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编西方文论教程
48047200000032

第32章 马拉美的文艺观

马拉美

斯特芳·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1842-1898),法国著名象征主义诗人、散文家。出生于巴黎一个公务员之家,四岁失恃,个性孤独忧郁。从中学时就爱好写诗,受爱伦·坡和波德莱尔的影响较大。一生大部分时间以教书为生,并致力于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马拉美是继波德莱尔之后法国象征主义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高级传教士”。在理论主张方面,马拉美的主要见解有以下几点。

一、文学的目的是召唤事物

马拉美在《谈文学运动》一文中强调:“在诗歌中应该永远存在着难解之谜,文学的目的在于召唤事物,而不能有其他目的。”。在其相关论述中,马拉美具体指出:召唤事物的方法是暗示、造梦。

马拉美摒弃了传统文论主张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创作原则,认为“在诗歌中只能有隐语的存在”。在马拉美看来,诗人创造出的这个梦幻般的诗境,是人心灵的最佳状态。从中我们可以看清马拉美主张“召唤事物”的逻辑线索:象征主义要展示人的心灵状态,心灵的最佳状态是梦幻,由此诗歌的目的就是造梦,以使读者能从这一梦幻中产生美感,这也就是象征主义诗歌应该达到的效果。

马拉美曾经颇为自信地宣称:“只要精心选择几个庄严的号角向天堂发出的音响,就足以魔幻般地建造出那座理想的、唯一可居住的宫殿——由不可触摸的石头建成的宫殿。”。这“不存在的花”,这“纯粹的观念”意象,以及马拉美自己所说的“由不可触摸的石头建成的宫殿”,正是象征主义诗人们所向往的乌托邦天堂。

关于“象征”一词的意义,我们可以参考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研究。伽达默尔系统考察过“象征”一词的原始内涵:象征最先是希腊语言中的专门性术语,指的是具有识记用途的一分为二的碎陶片,那是“古代的通行证”,“它是人们凭借它把某人当作故旧来相认的东西”。也就说,象征从其本原意义上说,就具有对整体性意境的追求,是对一种有可能恢复的永恒的秩序的呼唤。法国象征主义文艺理论中的“象征”,体现的仍是这一本原意指。

二、文学是音乐的源泉

与创造梦幻乌托邦的意旨相关,马拉美强调诗歌语言不同于作为交流工具的日常语言。在他看来,日常语言只能传递“卑微和直接的目的”正是由于对诗歌语言的这种象征暗示功能的强调,马拉美特别强调诗歌的音乐性。

关于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的看法,马拉美受爱伦·坡的影响较大。爱伦·坡曾在《诗的原理》中指出:“音乐通过它的格律、节奏和韵的种种方式,成为诗中的如此重大的契机,以致拒绝了它,便不明智——音乐是如此重要的一个附属物,谁要谢绝它的帮助,谁就简直是愚蠢;所以我现在毫不犹豫地坚持它的重要性。也许正是在音乐中,诗的感情才被激动,从而使灵魂的斗争最最逼近那个巨大的目标——神圣美的创造。”

马拉美之所以重视诗歌的音乐性,是出于追求灵魂自由的需要。他认为,与语词仅仅诉诸人的知性判断力不同,音乐可以对人的灵魂形成冲击,能够解放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能够满足长期压抑的情感需求。马拉美追求尘世没有的纯粹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他倍感痛苦,他说:“对于我,作为一个诗人,在这个不允许诗人生存的社会里,我作为诗人的处境,正是一个为自己凿墓穴的孤独者的处境……从内心来说,我是一个孤独者。”

马拉美坚持把诗的音乐性视为引人进入梦幻的门径,并积极地在自己的创作中付诸实践,将其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难怪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评价他说:“我们知道,终生萦绕着马拉美的问题,他始终思考和孜孜以求的对象,就是还诗歌以伟大的现代音乐从它那里夺去的同等力量。”马拉美在其晚年作品《骰子一掷绝不会破坏偶然》中,为了体现诗歌的音乐性和造型美,曾按照乐曲的结构安排版面。他运用瓦格纳创作音乐主旋律的方法,把题目“骰子一掷绝不会破坏偶然”分成四个词组,以最大字号拼成单词在诗中轮换出场,一如乐曲反复演奏的主旋律。这首诗里面的文字字号各异,深浅不一,以乐谱形式排列,诗页上留着大片的空白。在这首诗中,文字是乐符,作家以文字谱写出了一阕具有纯粹美感的,与上天的韵律神秘应和的辉煌乐章。正是在这样的诗歌中,马拉美营造出自己的理想王国,实现了真正的精神自由。

马拉美将诗与音乐联为一体,强调二者的密切关系,不仅有助于增强诗歌的审美效应,亦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多样化的形式。对马拉美在理论与创作方面的独特贡献,我国学者袁可嘉的评价是:“马拉美是被称为‘象征主义之象征’的。他处在这个文学运动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他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把象征主义中的诸种因素(如直觉、梦幻、暗示、象征、音乐性)条理化、系统化,并推进到了一个绝对的程度。”

马拉美重视诗歌的音乐性,认为音乐可以使诗歌取得暗示象征的最佳效果。马拉美对诗歌音乐性的追求充分表现在他的《海洛狄亚德》、《骰子一掷绝不会破坏偶然》、《牧神的午后》等作品中。马拉美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应该在诗歌中放进较多的空气,在不同诗句之间创造一种流动的、变化的东西。这种流动的变化的东西即是音乐性。马拉美所主张的诗歌音乐的“暗示”性,自然会导致诗歌文本中大量“空白”的存在。而正是这种意义不确定性的“空白”,进一步消解了传统文论中的模仿再现说,更为突出地体现了象征主义之追求。

本章关键词

唯美主义(aestheticism):唯美主义运动是19世纪后期起源于法国,兴盛于英美,并对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场组织松散的对社会具有反叛性质的运动。这一流派追求“纯艺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宣称艺术高于生活,生活模仿艺术;强调艺术不涉道德与政治;重视艺术的形式美;尝试建立一个独立于平庸世俗的唯美艺术王国。王尔德是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也是其集大成者。

谎言的衰朽(decay of lying):王尔德强调艺术的虚构性,即艺术的谎言。王尔德强调:“撒谎——讲述美而不真实的故事,乃是艺术的真正目的。”但在王尔德看来,这样一门艺术、一门科学和一种社会乐趣,现今毫无疑义地衰朽了。因为现代的小说总是以事实为基础而缺乏想象力。

象征主义(symbolism):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早期的一个流派,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后迅速遍及欧美。该流派文论家以诗人为主,强调文学的象征本质,反对情感的直抒胸臆及伦理的道德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强调通过象征暗示传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体验,追求理念世界纯粹虚幻的美。

思考题

1.王尔德是怎样看待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的?

2.怎样理解王尔德艺术无涉道德的观点?

3.怎么理解王尔德的谎言的艺术?

4.波德莱尔“应和”理论的内涵是什么?

5.马拉美所主张的文学召唤事物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