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冷口味心理学
48091300000013

第13章 让你脱颖而出的10大职场心理学黄金定律(1)

【本章心理学冷知识关键词】

PM理论︱布利斯定律︱齐氏效应︱彼得原理︱月曜效应︱认知失调理论︱合法化效应︱印象管理︱包装效应︱帕金森法则

PM理论:你的上司是什么类型

在以前的单位中,陆军的上司特别怕老板,处理许多事情时都特别“腼腆”。陆军上司的脾气比较好,很少发火,陆军和几个下属就渐渐对他失去戒心,变得比较“放肆”,平时有什么意见,也很少顾忌,照直说,上司也总是笑容满面,一点也不介意。

陆军所在的是一家为客户做加工生意的公司。在加工制作的价格上,上司一直死扛着,不肯灵活运作,这样一来,业务量少了许多,业务员们都十分有意见,骂他是猪脑子。

有一次,陆军接到一个小定单,可对方却把价格压得特别低。上司劝陆军不要以这个价格接,以免出事,可陆军急于挣钱,死磨硬泡,固执地要求上司让自己接下这个单子,并叫来所有的业务员一块向他“示威”,上司没有坚持,答应了陆军的要求。

因为必须把成本降到最低,为了保证公司的利润,所以公司使用的原料不得不降了档次。货交出去以后,没想到,客户竟一下子变成了专家,看出了换原材料后的极微小差异。没办法,不得不返工重做,不仅赔了本,在声誉上也大受损失。

结果,平时一惯平易近人的上司一下变得严肃起来,他以此为把柄,不但在部门会议上狠批了陆军一顿,而且要把陆军开除,“杀鸡儆猴”。

这下,部门的业务员一下被制服了,而上司又现出了平日那种大大咧咧的处事态度。

有人将案例中的这种上司称为“猪型人格”:平时对员工很亲热,看着很好相处,但是一旦有人犯了错误,上司会变得像虎一样,不给你喘息的机会,直接要了你的饭碗。这样的上司好像有两种性格,红脸白脸都可以出现在他的脸上。

不论在什么单位,一般领导都有红脸和白脸两种面孔。这两种面孔是如何影响工作的呢?

1964年,日本大阪大学教授三隅二不二创立了以两种职能为标准的员工行为研究——PM理论,为我们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点。

P——Performance,绩效;M——Maintenance,维持。

三隅教授认为,绩效和维持是中高层管理者最重要的两项职能。P职能(白脸)主要是制定目标和计划,并对自己管理的团队施加目标压力,考察的是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目标而付出的努力。

M职能(红脸)主要是建设团队,给团队的每一位员工以关心和帮助。

一般说来,压力大,绩效高,但团队可能会过度紧张、反感、抵触,反过来降低绩效,所以绩效职能与维持职能之间需要保持动态平衡。这个理论与我国的“既要让马儿跑也要让马儿吃草”、“领导一手要抓好业务一手要团结好群众”的理念是一致的。

领导的两种职能根据各自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强势的白脸(P)和弱势的白脸(p)、和蔼的红脸(M)和冷淡的红脸(m)。

P、M职能各有强弱的区别,可以分为四种领导类型:

(1)PM型:绩效强、维持强;

(2)Pm型:绩效强,维持弱;

(3)pM型:绩效弱,维持强;

(4)pm型:绩效弱,维持弱。

具体地说,P职能会最大限度地调动部下工作,M职能会给予部下支持。PM型,即强势的白脸加和蔼的红脸这种类型的领导,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在他们的领导下,组织的生产力会达到最高,同时部下也可以得到充分的理解。而其他类型的领导,多少都会让部下感到不公平、不满。P型上司会让部下尽可能地工作但却不信任部下,M型上司虽然信任部下却不能提升工作业绩,而pm型的上司对工作、部下都不关心,这样的上司当然不会有好的评价。事实上,不同类型的上司会引来与其特点相应的不同坏话。

“来得比我晚,走得比我早;拿得比我多,做得比我少;休得比我勤,加班不见影。这就是上司,俗称Boss,剥了你的‘皮’还不让你‘死’,教训着继续干活的主!”丽丽每天和同事乐此不疲地议论。

