”的科学含义没有正确理解。“共产主义”有三层基本含义:一种思想体系,一种现实运动,一种社会制度。作为思想体系和现实运动,共产主义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作为社会制度,它亦有80多年的历史,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必然从低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它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故虽遥远但不“渺茫”。二是对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缺乏正确认识。面对社会主义事业在当前遭受的困难与曲折,一些人便动摇,怀疑。三是仅从个人角度出发,认为自己“看不见,摸不着”,就怀疑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人的寿命是短暂的,社会制度的更替则是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因为个人看不见便怀疑共产主义理想的想法是要不得的。

总之,在对待理想与现实问题上,首先应该承认理想与现实是存在差距的,正是因为这种差距,人们才需要理想,理想才更具有感召力,更需要付出努力去追求理想。其次,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扩大问题,既不将错综复杂的现实完全理想化,又不为现实中存在的某些支流现象所迷惑。而要在复杂的矛盾中找出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流,树立信心,坚定理想。再次,要正视现实,改造现实。一个真正的强者,应勇于正视生活中的假恶丑,并与之作坚决斗争。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我们改造世界,不能离开现实,不能不顾现实,更不能逃避现实,如不能向丑恶的现实投降。我们正视现实,认识现实,在现实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向丑恶的现实斗争,改造现实,逐步达到我们的理想。”

第四节 走向理想的彼岸

把理想变为现实,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俄国著名的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中国古代寓言中有一则“古人抱牛”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为了锻炼身体,培养自己超人的气力,每天坚持把自己家里新生的小牛抱起来走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牛长成了数百斤重的大牛。对一般人来说,不要说抱起牛,就是推动一下也会感到很费力的。可是,那个人却仍可以把牛抱起来行走。可见,那个人的力量已是非常之大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付诸行动,并且必须持之以恒,决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古人的“抱牛精神”是很值得我们今人学习的。

我们的青少年学生该怎样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呢?

第一,实现理想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自古以来,任何有伟大理想和志气的人,都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都是真正艰苦奋斗的实干家。司马迁忍腐刑之辱,集30年心血而作《史记》;摩尔根为研究社会发展史,生活于野蛮的原始部落达40年,写成《古代社会》;居里夫人从堆积如山的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克的镭。这说明科学的成就无不是在艰难的攀登和奋斗中取得的。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栋梁,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二,实现理想要有献身精神。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凡有成就者,无不具有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古希腊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热衷于几何学研究,他与几何学形影不离。当罗马士兵进攻了他的故乡叙古拉城时,他还在市场里安然静坐,在沙土上画圈圈,计算着某些深奥的数学问题。当一个喝得醉醺醺的罗马士兵持刀向他奔来时,他对士兵说:“你等我把这道题算完,免得给后世留下一道未证实的难题。”可惜这个士兵并未理睬他,一刀便砍了下去。这位科学家临死时还说:“啊,好吧!你们夺去了我的身体,可是我将带走我的心。”阿基米德对科学的执著追求精神是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学生学习的。

第三,实现理想要有真才实学。列宁曾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知识不仅能帮助人确立科学的理想,而且能给人实现理想提供智慧的“杠杆”。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年代,如果不以雄厚的科学知识作基础,就难以建起高耸入云的理想大厦。青少年学生应该脚踏实地地付诸努力,在学习上下一番苦功夫,培养各方面能力、修养,为今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古人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之所以美好,不仅仅在于它的最终实现,而且体现在其实现过程中,体现在实现理想的平凡劳动中。列宁说:“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要实现崇高理想,每个青少年学生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工作做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今天”,把握“现在”,做一个扎扎实实为共产主义大厦添砖加瓦的建设者。

【事例】

星期六畅想曲

星期六下午,我们这群初三学生,可以走出X、Y、Z,抛开A、B、C,宛如自由的小鸟飞向久违的大自然。

大家尽情地唱,尽情地跳,让一星期学习的疲劳,随着我们的欢笑飞到九霄云外去,管它什么“题海战术”、“考试战略”!

跳累了,就坐在草地上,海阔天空地谈论。

“喂,你们准备填什么志愿?”小A还未等众人坐定,就发问了。

“我报艺校,将来呀,要成为一名大歌星。”小B说着,还做了个歌星手持麦克风的姿态。

“小C,你打算报考哪所学校?”小A问。

“我想报考美术学校。这世界多么美好,我要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画出来……”文静的小C,凝视着远方,深情地说。

“行啦,别再抒情啦。”性急的小D打断了小C的话。

“那你报考什么学校呢?”小C只得停住自己的话来问他。

小D慢条斯理地说:“我嘛,考体校,将来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

“喂,‘博士’,你考什么?”好容易等到小D把话“拖”完,小A就迫不及待地问被大家称作“博士”的斯斯文文的小E。

“那还用问吗?还不是读高中,考大学,出国留学。”总爱打岔的小B替小E抢着做了回答。

“干吗非要留学呢?我要考农大,用自己的知识和双手来建设我们的家乡!”小E推了推100度的镜片,出乎众人意料地说。

“……”

在我们的畅谈中,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已落山了。末了,小A站起来,对大家说:“让我们都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奋斗吧!”大家都站起来,在瑰丽的晚霞里,十几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夜幕降临了,我们也该回去了,为了实现美好的理想,明天还得早点起来学习。

【操练】

“理想与成才”读书活动

操练目的:通过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种名人传记,使其了解那些成就伟业的名人的成长过程,认识树立远大理想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

操练步骤:

(一)教师布置读书主题,开出系列读书清单。

(二)教师布置读书思考题目:

1.名人的成长过程怎样?其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

2.名人早年生活情况怎样?年轻时有否与众不同之处?名人的成功与其理想的关系。

(三)学生到图书馆查找有关书籍,对照思考题目,认真阅读有关章节,写好读书笔记。

(四)教师组织征文暨演讲活动,主题为“理想与成才”。学生根据读书情况,积极参与活动,汇报读书收获。

(五)选出一些有质量的稿件,汇编成书,供学生们进一步学习与思考。

“青春述志”家信活动

操练目的:通过读家信活动,有效地借助社会力量,让学生了解父母的殷切期望,珍惜当前的学习机会,树立人生志向,奋发进取。

操练步骤:

(一)选择一个有意义的日子,如学生年满16岁的那一年,作为进行此项活动的日期。

(二)由学校给学生家长去信,说明组织此项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要求家长通过写信的形式告诉自己的孩子:

1.他们在孩子这样的年龄时,正在干什么。

2.他们是怎样克服困难奋斗的,有什么经验和教训。

3.他们是怎样含辛茹苦地抚育和培养孩子成长的。

4.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孩子有什么期望和要求。

(三)请家长将信直接寄给学校,或由班级干部收集汇总。

(四)组织“青春述志”读家长来信主题班会,由学生代表或本人朗读家长来信。

(五)将家长来信整理选编成册,或举办一个家长来信展览会。

(六)要求每个学生给家长写一封回信,告诉家长:

1.读了家信后的感受。

2.自己从家长的青年时期的经历中,受到哪些教育和启发。

3.自己要树立怎样的志向,如何不辜负家长的期望和要求。

(七)组织“青春述志”朗读给家长回信主题班会。

(八)选编一些高质量的信件,办一个给家长回信的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