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编西方文论教程
48047200000051

第51章 概述

“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最早见于德国学者卡尔·柯尔施(1886-1961)在1930年重版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在这部著作中,柯尔施用此术语指称的只是当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出现的一些不同于俄国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而时至今日,人们使用这一术语时所指称的范围已大为不同,是对20世纪20年代至今,在欧美国家出现的许多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统称。这些思潮的共有特点是:与以列宁为代表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不同,反对恪守马克思主义的信条,更注重的是用其思想方法分析现代社会问题,并力图结合现代社会状况,修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

从其发展过程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这样三个阶段: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兴盛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主要有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卢卡契(1885-1971),奥地利著名政治评论家费歇尔(1899-1972),德国哲学家布洛赫(1885-1977)等人。他们多是信仰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面对新的社会现实,他们较早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见解提出了质疑。如卢卡契早在1923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即表现出与强调阶级斗争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不同的观点,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予以自由主义、人道主义的解释。这部著作也因此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之作。兴盛期主要是以活跃于20世纪30-6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为标志,代表人物主要有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霍克海默、弗洛姆等人。这些学者的主要贡献是:运用马克思的批判思想,从否定的辩证法入手,对资本主义发达的科学理性、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现代性以及国家理论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有人称之为“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伊格尔顿、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等人。这些学者虽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见解各异,但都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表现出的是共同的关注现实、批判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由于文学艺术与社会现实及意识形态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因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亦十分重视文艺问题。如卢卡契曾提出用主客体统一的具有总体化特征的“伟大的现实主义”来克服当时苏联人过分强调政治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观;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则针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的异化现象,高度肯定了现代派艺术在抗拒现实、培育人的新感性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对以机械复制为标志的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本能解放与审美救赎的文艺主张;詹姆逊以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为出发点,分析了后现代文艺的特征;伊格尔顿则从审美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了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联。这些见解对于我们认识文学艺术与人类现代生活的关系,把握文艺发展的正确路径等,都是有重要意义的。本章主要介绍的即是上述重要代表人物的文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