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天水古民居
48090900000025

第25章 天水名人故居(1)

“羲皇故里”天水,作为中国的第九十九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大都建造在明清时期,其充满秩序与和谐、具有自然情趣的四合院风格,粗犷流畅的砖雕木刻以及自然清雅的装饰色彩等,历久弥新,充满无穷的魅力。天水古民居,是古城天水的灵魂,尤其是一些地方名人的故居,最能体现天水古民居的特色。

§§§第一节 飞将故里

一、飞将故里民居

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的秦州区西关,有一处有名的巷道叫飞将巷,相传此地为李广故里,原有“飞将故里”石碑一通,巷前有牌坊,额题“汉飞将军李广故里”。《甘肃新通志》载:王祎咏秦州诗篇中有“遗碑李广宅,废寺隗嚣宫”。

飞将巷历史风貌格局依存,有些民居院落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现将调查记述如下。

1.飞将巷9号院

巷南口(即巷入口)9号院是一处明建清修的两进院,其平面路线为大门→院外天井→垂花门→小天井→墙垣门→第一院→过厅→后院,是串联式一进两院格局。

第一院呈东西窄、南北宽的长方形庭院,庭的长宽比约为1∶3。全院北有过厅三间并带东西两耳房,其中间三间的南侧有檐柱带廊道。院的南侧是倒座房三间,硬山顶两坡水屋面,靠北一侧有檐柱带廊道,其东连耳楼三间,西有耳房一间,东西厢房各为三间并有檐柱带廊道。西厢房南有井房一间、水井一眼,水井直径40厘米,深约10米,20世纪60年代办集体食堂时可供全西关片人饮用。

其东南角的院外天井带三间两层明代土木结构的悬山古楼,院外天井带古楼这种格局在天水现存古民居中独一无二。

其一院四面房都有檐柱带廊道,且檐口椽是“滚椽”而非“飞椽”,在天水现存古民居中也不是很多。

北过厅梁架为五檩出单面廊的抬梁式结构,中三开间柱距均为3.0米,柱高3.0米,每间呈现出方方正正的视觉效果。其东西两耳房(无檐柱)则通过东西两墙垣门进入一小天井再进入耳房内,故东西两耳房不“露脸”。东西两耳房各有两个柱上铺做和一补间铺做,大耍头为“三疙瘩”,耍头侧耳板为简洁的花浮雕,无铺做间阑板,有明显的明代特点。其中间的三开间柱础为明代石雕,柱头大于平板枋,檐檩下柱上铺做为象鼻状一朵云,补间铺做两只,铺做两侧板卷叶纹浮雕,铺做间阑板为透雕的石榴、佛手、葡萄、牡丹等,小耍头为“三朵花”。檐柱雀替为夔龙透雕。

南倒座梁架亦为五檩出单面廊的抬梁式结构,檐柱柱头大于平板枋。檐檩下柱上铺做为象鼻状一朵云,补间铺做两只,铺做两侧板卷叶纹浮雕,铺做间阑板为透雕的荷花、牡丹、寿桃、菊花等。

东西厢房为单坡三檩出廊式抬梁构架,檐柱雀替为草龙透雕。

9号院的二道垂花门为二柱柱廊式门楼,造型气宇轩昂,前后各有两个花蕾短柱垂下,十分华丽气派。正面垂柱间为“锦鸡牡丹”缠枝舒叶纹浮雕通间阑板,此阑板之上平板枋有“扯不断”直线纹样,平板枋之上有麻叶头大耍头和斗形成的柱上铺做和补间一铺做,铺做两侧耳板为卷叶云纹,铺做之间花板为花鸟纹透雕。背面垂柱间为五只蝙蝠和一“团寿”组成的“五福捧寿”浮雕通间阑板,此阑板之上平板枋有连续“丁”字形直线纹,平板枋之上有蚂蚱头大耍头和斗形成的柱上铺做和补间一铺做,铺做两侧耳板亦为流畅的卷叶云纹,铺做之间透雕花板左侧为松树、灵芝、一大一小两只鹿,右侧为一大一小两只锦鸡和花木透雕。另外垂花门上还有“渔”、“樵”、“耕”、“读”四幅浮雕,极其细腻传神。门背面还刻有四只“兔子”,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由于9号院原系李广亲支后裔居所,又因其保护完好加之其建筑特色、艺术特色等,故被认为是李广故居主院。

