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编西方文论教程
48047200000045

第45章 萨特的文艺观

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出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萨特从小寄居外祖父家。中学时代即迷恋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思想。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后受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创建了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荒诞”等重要哲学命题。在文艺观上,萨特认为“艺术是非现实存在”,主张文学介入说。主要著作有《想象心理学》、《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词语》、《辩证理性批判》、《文字生涯》等,其中《存在与虚无》是其代表作,自传体小说《词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文学就是行使自由

文学缘何而存在?文学之于人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为抒情言志、抚慰心灵,还是娱乐消遣,或载道育人?对此,萨特从自己的哲学观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文学是这样一种运动,通过它,人得以每时每刻从历史中解放出来;总之文学就是行使自由。”对此,萨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首先,萨特所说的文学就是行使自由,是基于其存在主义哲学观念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首要原理是:存在先于本质,而存在之实质即自由。萨特说得很明确:“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可见,萨特所说的“自由”,既不是指对必然规律认识后的主体状态,更不是意志活动不受限制的权利,而是存在主义哲学意义的人的本质自由。这种自由不是主体经过努力得到的,而是本质上就被给予的。萨特还指出,语言为人类提供了物的虚无和人的存在虚无这两种基本形式,自由就是在语言的虚无化中完成的。这样一来,文学作为一种语言存在,也就必然与自由和虚无联系起来,即文学是以虚无化的形式行使自由并展示自由的。

其次,文学就是行使自由是由意象的本性决定的。文学创作离不开意象活动,而在萨特看来,意象是对事物的想象和虚无化,而想象和虚无化又是完全自由的行为。因此,意象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种综合的自由创造活动。萨特曾明确强调:“意象也就是一种纯粹的幻象,一种通过现象而得以实现的游戏。”意象的虚无、幻象、游戏等自由特性融入文学创作之中,必然给予文学先天的自由。所以说,文学创造意象的过程,也就是行使自由的过程。

再次,文学就是行使自由体现在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萨特认为文学首先是纯粹的召唤,是纯粹的存在要求,只有当人们欣赏它的时候才存在。与之相关,作家创作不是对阅读做出规定,而是让读者在期待中自由想象。正是由于作家是“为诉诸读者的自由而写作”,因此,“他只有得到这个自由才能使他的作品存在”。也就是说,作家如果没有这种自由,不能行使自由,他的作品就不能存在。所以说,创作是自由的创作,阅读是自由的阅读,文学的整个活动就是行使自由。

总之,萨特认为,由于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因此,人生的一切选择都是“自由选择”。文学创作当然也是一种自由选择,故而文学行使自由,不是文学要争取或实现的状态,而是必然是的状态。萨特对自由以及对文学与自由之间关系的阐释,对于我们理解文学的本质可以提供新的启示。

萨特把意象理解成意识与对象的关系或现象活动,是动词性的概念,这种动词性保证了文学的自由性。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审美意象”也有类似的界定:“我所说的审美意象是指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意象也是一个重要概念。《周易·系辞》已有“立象以尽意”之说;刘勰曾将意象视为艺术构思的标尺——“窥意象而运斤”;王廷相则把意象上升到诗歌的本体,认为“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比较可见,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对意象的理解多趋向于名词化,意象主要被视为表意之象。

二、艺术作品是非现实

我们一般认为艺术作品是现实的存在,萨特在《想象心理学》中却提出“艺术作品是一种非现实”。萨特认为作品的物质性存在并不是审美对象本身,甚至物性的东西有时还会阻碍审美对象的形成。如果我们将意向或知觉放在作为维纳斯雕像的物理基础的石头上,非现实性就不能展开,那么维纳斯就不是美的了。所以说维纳斯的美不在现实性上,而是非现实的东西。萨特还曾以查理八世的画像为例论证了物性对审美性的遮蔽,“在这里,使我们受蒙蔽的是画布上的某种现实的色彩所提供给我们的那种现实的和感性的愉悦”。萨特认为审美的愉快是现实的,但它又不是自为地被把握的,非现实对象的具象化才是美的东西。所以说,艺术作品的物性并不能成为艺术作品是现实的基本依据,物性只是艺术作品的承载或潜能而已。

萨特的这一文艺见解虽然直接来源于他的想象心理学,但在深层意义上,仍是基于他的虚无存在论。萨特认为虚无是否定判断的概念性统一和基础,艺术作品是非现实这一否定性判断是虚无的现实判断,所以说艺术作品作为自为的存在,也必然是通过虚无化的否定形成于世。萨特认为艺术家并没有完全使他的心理意象得到实现;他只是构成了一种物质性的近似物,而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看着这个近似物的条件下把握到那个意象。萨特举例说:“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正是借助于语词近似物构成了一种非现实对象的。”如黑格尔所说“这时是夜晚”的语词与阅读语词人的现实(譬如此刻是白天)是矛盾的,所以说对于文学艺术来说,语词是真实物的一种符号性替补,它本身不指向现实,而是指向自身的非现实。艺术作为替补真实物的非现实性恰恰是艺术的本性和优越性。

“艺术作品是一种非现实”也是由想象活动本质决定的。萨特认为想象的活动是一种变幻莫测的非现实活动,想象活动是一种假定活动;这种假定是从一种非现存的、不在现场状态向一种现存的、在现场状态的过渡;在这一过渡之中,现实性却是不存在的:作为意象的对象,虽然被假定是现存的,但还是非现实的。艺术作品的想象活动决定了艺术作品的非现实性。

