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天水古民居
48090900000027

第27章 天水名人故居(3)

在石家巷建筑布局上,5号院以伏羲“八卦九宫图”构建。6号院正厅屋顶装饰有“伏羲八卦太极图”,此图同伏羲庙太吴宫八卦图相似。1号院宅门内的二道垂花门门簪雕有太极阴阳鱼。多处采用一坡半水的云乐厅屋顶,其1号院的倒座房、东厢房、西厢房,3号院东厢房、西厢房,7号院东厢房、西厢房,七座房采用一坡半水的云乐厅屋顶。一处民居有这么多的一坡半水的云乐厅屋顶形式,实不多见。这种云乐厅屋顶是明代民居的显著特征。

(1)影壁。天水四合院影壁的位置一般在四合院宅门内小天井的墙壁上,主要在于美化出入口的环境,使人们在进出宅门时,首先看到的是垒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壁面,从而获得视觉上和心理上的良好感受。石家巷5号院大门对着一面朝东的高1.85米、宽1.24米的书法以“柳村”署名的影壁,如此大的见于民居的书法影壁,在天水也属罕见。

(2)木作。石家巷民居的艺术价值在于其木作艺术,我们可从窗棂形式、檐下木雕(铺作及两侧斗板、阑板)、雀替、隔扇门、碧纱橱等方面罗列其做法。而大门和垂花门的木雕前文已述及,此处不再列出。

(3)窗棂。有龟背套梅花和“倒品字”(1号院)、“正品字”(5号院)、龟背纹、细密条格纹、回字纹、菱形如意纹等。

(4)檐下木雕。所有木柱上的铺作及补间铺做均有斗及斗上大耍头、斗侧拱板,而柱上小耍头位于平板枋下。斗上大耍头有“蚂蚱头一朵云”、“两朵云”等。柱上小耍头有象鼻形“一朵云”、“三朵花”等。所有铺做两侧的拱板雕花种类有云纹、缠枝纹、花草纹、蝴蝶纹等。拱板两侧的阑板雕花种类有变形龙纹、缠枝蕉叶寿字纹、二龙吞寿纹、百草缠枝纹等。过枋下雀替雕花种类有草叶牡丹缠枝纹、石榴缠枝纹、束枝云纹、缠枝如意纹、松鹿纹等。隔扇门上绦环板的雕刻内容有琴、棋、书、画和暗八仙,中绦环板有“”字菱形纹,下绦环板为如意纹(见于1号院),6号院隔扇门的中绦环板则雕有博古图纹。

6号院室内碧纱橱上绦环板雕有如意纹、中为献果图、裙板为牡丹纹。

从上所列的种种构件和配件上的木雕可看出,其雕刻分布广泛、题材丰富,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线雕和圆雕,雕刻手法全面。石氏六座院落是一处繁花似锦的木作艺术馆。

1号院有1株古梅,树型高大,枝叶繁茂。每逢腊月黄梅花一开,便香气四溢。此梅约有150年历史,可称得上梅中之王。此外,还有一株树围1.2米、形似卧龙的桐树,亦是生机盎然。

石家巷民居建筑群,虽历经明、清两个朝代,至今仍风姿翩翩。无论其建筑结构及建筑构思,还是木雕艺术及一瓦一石,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的体现,它是一处古建筑及文化艺术的博物馆。由于它与伏羲文化的渊源以及它紧临伏羲城的地理优势,将其与伏羲城纳入一体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可使伏羲城锦上添花,更显出天水历史文化之深邃久远。

§§§第四节 哈锐故居

哈锐(1862—1932),是一名回族翰林,祖籍福建,祖上于康熙初年西迁天水。哈锐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读书应试、从政做官和还乡办实业三个阶段。

哈锐故居位于今天水市秦州区市区澄源巷13号、17号,为串联式一进三院落,南北纵轴,大门东南角,主厅房为两层,并有后院。共有房屋35间,均为土木混合结构,保存完整,为清代建筑群。2003年7月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以甘发[2003]63号文件批准哈锐故居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内有正门、天井、照壁、垂花门、倒座、厢房、过厅房、两层主楼厅房、后院两层西楼、后院门、杂物房、厨房、厕所房等。进入院内,南房倒座三间,北面过厅五间,且前后均有檐廊。中院北有三间悬山顶式出檐二层楼。前院、中院东西厢房均为三开间,且开间基本上都相等,均未设前檐廊。后院西房三间为两层木楼,南、北厢房各三间。东向开一后门。一处民宅中有两座土木结构古楼,这在天水古民居中并不多见。

