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著名寓言故事2
48036100000007

第7章 古代民间寓言(7)

这一次真套上了,商于子把猪赶进田里,猪根本就不按着他想的那样做,不但走得不直,而且左蹬右刨地把原本平整的田弄得坑坑洼洼的,气得商于子大声喝斥猪:“你这个没用的东西,连走直线都不会,只有杀了吃肉!”

这时,一位叫宁母的先生走了过来,宁母看到商于子用猪耕田,先是觉得可笑,后来一想,应该开导开导他,或许他以往没有耕过田呢。宁母先生走到商于子身边,对他说:“这位先生好糊涂啊!猪从来是为了吃肉才养的,有谁见过用猪耕田的?历来耕田都用牛,是因为牛的气力大,蹄子结实,踏进泥士里很容易拔出腿来。现在,你想让猪给你当牛使,岂不是异想天开吗?我想它一块地也耕不好。”商于子本来心中郁闷,听了宁母的话,更加生气,心想:“你站着说话不嫌腰疼,我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牛,才使这畜牲来耕田的,你却自以为聪明,当别人都是笨蛋!”商于子没好气地对宁母先生说:“我用什么耕地管你什么事?我自己家的地耕好耕坏是我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你若真关心天下事,就去劝戒国君,别用错了大臣,坑害了百姓。”

宁母深有所悟,连连点头。

丢斧子

从前有个人把斧子弄丢了,他在家里到处寻找也找不到,于是便想:“斧子又没长腿,难道会自己跑了不成?哼,一定是被人偷走的。”

从这天开始,他每天出出进进十分留意邻居们的表情,想探出个究竟来。

后来,他发现前院邻居家的儿子表情有些异常,就开始注意起来。早晨,看见那家的儿子走出院门,左右看了看,样子像是心中有鬼。早饭后,丢斧子的人干脆拿了把小凳,坐在门口,仔细观察那家儿子的动静。

那家儿子从地里干活回来,看到他坐在门口,很不自然地对他笑了笑,然后急匆匆地溜回家门。他想:“一定是这小子偷了我的斧子,否则,他不会那么神色慌张。我还要继续观察一下再说。”

吃过中午饭,那家的儿子又走出家门,大概是要到地里继续干活,刚一伸头,看到门口坐着的丢斧子的人,又缩了回去,进屋呆了好一会儿才又出来。

丢斧子的人故意问道:“你刚才出了门,怎么又回去了?”

那家的儿子说:“地里干活,有点儿冷,我又回去加了件衣服。”

“加一件衣服要那么久的时间?”

那家儿子看了他一眼,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只是笑了笑,不置可否地匆匆到地里去了。

丢斧子的人想:“一定是他偷了我家的斧子,看他说话吞吞吐吐的样子准没错。”

丢斧子的人觉得毫无疑问可以断定那家的儿子是偷斧子的人了,但是,怎么样才能挑明这件事呢?他冥思苦想,最终不好意思开口,只好又买了把斧子。

一天,他到后山砍柴,无意中发现一棵树下放着把斧子,细看看原来就是自己家的那把。

第二天,他一出门,又碰上了前院邻居家的儿子,这回,怎么看那人也不像是个偷斧子的人了。

张老汉斗鼋

从前,山西有一位张老汉,他和老伴、女儿一家三口一起生活。

这一年,张老汉的女儿要出嫁了,张老汉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女儿,所以决定要好好地陪嫁她。

这一天,张老汉驾船,带着老伴和女儿一块儿到江对面的集市上去为女儿办嫁妆。

船行到半路的时候,张老汉遇到了一位熟人也驾着船准备到集市去。两人见面,非常高兴。那人请张老汉到他的船上去喝酒,张老汉看看天已晌午,就嘱咐老伴和女儿:“你们也吃点东西,休息一会儿,等我回来就开船。”

张老汉走后,他老伴就生火煮饭,还给女儿烤了几条鱼。想不到这时候,江中忽然掀起大浪,一下子把张老汉的船掀翻了,老伴和女儿都不幸落入江中淹死了。

张老汉闻讯赶回来,一切都晚了。张老汉悲痛欲绝,捶胸顿足道:“都怪我呀,我为什么忘了告诉她们江中是不能烤鱼肉的呢,江中的猛兽鼋一闻到烤肉的香味就会冲过来,伤人毁船。”

可是,后悔也没有用。张老汉怀着满腔的愤恨去金山寺打听鼋的情况。他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杀死鼋,为家人报仇。”

金山寺的主持听了张老汉的想法,连忙摆手:“千万打消报仇的念头,这只鼋已经杀害过多少人了,没有一个人能制服它。和它作对,非丧命不可。”

张老汉并没有被说服,他问主持和尚:“你就告诉我一些有关鼋的事就可以了,我自有办法。”

和尚说:“我们因为害怕它作恶,又无法和它斗,只好恭敬它,每天除了祷告念经,祈求平安外,常买些猪、羊肉喂它。”

