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天水古民居
48090900000010

第10章 话说影壁(1)

影壁——艺术创作的天地,专门展示砖雕艺术的建筑物。

影壁——艺术语言的载体,绘画语言和雕刻语言的统一体。

影壁——精神人格的载体,通过砖雕语言来表达情悸。

民居中的砖雕影壁——精神功能的建筑小品,尽情挥洒着宅主人的志趣和才情。

一、对影壁的各种解释

(1)中国的影壁至迟在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时期就有了。影壁的设置在中国古代也是分成等级的。据古代西周礼制规定,只有宫殿、宝刹、寺庙建筑等方可建造影壁。它作为一组建筑物的屏障,故又称“屏”。行人路过,不能窥见院内,如乘车来访,客人也可在影壁前稍停,整理衣冠,然后入院拜访主人。至于一般民房(如北方的四合院)的影壁,都是后来才有的。

(2)影壁,又称为照壁。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影壁是针对“冲煞”而设置的。《水龙经》云:“直来直去损人丁。”古建筑设计中忌讳直来直去,故门楼前设置影壁,或院内设影壁,使气流绕着影壁而行,气则不散,符合“曲则有情”的原理。

(3)影壁是门楼的附属建筑,门内称“隐”,门外称“避”,后演绎为今称。影壁的出现反映了旧时的社会制度与风俗习惯,对于大门内外的环境有强烈的装饰与标志作用。有人认为影壁也是镇邪之物,尤其是门内影壁,“可以将鬼挡于门外”,民间流传“鬼不会拐弯”。

(4)影壁的功能除了遮挡视线、保障宅舍的私谧和宁静不受外界的干扰,同时具有明显的民俗性,如在影壁做砖石雕刻,其图案常为“喜鹊登梅”、“五子祝寿”、“松鹤百年”等吉祥图案。影壁最早见于汉代,到了宋代,影壁已经是宅院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而且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在民宅中,从功能上可分为庭院内的和庭院外的两种影壁,从造型上分为“一”字形和“八”字形两种。“一”字形多见于一般庭院的内影壁,而庭院院外设影壁,则仅限于少数官宦、豪绅的大型宅第,且多为“八”字形影壁。

(5)影壁是设在四合院宅门内外的装饰墙面。它的作用在于遮挡宅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或景物,美化宅门出入口的环境,使人们在进入宅门时,迎面首先看到的是垒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刻在上面的吉词颂语,从而获得视觉上和心理上的良好感受。

(6)影壁也是一种有特殊功能的墙壁。因为影壁者,往往总是一堵跨度不大,屋檐很浅的墙,白日或静朗之月夜光影的变化往往影照于壁面,往往有素朴、雅致与层次感很丰富的美,别有情趣,这也是影壁之称的来由之一。

(7)影壁给中国民居增添了独特的装饰情趣,它以光影落在墙上的变幻动态效果作为民居入口装饰墙。影壁布置在入口大门对面或大门的内部,墙上以浮雕花饰为主,正中常书写吉庆的文字如“鸿禧”等。布置在宅门内的影壁,前面还摆盆景花卉。影壁可以挡住街上视线对宅内的“干扰”,树影落在影壁墙上,光影的变幻丰富了墙上朴素的浮雕装饰。这种光影动态效果在建筑上的运用,西方建筑家称之为建筑的第四度空间——时间性。影壁上的光影、壁前的绿化,引导进入宅院,可谓最生动的四度空间处理典范。这种具有时间延续性的第四度空间境界,就寓于影壁与门道之间的绿化、光影和踏步及顶部投影的光线之中。上文中“鸿禧”二字,典自《宋史·乐志九》之“宝命自天,鸿禧自锡”,意即“洪福”。

(8)无论从艺术表现还是门第意识上,建筑群主要入口的门面经营都被提到极重要的高度,在门面经营中,善于运用“一”字形、“八”字形影壁的簇拥、陪衬来壮大门面的气势。

古朴大方的影壁,为民居院落平添了几分气势。

民居照壁布局清朗,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二、北方民居影壁的几种做法

1.北京民居影壁的做法

(1)团结出版社《北京老宅门》一书中说:“根据与大门的不同位置,有三种影壁,即大门内的影壁、大门外的影壁和反‘八’字影壁。”

大门外的影壁。分“一”字形与“八”字形两种。一字影壁即简单的一堵墙,也有的将一堵墙分为三段,中间高,两边低。“八”字影壁是三堵墙,平面做“八”字形,两边的墙与中间的墙相连,构成一个角度。影壁坐落在大门对面,主要用来遮挡对面的屋头檐角。如果胡同宽阔,影壁与后面的墙垣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胡同狭窄则倚靠后面的墙垣砌筑;如果胡同过于细窄,影壁的厚度也要相对减小,背后的屋面有时只做半坡。

大门内的影壁。有独立式与跨山式两种。位于大门内侧正对大门的位置,独立与厢房山墙的称独立影壁。在厢房山墙镶砌墙面的,称跨山影壁,亦有人称卧山影壁。如果大门坐北朝南,大门内影壁位于东厢房南山墙位置;如果大门坐南朝北,大门内影壁则位于西厢房北山墙位置。

反“八”字影壁。位于大门左右,斜向伸出两堵墙壁,与大门檐口相接,形成一个内向角度。与大门外的“八”字影壁恰相对应,故称反“八”字影壁,或称撇山影壁。做这种影壁时,大门一般要后退2.67~3.34米,形成一个小广场,以供车轿回转之用。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影壁不能算是影壁,只能称之为拥墙,属于看面墙之类。相对于前面两种影壁,反“八”字影壁最为少见,而且由于拥墙外伸,倒座房不在临街,从而需要另筑围墙。