哈宅院落构思精巧,布置了大门、天井、垂花门、倒座、庭院、后院、厢房、过厅、两层楼等。在哈宅中,庭院与庭院空间的过渡是由过厅和厅房西侧的有顶通道来界定的。通过以中轴线为主的空间流线,使院院相通,空间流动。前院、中院注重中轴对称,流线布置明确。厅堂布置在庭院深处的两层楼上,会客空间布置在楼房的底层中开间,客人在到达厅堂之前,经过有层次的庭院,在行进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地坪高低的起伏和空间的变化,使四合院富有魅力。哈宅内的厢房均不设廊道,这里有包括庭院和天井的开敞空间,有各房间内部的封闭空间,但没有了处于庭院和房间之间的檐廊等半开敞空间。这种空间是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的直接对话模式,这点上与大部分天水古民居有所不同。

出现在哈宅中的砖木雕刻的植物花草、各种器物图案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暗八仙、文房四宝、太极八卦等,这些重点在大门、檐下的斗、垫板和雀替装饰中的吉祥图案,反映出主人趋利避害的文化心态,特别是正房的窗花图案耐人寻味,窗花的图案称为“冰梅图”,许多片梅花落在一方方冰裂纹上,寓意着“梅花香自苦寒来”,这种“冰梅图”是汉族传统的耕读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

哈宅建筑群,庭院深深,遍植花木翠竹,进得庭院,犹有江南美景移入陇上人家之感,透出一种恬静的闲情逸致。

§§§第五节 张庆麟故居

清进士张庆麟,字云卿,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博学广识。清咸丰庚申科考取进士后,张庆麟又于同治壬戌科补行殿试,后被派往河北广平县任知县。因深感吏治腐败,不愿同流合污,遂挂官归里。在家乡天水的七年间,张庆麟做了很多造福桑梓的善事。张庆麟品行高洁,乐善好施,济危扶困,名著乡梓。

张庆麟故居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市区澄源巷西北角,21号、23号为东西巷之南侧两座院落,42号为东西巷北侧院落,均为清代建筑,三座院落组成张庆麟故居建筑群。2003年7月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以甘发[2003]63号文件批准张庆麟故居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北门张氏”的居住地,是古秦州一个以琴、书名闻陇右的书香之家。

张庆麟故居建筑群由布局各不相同的三组院落组成,规模宏大。该建筑群中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有一座楼阁,三座照壁(其中23号大门内“五福捧寿”照壁十分精美),五座垂花门,60多间房屋,另外还有一个上马石,这些为其他民居所不具备,它们为研究中国天水清代的建筑、绘画、雕刻、民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巷北42号四合小院建造较早,为一进院,坐北朝南,大门位于东南角,门内有照壁,二道垂花门坐西向东,雕饰精美,保存完好。院内南倒座房四间,东侧一间为屋宇门之通道。北房为两层主楼上下各三间,靠西为楼梯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无廊道。

巷南21号、23号两院建造较晚,坐南朝北,南北纵轴线,大门均在院落之西北角,有房屋四十四间。东南21号院为主院和偏院格局,主院沿纵轴对称布置,庭院深处为主厅房,东西厢房遥遥相望,回廊四合,彩石铺地;偏院为杂物院,功能明确。进入大门,迎面为一砖雕影壁,左转过第一道垂花门便进入外院,外院仅有三间倒座房,再过中轴线第二道垂花门,才到达内院,这种布局在天水古民居中并不多见,具有北京古民居平面布局特点。西南23号院南北纵轴对称布置,沿纵向轴线中部布置一垂花门,其形制与隔壁的21号院又有不同,进入大门,迎面为一雕刻十分精美的“五福捧寿”图案的砖雕影壁,左转过第一道垂花门到倒座廊道,由廊道步入外院,外院有五间倒座房,东西厢房各三间,走过外院,再过纵轴线中部第二道垂花门,才到达内院。内院有正厅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内外院回廊四合,四面均为充满木质纹理的金柱墙面,极具有亲和力,使院落成为宜人的三重空间。