2.飞将巷31号院

9号院向北约70米是31号院,大门朝东,进门迎面墙有照壁。院中有坐西朝东主房五间(两侧耳房),南北厢房各三间,东倒座三间。西主房、南倒座有斗,东、西厢房无斗。现存明代描金雕漆太师木床一副。

主房为六檩出单面廊的抬梁式构架,硬山双坡屋面。檐柱高2.55米,柱直径0.27米,径高比大于1∶10。柱上铺做由斗和象鼻状两朵云大耍头组成,补间铺做一个,铺做侧面花板雕牡丹,铺做间阑板雕孔雀、牡丹等,明间雀替为卷叶牡丹,次间雀替卷叶纹。南北厢房单坡水硬山顶,有檐柱带廊道,檐柱高2.2米(看出起架较低),直径0.2米,柱上铺做大耍头两朵云,大耍头直落平板枋,补间铺做一只,铺做均无斗,铺做间无阑板。雀替为连续卷叶纹,雕刻手法简洁流畅。东面的倒座为单坡水硬山顶,檐柱高2.42米,直径0.2米,柱上铺做大耍头两朵云,补间铺做一只,铺做均有斗,铺做侧面花板为卷叶花纹,铺做间阑板为缠枝荷花透雕。

飞将巷31号全院木雕都简洁生动流畅,为典型明代风格。其一院四面房也都有檐柱带廊道。考虑到木雕具有典型明代风格,主房檐柱的径高比大于1∶10,南北厢房铺做均无斗、大耍头直落平板枋、大耍头为象鼻状三疙瘩,柱顶宽出平板枋等独特之处,因此专家将它定为明代早期院落,并因世代居住着李姓人家而被认为是李氏老宅。

3.飞将巷12号院

位于飞将巷北后巷丁字路口处东侧12号院,传为李广家族后裔所建。全院由主北房三间,南倒座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及东围房院组成。北房、南房有斗,东、西厢房无斗。全院保存完整。

主北房三间,单坡四檩出廊式抬梁构架,窗户为古老的柳条式。西有一间两层小楼,为悬山五檩抬梁构架。东有耳房一间。檐柱高2.62米,柱直径0.22米。檐檩下柱上铺做为象鼻状两朵云,补间铺做一只,铺做两侧板卷叶纹浮雕,铺做间阑板为透雕的荷花、牡丹、寿字。檐柱雀替为回纹浮雕。

倒座房三间坐南朝北,硬山顶两坡水屋面,其东连耳房一间,西有门道一间。檐檩下柱上铺做为象鼻状三疙瘩,补间铺做一只,铺做均有斗,铺做侧无花板,铺做间阑板为透雕的卷叶纹,极其简洁、流畅自然。

东西厢房各为三间并有檐柱带廊道,檐柱高2.36米,柱直径0.20米。檐檩下柱上铺做为象鼻状三疙瘩,补间铺做一只,铺做均无斗,铺做侧无花板,铺做间阑板为透雕的卷叶纹,亦十分流畅自然。12号院建筑特点、木雕特点同31号院一样全为明代风格。

明清民居在全国也不多了,而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的秦州区西关的飞将巷尚存以9号、12号、31号为代表的许多完整院落,十分难得,极其珍贵。由于其在飞将军李广命名的巷道,有着历史名人与建筑艺术同辉之效应。其东为三星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划定的保护巷道),西有伏羲庙,故保护它及其周围的环境,就为世人展示了一个保留着明清时期的人文历史与建筑艺术信息的天水秦州西关片。保护含“飞将巷”在内的天水秦州城西关片古民居,会提升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在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中有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遗产,特别是由于飞将军李广影响之深远、广泛,故宣传与保护其故里的历史真实风貌是对历史、对国家、对后人、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但终究是文化的竞争。我们处在一个十分重视地方传统文化的原味特色的时代,越是区域的,越是世界的,而地方古民居是地域文化的典型载体。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绵延不断,主要是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而古民居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载体没有了,文化还生动吗?保护古民居,就是保护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根基。

二、飞将故里民居的建筑艺术与文化

唐代诗人王昌龄有一首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的“飞将”正是出生于天水的汉代名将李广,由于这首诗,让匈奴人称为“飞将军”的李广更加名扬千古,天水也因此增色不少。穿越时空隧道,历史到了今天,“飞将军”的名字与“飞将故里”、“飞将巷”的存在,其意义又具有了新的内涵,即在于其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品格,在于飞将故里传统民居建筑这种物质形态所体现出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内涵。