这三种影壁,都是砖砌,分上、中、下三部分。下为基座,称下碱。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直方形基座,另一种是须弥座,后者一般不用于民宅。中为墙身,有马蹄磉、砖柱子、大枋子、线枋子等构件。线枋子之内是墙心,叫影壁心,亦有两种做法:一为硬心做法,斧刃方砖斜摆;一为软心,在影壁心内砌砖,之后在表层上涂抹白灰。

硬心影壁的处理,一是素作,一是雕花。素作即清水砖不做任何雕饰,但有时在影壁心内做一砖匾,上刻“鸿禧、迪吉、平安、迎祥”之类。雕花则是在影壁心内的四岔及中心做出雕饰,分别称四角花与中心花,基本的花型有牡丹、菊花、松、竹、梅等。

之上为墙顶。分硬山与悬山。悬山是将屋顶向两山出挑,而且墙体的两边不做撞头。

无论是硬山还是悬山影壁,都只能用小筒瓦,不能用板瓦。如果是独立式影壁一般采用过垄脊,但间用清水脊;反之,如果是跨山式影壁,则多用清水脊。

三种影壁之外,还有集中简易做法的影壁。一种是独立式影壁,也有下碱、墙身、墙顶。墙身做软心,墙顶不分坡,只砌筑一道花瓦顶,称平台式影壁。再一种是在对大门的山墙做简单处理,其上加一道花瓦顶子。最简单的是只在山墙上勾出一块方框,上面抹白,这种影壁俗称借山影壁。

(2)马炳坚在《北京四合院建筑》一书中说,用于四合院的影壁有三种:第一种是位于宅门里面,呈“一”字形迎门而设的影壁,又称照壁。这种影壁一般设在四合院东厢房南山墙位置。单独建造的,称为独立影壁;镶嵌在厢房山墙之上与山墙连为一体的,称为坐山影壁。第二种是设在宅门外边的影壁,这种影壁坐落在宅门对面,与宅门有胡同相隔,常见有两种形式:平面呈“一”字形的“一”字影壁和平面呈“八”字形的“八”字影壁,这种影壁或与对面宅院墙壁隔开一段距离,或倚砌于对面院墙之外,主要用于遮挡对面房屋的不甚整齐的房角檐头,给从宅门内出来的人以整齐美观的愉悦感觉。还有一种影壁,斜置于宅门前脸的山墙墀头两侧,与宅门成60°或45°夹角,平面成“八”字形,称作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这种反“八”字影壁,除去上述功能,还有拓宽门前空间、衬托宅门的作用。

影壁作为独立的建筑物,也有它的建筑形式。用于民居的影壁,其外形主要有硬山式和悬山式两种。

硬山式影壁的外形如同一间硬山式建筑。在正立面上,是三段式的构成:下碱(相当于硬山建筑的台基部分)、墙身(相当于硬山建筑的构架部分)、屋面(相当于硬山建筑的屋面部分)。这种对硬山建筑的模仿(或称影壁与对应建筑形式的同构关系),从它的墙身部分看更加明显。硬山影壁的壁心部分有马蹄磉、砖柱子、大枋子、线枋子、耳子和三岔头等构件。

硬心做法是在壁心内贴砌斜置的方砖,采用磨砖对缝干摆做法。为使贴出的砖块整齐对称,影壁心的长宽尺寸一定是方砖对角线尺寸的倍数。影壁心有“素做”和雕花等不同做法。“素做”仅贴方砖于墙面,素雅大方;雕花要在中心和四角刻出传统的装饰图案,为中心花和岔角花,雕刻内容根据房主人的兴趣爱好而定。

软心做法是在壁心内砌砖墙,然后在表层抹白灰。这是用于小型住宅的低等级做法。采用这种做法的影壁,其立面形式与“硬山影壁”和“悬山影壁”不同,而与民房中的平台建筑相近似,可称为“平台式影壁”。

屋面。影壁的屋面与硬山或悬山建筑的屋面存在着同构关系,贴砌在山墙上的坐山影壁,屋面多采用带正脊的做法。影壁屋面一律采用小号青瓦而不能用板瓦。

2.山东地区民居影壁的做法

在民宅中,从功能上,可分为庭院内和庭院外两种影壁。从造型上,也分为“一”字形和“八”字形两种。“一”字形多见于一般庭院的内影壁,而庭院院外设影壁,则仅限于少数官宦、豪绅的大型宅第,且多为“八”字影壁。

影壁在材料选用上,一般都与院墙、大门的材料相一致,如院墙和大门楼选用青砖和小青瓦,则影壁也同样用此材料;如果大门楼、院墙为土坯、四角硬的砌筑时,则影壁可采用同样的做法,四周用砖砌,中央用土坯,罩以粉墙面,或全部用砖砌筑。如宅舍的墙垣用土坯砌筑,则土坯随之用于影壁,但为坚固防潮起见,一般基础和墙裙多用毛石或青砖砌筑,壁心做方形或几何形的粉墙壁面,壁顶常用青砖或石板压顶,也有用麦草压顶的做法。

三、天水古民居影壁

1.概述

天水古民居的影壁,其文化上的讲究在综合上述关于影壁的几种概念后便可看出,此处不再赘述。下面谈一下天水古民居影壁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