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编西方文论教程
48047200000021

第21章 概述

西方浪漫主义文论最早产生于德国,施莱格尔兄弟创办的刊物《雅典娜神殿》(1798-1800)被认为是德国浪漫派兴起的标志性文献,以此刊物为中心,形成了由诺瓦利斯、蒂克、瓦肯罗德尔等人参与的重视浪漫主义批评理论的耶拿学派。受德国的影响,在英国,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写的《抒情歌谣集》(1798),以及华兹华斯在1800年又增添的序言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兴起的标志,他们和骚塞形成了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湖畔诗派。相比德、英两国,法国浪漫主义来得稍迟,它脱胎于因大革命失败以及卢梭思想影响下产生的流亡文学,代表人物包括夏多布里昂、贡斯当、斯塔尔夫人、巴朗特等。夏多布里昂从艺术和诗的角度为基督教辩护,其主张实际上和倡导主体性美学的德国耶拿学派具有相似的浪漫主义倾向。1813年,斯塔尔夫人在她那本著名的《论德国》中阐述了古典和浪漫之争,区分了欧洲南北方文学的不同,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揭开了序幕,运动的高潮则是随着雨果的那篇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宣言书的《《克伦威尔》序言》(1827)的发表和剧本《欧那尼》(1830)的成功上演到来的。

浪漫主义运动尽管有着地域、文化和个体的诸多差异,但仍然有着共同的特征,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反对新古典主义信条。浪漫主义者普遍厌弃服从理性、遵守法则之类的新古典主义原则,力倡激情与想象。第二,倡导自我意志的绝对自由。浪漫主义者特别强调主体“自我”的独立性,主张“自我”是整个自然的唯一法则。第三,强调创新。浪漫主义者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艺术上,都不断追求突破传统的宗教、政治、社会习俗加诸其上的樊篱,倡导不断开拓新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新的艺术题材和形式。

从思想史上来看,欧洲浪漫主义是紧跟启蒙运动而来的一种文化思潮,它与启蒙运动之间既有相通性又有对立之处。其相通性是:反抗僵化的政治、宗教、习俗,向往自由、文明和进步。其对立性是:不满启蒙运动对理性的过分推崇,忽略了人的情感和意志自由,认为审美直觉和艺术想象高于理性,力图以审美反驳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主义大合唱。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虽有某些理论观点方面的交叉,但从整体上看,是随浪漫主义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其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模仿”说。作为19世纪的一种文艺思潮,现实主义通常将法国作家司汤达于1823、1825年写作出版的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视为理论宣言。1857年,法国作家兼批评家尚弗勒里出版的文集《现实主义》进一步深化了现实主义的文艺主张,扩大了现实主义的影响。与其理论思潮相应,一大批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涌现于19世纪的西方文坛,如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莫泊桑,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美国的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欧·亨利,俄国的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科夫等。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与理论亦随其创作的兴盛而不断深入。如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从实证主义立场出发,为现实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更为系统和颇富影响力的阐释;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结合作品批评,对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及创作原则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在促进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主导了19世纪西方文学的两大文学思潮,不仅作家众多,批评与理论也异常活跃。本章将主要介绍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重要理论代表人物雨果、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与泰纳的文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