1.飞将故里

飞将故里是一个比较大的地理范畴,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城西关飞将巷,至少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飞将巷”。飞将故里不是特指的某一处宅院,而是构成“飞将巷”的古民居及其环境的组合。构成这个组合的单体应该是许多建造年代久远的四合院以及它们所处的巷道构成的环境形态。

天水的建城史可上溯至秦武公十年(前688年)所置的邽县城,明末形成独特的东西五城相接形制,其襟带关陇,连通巴蜀,自古以来就是陇东南经济、文化中心,因此聚集了不少的名商巨贾和官绅名士,于是豪华宅第广布街巷间。古巷幽深,庭院宽敞,房舍精美,花木扶疏,构成天水街巷间古民居的特有风貌。

飞将巷位于古代五座城之一的西关城,距伏羲城很近。该巷呈南北巷道与东西巷道相接的“丁”字形格局,南北巷道长约170米,东西巷道长约90米,属于飞将巷的古民居院落门牌号有25个,全巷占地面积约20亩。巷南口9号院大门内的两层明代古楼与巷北口12号院的两层古楼形成很有意蕴的南北首尾呼应关系。在过去,9号院门口的巷道曾立“汉飞将故里”牌坊一座,巷中段31号院门口附近又立“节孝坊”一座,巷北口12号院门口的巷道正中曾有“飞将故里”牌坊一座,这三座牌坊均已被毁。巷南入口9号院是一处初建于明代、翻修于清代的两进院,后院格局已毁。现完好的前院北有正厅三间并带东西两耳房,南侧为倒座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为三间。巷中段31号院有坐西朝东主房五间(两侧耳房),南北厢房各三间,东倒座三间。位于飞将巷南北巷末东侧12号院。传为李广家族后裔所建,全院由主北房三间,南倒座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及东围房院组成,北主房为单坡四檩出廊式抬梁构架,西有一间两层小楼,为悬山五檩抬梁构架。

虽然9号、31号、12号院外的牌坊已不在了,但以这三座院落为代表的许多院落依然完整保留着昔日的格局与建筑艺术特色,院外巷道的现状仍保留着传统历史风貌。

2.历史文化内涵

(1)历史典籍佐证。重要历史典籍记载的历史名人对历史文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所说:“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日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公元前166年,北方的匈奴大举入侵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因立战功升中郎,补武骑常侍(皇帝的侍卫),常随文帝出行,或冲锋陷阵,挫伤敌人,或格斗猛兽,勇力超群,得到文帝的喜爱。文帝曾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历史名人“飞将军”李广在重要历史典籍中的记载以及他体现的精神品格会大大丰富天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2)“飞将巷”的地理位置优势。天水的历史文化体现在许多方面,而最有影响的文化是伏羲文化,其物化代表是天水市秦州区西关的伏羲庙,在历史上它是国家认可的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惟一庙宇,而“飞将巷”距离伏羲庙不到1000米,因此,“飞将巷”因紧邻伏羲庙而丰富了伏羲文化的物化形态内容,“飞将军”所代表的军旅文化形象,会大大丰富伏羲文化的内涵。因此说,“飞将巷”所具有的文化象征,是先秦文化与秦后文化的链接点,两者在地理位置上的毗邻使这种文化链接更具有现实形态。

(3)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天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评定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市区和近郊,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有保存较好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

(4)历史上的秦州古城有160多条巷道,但现存较完整的历史街区、巷道已不多了,“飞将巷”是目前留存的为数不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说它是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可从其留有的传统“元素”的“不变”与“变”来说。“变”表现在“加”、“减”、“替换”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元素”的“减”,即原有大格局中局部元素的减少,表现在巷南口由于解放路拓宽,拆掉靠街的几座院落,历史巷道中原有几处牌坊拆除等;二是传统“元素”基础上的“加”,即院落中临时搭建的一些房子,但未破坏旧有房屋结构,属于易“撤除”类“元素”;三是对传统“元素”的“替换”,即一些院落中原有房屋被新房子所“替换”,但数量不多。所有这些“变”都是局部的。而“不变”则表现在巷道、一座座院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房屋的传统定位、古老的梁柱骨架等)都是历史的原物,稍加恢复便成原貌。一旦将“飞将故里”定义为整体的“飞将巷”后,无疑会提升天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