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老兵口述抗战2
48008600000002

第2章 石牌保卫战(1)

老兵口述

周家华

当时的情景真叫惨。我们赶去宜昌增援的时候,看到山谷中好多尸体,有中国人的,有日本鬼子的。那时候刚刚下了一场雨,一脚踩下去,地面上就留一个深坑,坑里很快就注满了雨水。雨水是红色的,血都把水染红了。

我们还看到日军被烧毁的半截尸体,日军尸体还没有烧完,就逃走了,说明日军逃走得很匆忙。连长说,赶紧追,追得慢了,人家吃肉,咱连汤都喝不上了。我们追到半夜,和一股增援的日军发生了遭遇战,黑灯瞎火的,本来什么都看不清,可是双方打枪放炮,把天空都照红了,对面站个人,头发丝都能够看清楚,你就能想到炮火有多猛烈。天快亮了的时候,我们这边撑不住了,有人向后退,连长说:“后面有人监视,退回去的更要死。”没有人敢退。天亮后,我们这边来了增援部队,就把日军打退了。

你问日军是什么番号?当时漫山遍野,没黑没明地打仗,谁能知道啊。反正仗一直在打,翻过一座山,是战场;再翻过一座山,还是战场。那尸体啊,多得没法数,人摞人。

我们打了好多天,也不知道多少天,没人记日子,最少也有半个月。有一天,抬头一看,看到茫茫一片水,居然打到了长江边上,这才听说日本鬼子逃走了。

熊胜华

上战场前,我们先把灵牌写好。有人说,如果我死了,你以后逢年过节的,就给我烧张纸。事情过去了六七十年,但我总能想到当年的情景。

石牌保卫战的时候,双方的军队在一个名叫王家大包的地方打过几仗,打得很激烈。我主要在这个地方打。我参加过几次敢死队,偷袭日军。我们偷袭都是选择在天快亮的时候,这时候最容易得手,一是日军警戒了一夜,困乏了;二是趁着黎明前的黑暗,最容易潜伏到日军的鼻子底下。有一次,我们几个人上去,一直摸到距离日军只有几米远的草丛里,然后用刺刀解决了日军的哨兵,他连哼一声都没有。

我和日军面对面拼过刺刀,还是在潜伏途中,被日军发现了,一开始就是肉搏战。一个鬼子站在我后面,端着刺刀捅向我,我一扭腰,他刺了个空。我手臂一摆,手中的枪托就打在了他的脸上,打得他满脸都是血,他吓得哇哇怪叫,逃跑了。

还有一次,也是在潜伏途中,我们见到几个落单的鬼子,打不打?打了就暴露目标,不打就便宜了这几个鬼子。我们头对头凑在一起商量,就决定用刺刀解决,我们跟在这几个鬼子后面,很快就送他们回老家了。

冉宏图

石牌这个地方很重要,群山连绵,江水激荡,地理位置险要,中国军队在这里拼死坚守,所以日军就占不到便宜。

山峰和山峰之间距离很近,日军的飞机一俯冲下来,还来不及升起来,就会碰到对面的山头。所以,日军飞机只能从高空中投弹,而高空投弹又不够准确,对中国军队构成不了多大威胁。这一段的长江江面狭窄,两边都是悬崖峭壁。所以,中国军队在江面上布雷,还在两边的悬崖上构筑防御工事,日军的军舰也很难通过。空军和海军都不行,怎么办呢?日军就想要派遣陆军占领石牌的这个大转弯,然后肃清长江两岸的中国军队,军舰就可以逆流而上,打到重庆。

鄂西会战,说到底就是要守住石牌这个大转弯,石牌如果丢失了,形势就很危险。

所以,这场战役就打得非常惨烈,非常惨烈。

当时,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是打着赤脚赶往石牌,路上听到前方有一个营的中国军人全部阵亡,鬼子来势汹汹,我们不能硬碰硬,就决定诱敌深入,把鬼子诱到深山老林里再歼灭。我们不能距离鬼子太近了,也不能太远了。太近就会被咬死,太远就会带丢了。我们把鬼子一直引诱到了一个叫渔洋关的地方,这里埋伏着兄弟部队,最终将日军消灭了。

冯雪秀

那一天下午,村里的人说前面打仗打得很紧,缺少弹药,动员大家给山上送弹药,我就跟着村里的男人去了。我从小没缠足,所以能和男人一样干体力活。记得我们那几天送弹药的,有五六个女人。仗打到了那个份上,男人都不够用了,女人就要上战场。

那炮声很大,一发炮弹打过去,耳朵边一直嗡嗡响,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在响。村里就有人建议说,给炮兵送炮弹的时候,用棉花把耳朵塞住。可是这样也不行,因为你听不到炮弹飞来的声音,反而更危险。有一次,日军一发炮弹打过来,就在前面十多米的地方爆炸了,爆炸的气浪把我掀出了几米远,好在没有受伤。但是走在我前面的一个女同伴就被埋在了土坑里,我们紧挖慢挖,挖出来的时候,她已经闭气了。

要给山上送炮弹,路非常难走,把人累得趴在地上直喘气,我看到旁边有人嘴里吐着白沫子,眼睛发直。我都以为他起不来了,没想到过会儿他喘过气,又扛着弹药向山上爬。

那些年打仗,不停地打,太可怕了。和平年代多好啊!

