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教育创新
48092600000019

第19章 当代主要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必须了解和掌握当代一些重大的教育观念。这些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当然也左右着未来教育创新的方向。当代教育观念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和广阔。这里仅就现代教育功能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学观和现代教师观几个侧面进行论述。

第一节 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教

昨天的教育,是充满作业的劳役和考试恐惧的教育;明天的教育是充满求知的渴望和劳动欢乐的教育。这二句非常形象、颇有见地的话中,勾画了明天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综合系统。明天的教育——“现代基础教育:走向生活的通行证”,也就说明天的教育是人类更好地生存、发展的前提,是人类终身教育的基础。

明天的社会既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知识密集型社会,又是一个生活质量高、文化需求全面发展的社会。而当今教育中存在的功利性和人的片面发展,影响了未来社会高科技发展对人才的全面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一种信奉科学,崇尚人格完善,促使个人和社会朝着和谐健康方向发展的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品质,培养和发展人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必须:一、关注“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教育本体功能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把学生看作“人”,就是要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具有巨大潜能的、能够实现主体全面发展的人。要形成把学生看作“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和造就21世纪最成功的建设者。

二、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培养完善的人”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思维能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个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自身隐藏的财富。培养一个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即—个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心理学意义上和社会意义上都得到和谐而充分发展的人。

三、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确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克服教育的功利性,开发学生潜能和智力,发展学生自我发展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未来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工作直接面对生命,关系到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生命的成长。

教育可以说是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而中学阶段的教育影响的价值,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因此,教师不仅要心中有人,更要有整体的人,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去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四、关注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问题的提出,为学生创设发现和创新的环境和机会,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进行“再创造”地学习。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

第二节 创新性校长应树立的观念

一、“消费者中心”观念

“消费者中心”观点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引入学校管理的一种改革措施——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即视学生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消费者”,“尊重消费者的利益和要求并置消费者于整个管理体系的最重要位置”。

我们传统的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成为应试的工具,为考试而学,教师为学生应考而教。学生和老师都要老老实实地经受考试这个“炼狱”的煎熬,学生才有可能升入“人间天堂”,老师才未落得个误人子弟的骂名。在教学中,只能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实施教学。认知活动与学习成为简单的“镜式反应”,教学成为单向灌输。因此,借鉴全面质量管理并引入课堂教学,确立学生即“消费者”的观念,以“消费者为中心”,有助于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新的学生观;有助于处理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确立以学习或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有助于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身心发展潜能,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的的学生主体观,从而有利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的实现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是合作者的观念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影响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知识,课堂变为讲堂,教师“一言堂”,在教学中上演“独角戏”,这样培养的学生学力不能形成,个性得不到发展。在信息化、国际化、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对青少年来说仅仅学得现行教科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流,必须确立起能够正确应付环境挑战并构筑更有意义的生存方式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及其力量。现代教学就是要培养青少年一代的这种精神和力量。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学观,终结“独角戏”,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实现中心转移。旨在人人成功。

(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一个教师最大的天才莫过于能将一个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诱发出来。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参与者。教学的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转变成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义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教师和学生是“双向交流”、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这种交流中,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用自己的思想来启发学生,师生能相互诱发对方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能在精神上得到升华,其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产生学习动力,发展学习个性,变教学为导学在未来急剧变化的社会中,重要的是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发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态度和能力。针对应试教育的病态和终身教育的需求。现代教学必须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教育力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中,教师钻研教材而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要注重教学的个别化和教学的个性化。明确学习教材的是学生自身,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创造性地展开教学,诱导学生凭借自力开拓的学习,同时也向他人学习,凭借自身的主观努力去学会学习,产生学习动力。教师着眼点不仅是使每个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而且发展学生的人格,着眼于学生内隐的认知框架式教学。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借助自立学习,学会学习,形成扎实的基础学力,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

(三)探索一种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模式教师应当进行教师行为(教育行为与教学行为)的创新探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善于质疑,注重学生知识、智力、能力、创造力和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培养,促使学生潜能的最大发挥。

(四)突破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模式教师一向被看作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集教学内容的传播者、教学策略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评价者等多种角色为一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被引进教学过程中,通过国内、国际数据网,教育的领域已经扩展到校园之外。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使教学过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扩展了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将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构成的动态教材。同时,通过互联网络,可以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是教学形式发生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并存等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

三是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构建知识。

四是教师角色发生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基于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所需的处理信息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提高信息技术素质,掌握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应该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充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个别化、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能力。

三、确立“教师专业发展”观念

教师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新课程教材的实施过程中,老师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解,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面对教学过程的具体情景作出处理决策,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成为课程与教学的决策者。在教学过程中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面对社会和时代对教育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形势,教师不单需要高学历文凭,更需要改善素质,提倡研究精神,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断进行专业发展,成为一个研究者,成为一生不断的学习者。

知识量、信息量的剧增,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出教师观念构建、专业发展的命题,对教师提出了更加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因此教师必须要持续发展,以适应教育的变革及革新要求,朝着“专业的教育家”方向努力。每一个教师,即使是优秀教师仍然需要持续学习、持续成长,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实现自身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不断学习新的科技文化知识,尽快具备多元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始终保持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追踪意识,对专业知识有高层次的追求,特别注重专业教育的追踪,使自己真正成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

四、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庞大的教师队伍长期处于脱离科学研究、缺乏学术声誉的境地,致使教师工作失去了科学研究的创造性,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有人批评教师仅凭经验而教、教学刻板、十年如一日、无新意,这或许跟一般教师缺乏研究及探讨的精神有关。如果我们仔细思考研究自己的行动,会看到自己真正相信及认识的东西,知道怎样改善自己的教学。仔细思考研究自己的专业行为,就会自我引导自己的专业发展。

事实上,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由教师来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工作乃是最直接最适宜的方式。在学校里,从实验研究的角度来看,教室就是理想的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解决课堂中的问题。而从教学行为中得到的研究是很自然的事,因为与大学的临床实验环境中研究比较,教师研究的问题更贴切,调查更自然,而结果也更可靠,并以证据为基础。“教师即研究者”超越了在职进修或在职教育的观念,把教师视为积极的研究者,强调自发的学习与研究。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科研意识,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提炼问题并研究解决,尽快摆脱“教书匠”的尴尬局面,超越自己,勇于创新,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