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一百句
48068100000013

第13章 养“气”

◎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气”之为言亦大矣!

“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儒、道两家所重,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如哲学、医学、方技、术数、养生、健身、强体等关系至为密切。所以,论“气”在中国向来代不乏人:孟子之前,中国早就有了关于“气”的学说。如西周末年的伯阳父,就曾用“气”来解释当时出现的地震现象。在《左传·昭公元年》上有关于“阴、阳、风、雨、晦、明”的“六气”理论。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提出作为混沌未分总体的“道”,自我分化或生长出“一”,“一”就是统一的气;“一生二”,从统一的气中再分化出对立的阴阳二气;“二生三”,阴阳二气相互激荡产生“和”,于是万物渐次地产生了。后来,“气”作为构成万物要素的观点为许多思想家接受。到战国时,与孟子同时代的“稷下学宫”中的道家学者,有关于“精气”的理论,如《管子·内业》中就有不少论述,其中提到“精气”流动于天地之间就称作“鬼神”,藏于人的心中就使其成为“圣人”。这与孟子之“气”有相通的地方,有人因此还认为这是孟子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但孟子论“气”,自有其独特之处,我们不妨看看:

一方面,他把“气”规定为属于“体”即身体方面的,但它又与“志”即思想密切关联、相互影响。更重要的是,他主要不是把“气”作为一种物质状态,而是把它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来看待,“气”成为很难讲清楚的、要靠生命体验的、道德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源头在哪里?据孟子的观点就应当在“我”——人之自我。孟子是尊个性而张精神的豪杰,因此他的“养气”说,极富个性色彩。

首先,他认“气”是“体之充”,更说“志”(意志)是“气之帅”,主张“持其志,无暴其气”。这种志、气养到一定的境界,就成为“浩然之气”。“浩然”二字本是用来形容水的,借来论“气”仍然很生动。至于“浩然之气”的细节,并不好讲,但孟子还是透露了一点消息。他说这种气至大至刚,用道义培养而不加伤害——“以直养而无害”,就会充盈天地之间。它源自正义的长期积累,绝非心血来潮偶尔为之就能获得——“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注意:其中“生”、“取”两字是吃紧处!“生”是自然,是求在我;“取”是刻意,是求在外)。人一旦做了问心有愧的事,“气”便漏掉了,这叫“气馁”。我们常说“做贼心虚”,就与这个气馁有关,“气”不馁,心“虚”什么呢?

孟子认为,“养气”要做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即一定要在平日有所作为时自然合乎义,而不要故意做作,每时每刻都不要忘记此事,但也不要勉强去帮助它成长。为此,孟子还特别给我们讲了个宋人“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

有个宋国人,担心他的禾苗长不大,而把苗拔高了,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可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全都枯萎了。

孟子借“揠苗助长”的寓言所得出的结论是:这世上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那些认为培养工作没好处而放弃的,就像不锄草的人;而那些不按规律硬去帮助生长的,就像这拔苗的人。这非但没有好处,而且还害了它。

孟子以后,论气者还有不少。如稍晚于孟子的庄子,在《逍遥游》中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理想,仙风道骨,境界甚高,可惜过于脱离社会现实,非常人所及。

“气”的理论在孟子后虽仍有很大发展,但孟子的“浩然之气”总教人难忘,一直成为中国“气”论中很独特的一面,对以后儒家的修养工夫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深受孟子“养气”思想影响的一位,他在著名的《正气歌》中这么吟诵道:

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 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 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 一一垂丹青。

……

这时他正被关在元朝大都(今北京)的大牢里,夏天时节,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七气”交攻,文天祥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以孱弱之躯俯仰其间,尚能慷慨吟诗,靠的就是他胸中的那股“浩然正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文天祥“求仁得仁”,他之于孟子,真称得上是“千载同调”!

原文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持:守;暴:乱。今译

志是气的主帅,气是充满人身体的。志到哪里,气也随之到哪里,所以说:“应该坚定自己的志,不要滥用自己的气。”

原文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慊:满意。

今译

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它是最大最刚的,用正直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与义和道是紧密配合的,否则,就会软弱无力。这种气是积累了义而产生的,不是靠偶尔用义突袭一下就能取得的。只要行为使自己感到问心有愧,这气就会变得疲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