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天水古民居
48090900000019

第19章 建筑艺术(2)

空间过渡,是组群院落中的特有空间构成。中小型院落多利用小天井、檐廊、门厅、过厅等作为过渡空间,一方面构成空间的组成序列,同时作为空间的过渡与缓冲。而在组群院落中,除此而外,还有两种特殊的空间过渡构成:一是内巷道;二是序院空间。内巷道,一方面是各院落之间的内部通道,同时在空间组合上又是各院落的过渡空间,如自由路张七故居、共和巷冯国瑞故居等,就在中轴线建筑两侧辟有内巷道。一方面,便于院落之间的贯通,作为副交通线,又是夜间的更道,可谓一举多收。序院又称过院,即是过渡的空间院落,这是组群院落中特有的空间,在中小型的院落中,是少见的。在组群院落中,凡重要院落之前,必设置序院,以示地处重要,提醒人们前面将要进入重要院落,一般人不得随意入内,以加强其威严性。天水古民居中,凡垂花门设置在纵向中轴线上者(此处称虎座门),虎座门前的院落就是序院,此种情况见于张庆麟故居东南院、自治巷张氏三院、枣园巷15号院等处。

重点装修是与序院共生共存的结局。一般凡过序院进入主院前,必设置垂花门。垂花门是天水古民居中最精美的艺术品,也是一种标志性的建筑。它把艺术性与政治性融为一体,具有承上启下的内涵,一般中小宅院是不可设置的。乐厅也是天水古民居特有的建筑小品,其位置处于与垂花门相对的一角,在红白事上,客人在跨二门(垂花门)进内院时,对面乐厅中乐器之声响起以接客人,它把艺术性与礼仪性融为一体,具有礼节上的承上启下作用。

四、宅舍风格

民居,是民间艺术的浓缩体。它既反映历史,又表现时代性。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因而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地处西北的天水古民居造型简单、朴实,布局紧凑规整。少数府第,也表现得较为华丽。

天水古民居建筑单体平面形式第一类为“凹”字形平面(当地称为“锁子厅”式),平面为三开间时多数并非“锁子厅”式,少数正中一开间为凹进的前廊,两端为凸出的卧室。而当平面为五开间时,一般正中三开间为凹进的前廊,两端为凸出的卧室,形成“锁子厅”式,内设火炕。第二类为“廊檐式”,即房屋前设有通长的带柱前廊;第三类是房前仅有挑檐而无带柱廊子。这三类单体平面基本形式,在天水古民居中,被广泛地运用。

民居的装饰艺术,因地区的差异,各有千秋。河北、东北的平原地区,石材、木材较少,宅舍以平顶和囤顶为多。中原地区(如山东),“土石并举、葺瓦并存”。而在天水用土坯筑墙、草泥罩面、青瓦盖顶,凝重浓郁,朴实无华,具有一种原发性的古朴。

天水古民居在檐下设铺做层,该层由柱头铺做和补间铺做及其铺做两侧拱板和铺做间雕花阑板组成,铺做层下为平板枋,该枋下柱头两侧有雕刻华丽的雀替或挂落,还有各种雕饰题材的小耍头。多数院内四面房屋面向庭院一侧均设廊檐,主轴线房屋两侧有道,曲径通幽,房屋朝院落一侧的墙体大多镶嵌木质门窗(两次间槛墙用砖砌)、花格门窗,配以木质墙体,显得通透轻巧,与外墙形成强烈的对比。室内多有地墁方砖,庭院花街铺地,少雕梁画栋,多本色门窗、梁柱。一扇扇轻巧秀丽的雕花窗棂,蓖织纸糊,似明似暗,这些都使天水古民居比中原(如山东和河南)民居更华丽、轻巧和活泼。

另外,天水古民居的木构屋架的举折比例并不符合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更多体现了因地制宜、节约材料、降低造价的原则。此外,民居屋面若为草泥顶,屋架坡度过大,将加剧雨水对屋面土层的冲刷,对房屋的使用不利,因而这种屋架坡度适宜的做法能避免雨水对草泥屋顶的冲刷,对房屋的使用有利。

五、色彩

传统民居的色彩,从春秋时期起,不断发展,大致到了宋朝已有定局。明朝的色彩已趋成熟完整。清代多注重鲜明艳丽,但随着府第的高低和所在地的不同,又有若干的差别。

在春秋时代,多使用原色,经过长期的发展,在色彩的调和与对比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官邸、府第多用灰砖、红柱,并在柱、檐、枋、斗拱等上面绘有各种彩画。

北方的北京民居,大多四合院广泛采用紫朱油或红土烟子油。这种紫色调的暖红色,可与其周围的青绿油画、大面积的青砖灰瓦产生冷暖对比,营造出一种亲切热烈的气氛。北方的山东民宅,其色彩大体可归纳为灰色、红柱、粉墙、棕色梁架及红、绿门窗,大门一般为黑漆红边,形成清秀淡雅的格调。

天水古民居,其色彩则可总结为“自然本色”四个字。外观的灰调土墙为自然本色,内院的梁柱、门窗、家具和木雕,均为自然木质本色,总体呈现出崇尚自然淡雅的“水墨画”式格调,不热衷于庙宇式的彩绘油饰。

六、比较之下的天水古民居艺术风格

中国古民居大致有以下五种艺术风格。

第一,“开朗大度”型。这是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的北方风格。呈现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

第二,“质朴敦厚”型。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院落封闭,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有些地域的建筑使用平顶。少砖瓦,多土墙(土坯或夯土墙),木装修较简单。

第三,“秀丽灵巧”型。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河网地区的江南,民居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很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铺)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

第四,“轻盈细腻”型。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岳丘陵地区的岭南,其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多有封火山墙,屋顶坡度陡峻,翼角起翘更大。城镇村落中建筑密集,封闭性很强。装修、雕刻、彩绘富丽繁复,手法精细。

第五,“自由灵活”型。分布在西南山区,有相当一部分是壮、傣、瑶、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区。多利用山坡建房,为下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平面和外形相当自由,很少成组群出现。梁柱等结构构件外露,只用板壁或编席作为维护屏障。屋面曲线柔和,拖出很长,出檐深远,上铺木瓦或草秸。不太讲究装饰。

天水地处西北地区,古民居建筑虽少砖石,多土墙,木装修也较简单,显得较为质朴敦厚,但其总体布局疏密有度,主次分明,开合并举,外封内敞;自然情趣引入庭院中,池鱼叠石,花木扶疏;屋身尺度适中,屋面坡度虽不十分陡峭,但仍然有几分气势;屋身的铺做层有丰富的木雕内容和多种雕刻手法以及富含文化意义的雕刻题材;砖雕照壁和木雕垂花门,雕刻线条简洁、粗犷流畅,雕饰风格美观大方而不细密繁缛;分布着许多凸出于单层房屋群体的两层楼。所有这些又使天水民居具有江南民居的几分“秀丽灵巧”。因此可以说,天水古民居带有北方的庄重开朗,更具有西北的质朴敦厚,也有几分江南的秀丽灵巧,在北方厚墙灰瓦的意境中,浸透着南方的秀丽、轻盈和灵巧。这就是天水古民居的总体风格。这种风格之显现,与天水地处祖国大陆版图之几何中心、东南西北四方文化交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