丽丽所在的公司性别比较混乱,公司的人私下这样讲“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一天到晚,总是有干不完的活在等着大家;主管仿佛是一个监工,不允许有半点偷懒;有事想要请假那是比登天还要难。

终于熬到了周五,丽丽心情很好,忙碌了一周终于可以休息了。离下班还有一刻钟光景,不自觉地就揣摩起周末计划来。正当神游时,电话响了,是老板:“请你周一前务必要将新门店的照片拍好传给我。”

丽丽:“周一之前啊?但今天是……”

老板:“时间很紧的,来不及了,周一就给我,别忘了。”

挂了……

丽丽简直要崩溃了:“周末加班就直说加班,跟我们员工还玩什么文字游戏?真以为大家都头脑简单不懂这点伎俩吗?”

“怎么啦?”新来的同事小刘问。

“上司没说加班自然就甭想加班费。每次都有干不完的活,还非等到我们要下班了事情又都冒出来了。老板自己把话讲完了,也不管别人死活就挂了电话,极其不道德的行为大概只有老板才做得出。”

回家的路上,丽丽心里很郁闷,本来的好心情已经跑得无影无踪。

按照PM职能分析,丽丽的上司应该属于Pm型,绩效强,维持弱。这种上司也许可以被称为“虎型人格上司”,他们性格勇敢正直,坚强果断,充满权威感,进取心很强,但管理风格上说话、做事直来直去、果断有力,不太讲究方式方法,更不懂委婉含蓄的中庸处事之道。与这种上司合作,除了在背后发发牢骚外,还需要员工能够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需要很旺盛的精力。

布利斯定律:事前想得清,事中不折腾

小齐对销售很感兴趣,刚刚毕业,他就选择当了一名推销员。

上班的第一天,小齐就与经理讲好了条件:自己独自开展业务,在完成公司所规定的目标之后,把提成由原来的10%升到30%。经理很欣赏小齐的冲劲,十分痛快地答应了推销员的条件,但要求小齐一定要在一年之内完成目标。

手忙脚乱地忙活了一段时间,小齐觉得,按这样的进度,经理制定的目标根本无法完成。只怨自己当时根本没有经验,不知道实现目标的难度。

不过,小齐并没有被吓倒。相反,他制定了详细的目标。他相信,按照这个计划努力,奇迹很可能就会出现。

之后,小齐开始加倍勤奋地工作起来。他每天早上5点钟上班,晚上八九点钟才下班,刚开始的时候,他非常不习惯,久而久之就逐渐适应了,有的时候一天竟然要工作20个小时。

就这样,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小齐的努力没有白费。每一天,他都觉得自己前进了一步,生意越来越多。他做成了一大批保险业务,也一次次得到了不菲的利润。当初看似无法实现的目标,如今却离他越来越近。

一年以后,小齐完成了任务。当然,经理也履行了他原先的承诺。接着,小齐又为自己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

布利斯定律说的是:花费较多时间为一次重要的工作做一个事前计划,那么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该定律由美国行为科学家艾得·布利斯提出,因此就用他的姓来命名。如果没有最初制定的目标和规划,小齐恐怕根本就无法胜任这份工作,更不用说按时完成任务了。

美国曾有几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将学生分为三组,按不同方式训练投篮技巧。甲组学生在20天里每天练习实际投篮,然后记下第一天与最后一天的成绩;乙组也将第一天与最后一天的成绩记下,可是在这段时间内他们不做任何练习;丙组每天用2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训练,若投篮不中,他们就在想象中做出相应的纠正,然后分别记下第一天与最后一天的成绩。

结果显示:乙组毫无长进;甲组进球增加了24%;丙组进球增加了26%。据此,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行动之前进行头脑热身,构想要做之事的每一个细节,梳理心路,然后将它深深铭刻在脑子里,当你行动时,便会得心应手。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明白了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制订明确的目标计划,这样做起事来才会更加有序。目标就是你努力的方向,计划就是你做事的方法。

曾有一个电话业务员这样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刚做业务没多久,他就觉得工作起来手忙脚乱,毫无章法。他每天要打几十个电话,记录一多,工作也就杂乱起来,而且常常忘记了跟客户谈到什么程度。因此,他希望找出一个好方法,让自己的工作井然有序,却并未成功。后来,他意识到,要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就一定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去“磨刀”。