张老汉听到此,心中有了计策。他请了几位铁匠,把一块百十斤的大铁块放在火炉里足足地烧了三天。到了第四天,喂鼋的时候,他们把烧红的大铁块用铁箝抓住投进鼋张大的口中。鼋疼得在海中翻滚,掀起滔天巨浪,过了一会鼋被烧死了,大海上又风平浪静了。

子发重聘小偷

楚国的大将军子发,因十分爱惜人才,所以不惜重金,聘用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一天,一个惯偷听说子发将军招聘人才,决定前往。

小偷来到子发将军府上,请求召见,子发热情的招待了他,小偷说:“听说将军要招有一技之长的人,我觉得自己有一技之长,所以,前来应聘,愿为将军效力。”

子发将军高兴极了,设酒宴款待小偷,席间以礼相待,毫无轻慢之举。

子发手下的人见到将军的作法很不服气,对子发将军说:“无论怎么说,他不过是个小偷,对这种人怎么值得你这样盛情相待呢?”

子发听后笑了笑后耐心开导手下人,说:“这样的人才终会有用得着的时候,虽然现在看不到他的能力所在,将来会有用的,不信,你们等着瞧吧。”

过了一段时间,楚国遭到齐国的攻打,战事展开了。

子发将军得令前去应战,战事很残酷,子发将军带领的队伍三次与齐国军队交锋,结果三次都被打得惨败。

楚国的君臣都很焦虑,日日夜夜地商讨应战对策。军师谋士们出了不少主意,但始终不能克敌制胜。

齐国军队的气焰越来越嚣张,子发将军寝食不安。这时,小偷前来帐前求见子发将军:“将军,我虽没有什么大的本事,但愿毛遂自荐,以小技为主公排忧解难。”

子发将军认真听取了小偷的计谋后,思忖片刻,决定还是试试再说。

小偷开始实行自己的计划,他趁着夜色昏暗,偷偷潜入齐军营地,把齐军将领的帐幕偷了回来。

子发看到小偷得手,心中暗喜,于是,派人将齐国将领的帐幕送给齐将,并差人带话给齐国将军:“告诉你们的士兵要恪尽职守,不要再把将军的帐幕给弄丢了。”

接着小偷又把齐国将军的枕头,衣服,甚至发卡三番五次地偷了来又送回去。齐将大惊,忙下令火速退兵。

管仲预见

管仲是齐桓公最得力的宰相,有一天他不幸得了重病。齐桓公前往探视。

管仲望着齐桓公欲言又止。齐桓公问道:“你的病看来不轻,要好好休养,不必为国事烦忧,如果有什么不放心的事,就请说出来。”

管仲见齐桓公态度诚恳,便忧心忡忡地说:“好吧,既然主公愿意听,我就说出我的担忧。”

齐桓公问道:“仲父,不知你为什么担忧?”

管仲说:“但求主公今后不要重用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几个人,最好让他们远离您的身边。”

齐桓公说:“这我就不懂了,像易牙这样的人连自己的孩子都肯煮了给我吃,像竖刁这样的人为了在我身边侍奉,宁可自阉当太监,而常之巫有测生死祸福的能力,可以帮助我逢凶化吉,至于公子启方多年追随我,连父亲病故都不肯离开我去奔丧,这些人如此忠心耿耿,怎么用得着去提防呢?”

管仲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请主公细想一下:一个连自己的亲骨肉都下得了手杀害的人,还有谁他不能杀?一个不爱惜自己身体的人又怎能爱惜别人的身体?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是与本人的德性相联的,勤做善事勤修行,就有好的结果,还用占卜吗?您是一国之君,要以社稷为重,希望您三思。”

齐桓公对管仲的人品是很信服的,等到管仲死了以后,齐桓公按照管仲生前所提醒的,把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等打发出宫。

易牙等人出宫以后,齐桓公却觉得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饭吃不香,觉睡不好,好不容易熬过三年,还是把易牙等人找了回来。

这一年,齐桓公病重卧床不起,易牙等人就封锁了宫廷与外界的联系。不准任何人送饭给齐桓公,并放出谣言,说齐桓公已将不久于人世。齐桓公悔恨地说:“都怪我没听管仲的话啊!”

虢君好谀

虢国的国君喜欢听奉承话,这个弱点放在国君身上相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致命的。

虢国这位君主正是因为听不进真话、实话,听信谎言,才丢了国家。如今,这位亡国的君主狼狈不堪地逃出皇宫,若不是因为宫中的一位车夫让他上车逃命,也许他早就没命了。

车夫驾着车,带着这位落魄的君主逃到了没有人烟的荒郊野外。他们决定停下来休息一下。

这时的虢国君主已经疲惫不堪了,他倒在车厢里,连眼睛都不想睁开,好一会儿,才从嗓子眼里挤出一句话来:“有没有水?我渴极了。”

车夫忙把自己备用的水壶递给他。

喝了水,虢君有了点儿精神,又向车夫要吃的东西,车夫只好把自己准备的干粮给了他。

吃饱了,喝足了,他却问也不问车夫吃什么喝什么。车夫心里很生气,又不好说什么。

虢君突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我逃出城时,你怎么正好在城门边,好像事先知道要出事似的?”