§§§第六节 连腾霄故居

清秦州知府、太学生连腾霄的故居,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北关连家巷,该建筑群为一进三院(现2号、4号、6号)的明清建筑群,现存房屋30多间,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2003年7月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以甘发[2003]63号文件批准连腾霄故居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连宅建筑群前院南为倒座,北侧居中建虎座门,东西厢房,西北角为大门,大门外观为随墙门,实有门廊,且门洞高大,门内正东起影壁。中院南靠虎座门,北为过厅,东西厢房。后院南为过厅,北为正厅楼、东西厢房。保存基本完好。

连宅建筑布局为串联式四合院组群,中线主厅楼、过厅、虎座门和倒座,两侧为辅助房屋。坐北向南,院落数进,轴线对称,主从有序,长幼有别,左尊右卑,前低后高,前次后主。中路为上,但此路线平日不通,两侧路线为副为下,但为日常行进路线。中线建筑多为双坡硬山式屋顶,东西建筑全为一坡屋面向内,后墙高峻。它是天水惟一的清代官邸民宅建筑。

当人们进入大门,先是一座六柱式三架梁虎座门,它高大华丽,庄重古朴,风韵而有威仪,令人肃然起敬。沿中轴线越过虎座门往前走,过厅中门亮开,迎客就座,稍事休息,可进入后院,一座秀丽典雅的两层古楼映入眼帘,檐下雀替为回字纹样,更显得生动活泼,安逸自然。建筑虽然高大,但平易近人。平日里表现为“曲径通幽”,每逢重大喜庆节典是可亮开过厅中门,一眼望穿,前后庭院遥相呼应。

连宅建筑的木雕十分讲究,雕刻题材丰富,雕刻手法多样,雕工精美,古朴典雅。雕饰纹样有只能在上流人家才能出现的夔龙纹,有显示富贵的牡丹,有吉祥如意的鹤、鹿等温顺动物和祥和的多种翎毛雀鸟,以及缠枝卷叶回纹。雕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巧妙地构筑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面。

连宅所处连家巷,巷道幽深,屈曲向北山延伸,显出建筑组群的封闭与高峻。宅院布局雄伟深幽,结构严谨。建筑雕饰图案栩栩如生,朴素流畅。连氏宅院的这种意境在天水现存古民居中尚属首例。

连腾霄宅院是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将直州升为直隶州以来,留下的一个完整知州官邸实物标本。它既是天水古民居的缩影,又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元素。该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历史价值。

§§§第七节 门克新故居

明洪武礼部尚书门克新(1326—1396年),今天水市人,明洪武年间历任秦州教谕、左春坊赞善和礼部尚书,其故居在今国道316线上距天水市城区约10千米的秦州区皂郊镇门家河村。该村坐东向西,面临赤峪沟,背依盘龙山。门氏家族院落分布在该村中部最高处的三级小台地上,最高台地为一进三院格局,是门尚书居院,中二级台地为书房院,下三级台地院落建造最晚。五座院落占地面积约2064平方米。

最高台地上的一进三院建筑组群,占地面积约为60米×21米,在2号、3号院间开大门,北院坐北面南一进两院,中以过厅为空间界定建筑。后院后厅房,前后两院,东西各有三间厢房。正南有两院之门厅。大门右进南院之南为厅房,东有厢房三间。西有厢房三间并带一间两坡屋面的小楼。该台地为建于元末明初的院落遗址。

三级台地三组院落,从建筑风格上看,最早的为最高台地院落群。按空间和时间顺序排列,高处最早,愈低愈晚,符合古民居的建造规律,而最高台地院落群中那座两层小楼为留存最早的单体建筑物。经过初步考证,该楼檐下平板枋上的大耍头之造型为两朵云状,其前半部分内大外小,中含一大圆珠,后半部分是渐细且长,尾部为小一朵云式图案,似为元代晚期风格。它是现存最古的木楼,其建筑艺术、文物价值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