这所谓的“磨刀”其实就是制订计划。他将所打电话全都记在卡片上,并记下谈话的进度。接下来,根据卡片内容安排下一次的话题,还有要写的信等。再列出日程表,安排星期一至星期五的工作顺序,包括每日要做的事情。做这些需要四五个小时,既琐碎又枯燥,半天时间就这样没了。所以,起初他总做到一半就想放弃。但在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就尝到了甜头,发现这样做真的是成效显著。

此后,每个星期一的上午,他不再忙于打电话,而是精神饱满、激情飞扬、信心十足地去会见客户。他一定要见到那些客户,因为他已经准备了一个星期,始终都在想应该和他们说些什么,要给他们提供什么建议。由于准备充分、状态良好,他对会谈充满了信心,业务成绩也直线飞升。

这个业务员在工作上变得游刃有余,这就是计划的惊人效果。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实上就是这样,只要你有了目标与计划,你完成事情就要简便许多,效率也会提高许多。无论什么事,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有助于增加你的自信。

亨利·德佐·罗曾经这样说过:“倘若一个人朝着他所梦想的方向奋勇前进,尽力奉献自己所能够提供的一切,他的事业就会成功。”在成功的道路上,如果制订好计划,成功就变得触手可及。

一项权威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显示,制订计划将大大地提高目标实现的成功概率,制订计划者的成功率是从不制订计划者的3~5倍。在成功实现目标的人当中,事先制订计划的人高达78%,未制订计划的人只有22%。

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制定目标。每个人都曾有过梦想,这些梦想也就算是自己的目标,可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有实际行动。在我们实现自己定下的目标时,更需要制订一份严格、合理的计划来支撑它,若无计划,你的前景将是一团糟,前进的道路上将充满未知。

齐氏效应:打破持续工作的紧张感

作家刘墉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徒弟去见师傅。“师傅!我练习射箭已经达到超越前人的境界,就算后羿再生,恐怕也不及我。”

“你射得准吗?”

“当然!天上飞的鸟,你叫我射它的左眼,我绝不会射到右眼!”

这时正有一只鸟从前面飞过。

“射它的左眼!”师傅说。

徒弟引箭上弦,却又放下了:“没办法,因为它从左向右飞,左眼不朝着我,所以无法射。”

“你的臂力强吗?”师傅问。

“当然!七石的弓(古代以石论弓的强度),我常拉满它几时辰不放。”

“好极了!把箭射出去,愈远愈好!”

徒弟将箭射出去。

师傅跟着拿起自己六石的弓,并射出一箭,居然比徒弟远得多。

“强弓要虚的时候多,满的时候少,才能维持弹性,成为强弓,”师傅说,“总是拉紧的弦,不可能射出有力的箭。”

有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就像拉紧的弦一样,如果总是处于紧绷的状态,就会使工作效率下降,不能发挥出最好的工作水平。

齐氏效应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效应,指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而造成的心理上的长期紧张状态。它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所做过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验:困惑情境实验。

齐加尼克先把一批受试者分成甲乙两个组,然后让他们同时完成20项工作。其间,他对甲组受试者进行干预,让他们不能继续工作而没能完成任务,而让乙组顺利完成所有工作。实验结果表明,尽管每个受试者在接受任务的时候都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的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没完成任务者的紧张状态继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没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后一种情况就被叫做齐氏效应,也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齐氏效应显示出这样一个事实:在接受一项任务的时候,人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唯有完成任务,这种紧张感才会消除。在没有完成任务之前,紧张感会一直持续下去。

大多数时候,那些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或者没有完成的工作,犹如影子般地困扰着人们。这些人主要以脑力劳动者居多,由于脑力劳动是以大脑的积极思维为主的活动,它的特点就是大脑的积极思维是持续而不间断的活动,因此紧张也常常是持续存在的。

克服齐氏效应的关键就是找到一种方法,让人们认为自己拥有某种程度的控制力。例如,走到盥洗室中冲厕所。这种行为或别的看起来没有任何意义的类似行为,能打破持续不断的齐氏效应的循环,让目前应激物所产生的影响分散到别的事务中去。这种方式有助于把压力导向可以利用的水平,在此水平上,人能得到控制感,可以将不良压力转化为良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