车夫说:“是的,我料定国都将失守,想到您可能会改装随百姓逃出城来,所以就在那里等候君王。”

虢君说:“这么说,你早就知道要亡国了?”

车夫点点头。

虢君又来了君主的脾气,气急败坏地说:“既然知道,你为什么不早说呢?”

车夫不慌不忙地回答:“因为你不喜欢听真话,只想听奉承话,所以,我不敢说。”

虢君此刻听了实话却仍不醒悟,反而暴跳如雷,车夫不得已,只好叩头谢罪,虢君方平静下来问道:“那么,你说,我的将来会是什么样的?”

“不久,您一定飞黄腾达,重振君威!”车夫违心地说完,安顿虢君休息,趁虢君睡熟时溜走了。虢君当天夜里便被野兽吃掉了。

我们从虢君身上能学些什么呢?

齐人的盗术

古时候,齐国有一位先生姓国,宋国有一位先生姓向,前者很富足,而后者很贫困。

有一天,向先生决定去齐国拜访国先生,向他讨教发财致富的办法。

国先生很热情地接待了向先生,宾主落座之后,国先生很诚恳地对向先生说:“你很想知道我为什么生活得这样富裕,我可以坦诚地告诉你,我发家致富靠的是动脑筋、想办法盗取来的。而且,不仅我这样做富了起来,我的乡亲、邻里学我的办法也都富了起来。”

向先生听了这番话,如得真经,连饭也不吃,酒也不喝,匆匆告辞回家,决定依法行事,心中暗想:“这倒真是个不劳而获的好办法,用不了多久,我就会腰缠万贯,到时候,真得好好去谢谢国先生。”

向先生说干就干,当天晚上就趁着夜色,潜入了别人家里,偷了一些东西回来。还好,做得还算干净利落,没有被人家发觉。

自此以后,向先生经常趁人不备,到别人家翻墙越院,橇门别锁,大肆行盗,东西倒也偷了不少,但是好景不长,终于有一天,向先生偷盗不成,反被人家逮住,送往官府。经官府查实,以往的案子,全部漏底,他不但被抄家,而且被判刑坐牢。

出狱后,向先生憋着满腹怨气去找国先生。

国先生惊异地问:“为何满面怒容,满腹怒气?”

向先生指着国先生说:“是你欺骗于我,告诉我去盗取以发家致富,我照你的办法行事,结果身败名裂,倾家荡产。难道我还不该埋怨你吗?”

国先生平静地问向先生如何盗取、如何出事的原委,待向先生一一道来,国先生哈哈大笑,对向先生说:“你误解了我‘盗取’二字的意思,我指的是自己本来一无所有,而想方设法地向天地万物去盗取,利用盗取的这一切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财富建设自己的家园。”

巧解心疑

有一条街上,住着一位好心眼的老太太。她为人厚道,非常有人缘。老人家还有一个让人喜爱的可贵的优点,就是能化解任何的家庭纠纷或邻里之间的矛盾。

有一天,老太太的邻居家传出了婆婆的吵骂声:“真是不要脸,年纪轻轻的,嘴就这么馋,竟厚着脸皮偷吃,真丢人现眼。”

不一会儿,老太太家门被推开了,老人家一看,正是邻居家儿媳妇走了进来。

这位儿媳妇一进门就哭,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老太太赶快问道:“你家出了什么事?好好地说给我听听。”

小媳妇哭了一阵,止住泪说:“家里丢了一块肉,婆婆硬说是我偷吃了,我不敢分辩。”

老太太一听,原来是这么点儿事,就劝小媳妇:“你别哭了,我去劝劝你婆婆,她会相信你的。”

小媳妇一个劲儿摇头:“她那脾气,谁说也不会听的,刚才已经有人劝过她了,她还是要赶我回娘家。”

老太太说:“好哇,她让你回娘家,你就回娘家。不过,你不用真回去,你只要装装样子,慢慢地往娘家的方向走,一定要慢慢地走。我敢说,你走不了多远,她就会叫人喊你回来。”

小媳妇听了老太太的话,只好低着头,慢腾腾地往娘家走。

老太太随后找了一根草绳便到邻居家去了。进屋一看,那位婆婆的气还没有消呢,她也不提这事,只是气冲冲地说:“借我个火,我得赶快回去点灯,好好收拾一下那两条狗。”

那位婆婆看她满脸的火气,忙问道:“狗怎么了?”

“别说了,这两条该死的狗,不知从哪儿叼了一块肉,两条狗打得不可开交,真是气死我了!”

那家婆婆一听,知道自己冤枉了好人,心里很是不安,为弥补过错,急忙找人去追媳妇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