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校之长,要考虑的问题不仅仅是今天的工作怎样做,而更多的是要考虑学校五年或是十年的发展问题。校长要框定一个总体的办校方向,而不是把精力放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消耗在日常工作制定考核的事项条款上。校园网集成系统就如同送给你一个简单的工具,你只要能点鼠标,就意味着你已将繁杂的事物简单化了。例如评职称、年终对教师的考核等令人头疼、不可避免的一些事项。新时代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就将这些列入了软件开发中,并成功地解决了这些烦琐问题,像对教师的考核:一学期讲授了多少课时?讲授效果如何?教学组长怎样评价?学生如何反映?等等,都仅仅是选一个菜单,点一下鼠标,就可一目了然,成竹于胸,正如一位学校里安装了校园网集成系统的校长所言,校园网的动作方式,使我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考虑学校以后的发展,更长远的规划。可在生源和学生毕业分配等实质性的问题上多下工夫……
第一节 “信息即权力”
同样重要的信息,有的人善于抓住,有的人却漠然视之。这是由于各人的信息意识强弱不同。信息技能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意识的提高。
所谓信息意识,简单地说,是人们利用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内在动因,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有无信息意识决定着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而信息意识的强烈与否对能否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对文献获取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信息意识含有信息认知、信息情感和信息行为倾向三个层面。信息认知是指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了解和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评价性的认知;信息情感是指人们多次从多方面感受信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某种持久、稳定的、反映本质的需求关系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相对持久、相对稳定,而不是那种即时产生的情绪;信息行为倾向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欲表现出来的行为趋向,是信息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
信息意识形态有两种:一是被动接受状态,二是自觉活跃状态。前者指人们从社会的信息环境中被动地接受事先未料及的信息;后者指信息意识的觉醒状态,它促使人们制订信息活动计划,主动关心和了解各种变化,并作出相应的选择。
人们的信息搜集活动是受信息需求驱使的,影响需求力量的大小主要就是需求被意识的清晰程度——意识越明确,行动目标越清楚,则信息活动的动机越稳定、持久、强烈,努力程度也就越高。因此,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人们的信息需求程度。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教育教学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学校管理主要以校长负责制为主。一所学校能否充分认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把工作落到实处;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规划,从而在三个层面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建设,都与校长的信息素质密切相关。提高校长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既是校长培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当前学校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一、当前中小学校长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现状及影响
近年来,由于国家不遗余力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广大中小学校长的信息意识不断加强。大部分中小学校长都意识到,要跟上现代教育的节拍,甚至抢占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必须大力推进校园现代信息技术的软硬件建设,实施信息化教育,这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但由于校长的日常管理涉及到学校事务的方方面面,工作量大,有限的精力难以保证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时间;在各地举办的校长培训班中,培训的内容可谓是“大而全”,专门针对校长的信息技术培训较少开展;有的校长年龄、身体状况、思想观念等原因,主观上学习信息技术的愿望不强。这些原因,造成了校长们的信息素养难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难以与他们处于管理教学的位置相适应,同时也导致他们的信息意识停留在直觉的、朦胧的状态,给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发展中小学校园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并且存在着各种顾虑。有部分学校认为搞信息化是赶时髦、出风头。部分学校错误地认为教育信息化主要是“钱”的问题,被动地等靠上级部门给钱,不重视提高思想认识和抓教师培训。
第二,普遍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认识不足,重视“硬建设”忽视“软建设”,导致硬件超前而“软建设”严重滞后。在学校管理方面,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综合优势,来实现学校管理、办公自动化,缺乏学籍管理、人事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系统。学校空有一套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却照样用传统、落后的方式进行学校管理,信息技术设备成为摆设。
第三,有些学校在建设时存在着追求高起点,追求硬件一次到位,而不是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以功能作为选择技术和硬件设备的标准,造成投资浪费,而是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设备的先进性,尤其是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中机械套用大学校园网模式,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实际,结果造成设备的浪费和闲置。
第四,队伍没有先行,培训没有跟上,缺乏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指导;适用于校园管理和辅助教学的软件、资源太少,教学资源贫乏,导致设备利用率普遍较低;严重缺乏网络管理与开发人才,导致开发应用及设备管理跟不上。
第五,缺乏立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整体设计。很多学校还停留在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当作向学生作直观演示的手段,而不是当作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和途径。忽视校园网络中关键性应用软件配制和资源中心的建设,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动老师大量地编了许多低层次重复性的教学软件,结果造成人才和网络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中小学校长应尽快提高自己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了信息意识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两个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教育主要是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未来时代信息化特征和信息在未来时代的作用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获得处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这两个方面的教育缺一不可。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中小学专任教师以及师范学校在校生都要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作为一校之长的管理者,信息技术的掌握更应先行,其理由有四:
其一,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世纪学校发展的要求。建立现代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学校领导提供及时、准确的管理信息,实现学校办公自动化,建立学籍管理,人事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系统,为将来提供决策支持下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中丰富的管理工具还可以让校长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之得以集中精力来考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其二,传统的教和学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突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正在被形式多样的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所取代。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在迎接挑战的各种对策中,最有效又最紧迫的对策是:与时俱进地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并据此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这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三,计算机发展到多媒体阶段是一次质的飞跃,计算机不仅用于处理数学、逻辑运算,和有限度地处理文字,还增加了处理声音、图像、影视、三维动画等功能,几乎能同人的所有感官交流、对话。于是,计算机在不断扩展应用范围的同时,从基础上引发了阅读、写作、计算方式的历史性变革,而且使计算机变得更加简单易学。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养成一定的信息素养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历史性意义。
其四,国际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是人类智慧的连网。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然而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是有限的,无法和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而国际互联网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中,这不仅延伸了个体的大脑和思维活动,而且创造了一个外化的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人类的大脑!每个成员只要同它“联网”就能迅速扩充自身的知识和智慧,相反,不能利用网络资源的人将变得孤陋寡闻。另外,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写作方式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传统文本阅读与写作能力固然是基础,而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写作能力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方式的改变,要求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个人的主动学习之上。
第二节 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一个好的校长首先是一个好的教师。信息化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校长必须要首先达到。其次,由于校长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中小学校长还必须具备一些特定的信息素质,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