1700年后的夷陵之战

1943年春天的阳光照耀在长江三峡的上空,日夜不息的江水默默地流向东方,空气中充满了大战来临前的紧张和躁动。

一天午后,十几架日军飞机飞临石牌村的上空,隆隆的机声震耳欲聋,浓密的树林在机翼下东倒西歪,树枝和树叶都在痛苦地挣扎着。石牌村的人四散奔逃,抬起头来,能够看到飞机上的膏药标志,以及日军飞行员戴着风镜的面孔。山顶上,中国军队的机枪响了,声音急促地连成一片。日军飞机丢下了几枚炸弹,村头的一个柴火垛着火了,浓烟滚滚,遮没了半个天空。一头耕牛沿着江边乱跑,一声爆炸响过,耕牛倒了下去。

1943年,冯雪秀15岁。那天日军飞机飞临石牌村上空时,她也跟着村人逃避,她躲避在了一条石缝里,看着日军飞机从头顶上呼啸而过。

黄昏时分,冯雪秀才从石缝里钻出来,回到村子里。村子里哭声一片,中国军队的军人们帮着村人掩埋尸体。就在这天下午,日军飞机炸毁了学校,死了很多学生娃。

时隔不久,村子里的人都搬到了山顶上,因为山顶上视线开阔,日军飞机一从地平线上露面,放哨的人就看到了。更重要的是,山顶上有中国军队的机枪阵地,和这些穿着军装的自己人在一起,农民们放心。

直至几十年后的今天,山顶上还有人居住,那些躲避敌机的农民,在这里居住已逾三代。

冯雪秀说,日军第一次轰炸是从前一年,也就是1942年的冬至开始的,此后,日军飞机轰炸不断,中国军队的还击炮声也连续不断。日军曾经乘着军舰登上岸来,中国军队又将他们赶下江去。一直到大半年后,日军从这里撤走,才再没有见到有膏药标志的日军飞机。

冯雪秀老人不知道,她所见证的,就是后来被史学家称为“石牌保卫战”的战役。

这场保卫战,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即将被湮没在漫漫的历史烟尘中,就像那场战争中的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战役战斗一样。

石牌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一座村庄,位于长江南岸,北岸是峭壁千仞。长江从重庆流入湖北宜昌,在石牌村外转了一个直角弯,石牌村就在这个直角的弯尖上。稍微懂得军事知识的人,一到石牌村,就知道它的地理位置是何等重要。

石牌位于长江三峡东端,为长江三峡要塞炮台群的最前线,是拱卫重庆的第一道门户。

重庆,是抗战时期的陪都。日军占据了首都南京后,如果再占据陪都重庆,中国的抗战形势将发生逆转。

守卫石牌村的,是18军11师师长胡琏。石牌保卫战,让胡琏登上了战争前台。

1700年前,就是在这里,爆发了三国历史上有名的夷陵之战,蜀国的刘备举全国之力与吴国的孙权一决雌雄,却被吴国的后起之秀陆逊一举击败,史称“夷陵之战”。三国时期有三大决定性的战役,官渡之战让曹操一举平定北方,他的陆军独步天下;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孙权的水军无人能敌;夷陵之战让刘备此后一蹶不振,尽管踞险坚守,蜀国仍然是三国中最先遭到灭亡的。

1700年后,还是在这里,中日双方聚齐精锐,在这里一决雌雄,史称“鄂西会战”。鄂西会战中最关键的就是石牌保卫战。

胡琏会不会成为陆逊?