萨特认为艺术作品是想象的替补物,因而是一种非现实。萨特对艺术作品的研究不同于海德格尔而同于英加登和杜夫海纳,海德格尔将物解蔽从而达到物与作品的源始同一,而萨特等人则悬置物,从活动和呈现中理解作品。这看似不同的路向,但殊途同归,都是基于现象学的方法。萨特的艺术观——艺术作品是一种非现实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还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萨特将艺术作品判定为非现实,并认为艺术作品只是近似物或替补物的思想是深刻的。“替补”是20世纪乃至当下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它被广泛地运用到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等领域,并在各个领域引起一场观念的革新。“替补”这一思想最早是卢梭在《忏悔录》中提出的,卢梭旨在说明不在场的“替补物”比在场的“真实物”更让人着迷。在精神分析领域,弗洛伊德将梦的象征符号视为被压抑欲望的替代者,提出文学就是“白日梦”。语言学家也从在场语词转向不在场语词研究,譬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经过多次替补而成为在场的,所以研究在场不如研究如何在场的——替补。“替补”在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论文字学》中提出文字对于言语的“替补”思想。“替补”是对以往研究范式的革命,是从在场到不在场、意识到无意识的转向。“替补”是以假当真的游戏,具有延迟的时空距离感,所以说替补物比真实物更具有审美的自由。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语言的魅力恰恰就是它的替补性。从文学替补思想看,我们以前太关注在场的现实性,而忽略不在场非现实性的研究,从而造成了文学研究的诸多局限。

三、文学介入原则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中,“介入”是重要的关键词之一。萨特所说的“介入”既是一个哲学概念,又是一个政治学概念。“文学介入”是1945年萨特在《现代》杂志发刊词中正式提出的,它集中体现了萨特的文学创造原则以及文学存在的价值、功能等文学思想。从萨特“自由先于本质”的哲学观看,文学介入是指写作的必然行为,文学写作就是文学介入。萨特说:“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从萨特的现实政治观来看,他所说的介入就是指文学要揭露现实、干预政治。一言以蔽之,在萨特看来,文学介入本质上是写作的必然,现实上是文学的干预。

由此我们得知,萨特主张文学介入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其哲学观,其文学主张是其哲学观的必然产物。萨特曾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宣称“存在主义是行动的哲学”。显然,正是其“行动哲学”的观点直接触发了他文学介入思想的生成,可以说没有萨特的存在论思想就没有文学介入的深层意蕴,就没有文学存在价值的现实思考。萨特集作家、哲学家于一身,他的富于人生与现实思考的小说与戏剧创作,即是他介入主张的体现。二是与当时社会政治因素的推动有关。萨特说:“战争使我懂得了必须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萨特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也部分地调整了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更为重视文学对现实政治的介入。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萨特更加强调作家要有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对于文学如何介入,萨特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第一,作家要不断地写作,因为作家写作就是介入。第二,对于一位作家来说,他一定要清楚“写什么”、“为谁写”、“写给谁看”?萨特自己的回答是:“写今天”、“为今天而写”、“写给多数人看”。第三,作家要敢于揭露现实,要有改变现实的责任感,要以解放人为使命来介入。萨特说:“对知识分子来说,介入就是表达他自己的感受……作家与小说家能够做的唯一事情就是从这个观点来表现为人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揭示人所处的环境,人所面临的危险以及改变的可能性。”总而言之,萨特的文学介入就是要求作家、知识分子面对现实,担当责任,重视文学的社会现实功能。从中,我们可进一步看清萨特的文学观念:文学超越于现实,又要服务于现实。

萨特在天安门

文学究竟是要走向自足,还是走向介入?这也一直是文艺学研究中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自足,即意味着封闭,且会导致脱离现实、减弱价值的弊端;介入,又有可能使文学丧失自我,而沦为达到别的目的的工具。萨特所提出的文学介入原则,是以自由选择为前提的,是在强调哲学意义的介入基础上提出的,因而是更具合理性的。但萨特过分强调文学与现实斗争的关系,因而又很容易使文学介入滑向政治介入,故而萨特在晚年,明显地淡化了“介入”的政治色彩,将“介入”视野更多地转向了更具普遍意义的社会与人生等方面。

目前,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学艺术呈现出另一种下移的“介入”趋势:介入经济,致使其商品气息加重,应有的独立价值与独立品格走向萎缩。文学艺术固然可以作为文化产业,“介入”经济发展,但无论是何“介入”,文学艺术都不能自我迷失。且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文学艺术毕竟还应承担养育人类灵魂,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这一更为重要的使命。萨特的“文学介入”观,虽亦存在某种不足,但对于启示作家的崇高责任感,仍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本章关键词

现象学(phenomenology):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开创的关于纯粹意识的学说,其哲学意旨是:运用本质直观即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解决人类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要为人类提供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现象学所说的“现象”,指的即是人在直观外物时的“纯粹意识”。现象学认为这种“纯粹意识”才是关于事物的真理。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20世纪影响比较大的一种哲学思潮,重视对人的生存及境遇的研究。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克尔凯郭尔的孤独个体、尼采的权力意志、胡塞尔的现象学等。重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法国哲学家萨特。

意向性(intentionality):现象学的重要术语,是胡塞尔在布伦塔诺意向性概念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指的是意识的客体关联性,即主客体互动的意向选择。现象学认为,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此即意向性。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胡塞尔最早提出这一概念,他是为描述自我与其他自我的关系时提出的,属于认识论的主体间性。海德格尔进而建立了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取消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注重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关注“我-你”的融合世界。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意向性客体是文学存在的方式?

2.英加登是怎样论述文学作品的层次构成的?

3.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有何区别?

4.如何理解杜夫海纳的艺术是知觉主体的呈现?

5.如何理解艺术作品的本源?

6.海德格尔是怎样论述“诗人何为”的?

7.如何理解萨特所说的艺术作品是非现实这一命题?

8.如何评价萨特的“文学介入”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