和陆逊一样,胡琏也是书生出身。

胡琏出生在陕西省华县的一座村庄,距离我的家乡不过百里。

胡琏18岁离开陕西后,就考取了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黄埔军校第四期,将星闪烁,是历届黄埔军校中所涌现的杰出人物最多的一届。红军中出自黄埔军校第四期的著名战将有林彪、刘志丹、段德昌等,国军中出自黄埔军校第四期的有:胡琏、张灵甫、陈明仁、李弥、谢晋元等。

1943年,注定是抗战最艰苦的一年。全面抗战已经打了六年,中国的精锐几乎要消耗殆尽。一位“二战”史专家分析说,到这一年,抗日将士已经消耗了三分之二,中国军队急需新兵进行补充。那时候,十二三岁的孩子也穿着肥大的军装上战场,他们的个子还没有一杆上了刺刀的步枪高。这样的部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18军是正面战场五大主力之一,另外四大主力是:整编74军、5军、新一军、新六军。18军即整编11师,整编11师是18军前期的名称。

18军11师在石牌保卫战之前,最为人所称道的是淞沪会战中的表现。在淞沪会战中,11师和兄弟部队,与强寇松井石根的第3师团在罗店鏖战一个月,致使日军遗尸两千具。日军将罗店称为“血肉磨坊”。第3师团是日军的甲种师团,日军师团中,排名越靠前的,战斗力越强。当然,大阪商贩们组成的第4师团除外,这个师团的军人上战场前先算经济账,据说他们从来没有打过一场胜仗。

此时,当18军11师死守石牌要塞时,另外的四大主力在干什么?王耀武和张灵甫所在的74军此刻在湖南石门阻击日军驰援鄂西。石牌保卫战,是鄂西会战的一部分,几个月后,74军的余程万部则要揭开震惊中外的常德会战的序幕;杜聿明的第5军经历了缅甸惨败,翻越了亘古无人的野人山,一路逶迤败退回国,死伤惨重,此战被杜聿明引为一生之耻辱;孙立人的新一军从缅甸撤入印度,厉兵秣马,立志报仇雪恨;廖耀湘的新六军,那时候还没有从新一军中派生出来。

中国海军的悲壮抗战

胡琏面对的,是实力超过他的海陆空立体作战的日军。

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所以他们历来对海军建设尤为重视,日本的海军,和陆军一样强大。日本航空兵的军事实力,当时也位居世界前列,而中国的海军和空军,在抗战一开始就消耗殆尽。

中国军人,只能靠在水面上布雷和架起拦江铁索,来阻挡日本舰队的前进。

冯长明是长江上的一个船夫,他和妻子开着一辆柴油机木船,依靠在长江上摆渡为生,他的爷爷当初就在长江上和中国军队一起布雷。

冯长明小时候听爷爷说,从石牌村向下游,20公里的水域间布满了水雷。水雷是中国军队对付日军舰队的最有力的武器。那一年,长江两岸的很多老百姓都跟着中国军队一起布雷,因为布雷是个技术活,他们干不了,就给军队抬雷,划着舢板送饭。一个水雷少说也有五六十斤重,两个人抬着,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爬,也非常吃力。

由于长江下游已经被日军占领,所以,布雷就危机重重。日军的快艇经常沿着长江溯流而上,进行巡逻,一见到可疑目标,就开枪放炮。而从武汉到宜昌的长江两岸,更是布满了日军的炮楼,白天有瞭望哨,夜晚有探照灯,要想在江面上布雷,谈何容易。

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石牌村距离武汉的水路仅有数百公里。而武汉早在四年前的1939年,就已经失守。

为了躲避日军,布雷队只能选择恶劣的天气行动,大风大雨,道路泥泞,夜黑如墨,鬼影憧憧,也只有在这时候,日军的巡逻才会减少,布雷队才会等来时机。每一颗水雷由四个人抬着,两人一组,冒着瓢泼大雨,踩着倾斜湿滑的山路,一步一挪地靠近日军控制的水域,遇到陡峭的山体无法攀缘,他们只能将水雷小心地放在水中,在后面推着浮游,而等到在朦胧的天色中看到山路,又将水雷抬上岸边。水面上,经常会突然驶来日军的巡逻艇,巡逻艇上的探照灯打开,几百米范围内的景物都看得一清二楚。

布雷不能布在岸边,而必须布在水中央。长江三峡,举世闻名,悬崖峭壁,山势陡峭,而三峡最东边就在宜昌段,布雷也在宜昌段。那时候,经常有游击队埋伏在两岸密密实实的丛林和刀砍斧凿一样的山缝中,向过往的日军船只放冷枪打冷炮,所以,日军的船只担心受到游击队的袭扰,在武汉到宜昌段的江面上航行,都会沿着水中央航行。将水雷埋在岸边,徒劳无益。

冯长明的爷爷一直有关节炎,关节炎的毛病陪伴了老人终生,这就是当初布雷时留下的病根。

由于缺少船只,更由于日军防守严密,布雷队只能在月黑风高的夜晚,沿着岸边走到合适的水域后,才将水雷放进江水中,人在后面边推边浮游。这样的危险性非常大,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水雷与暗礁相撞,就会引起爆炸。还有,因为在水中不辨方向,无法查看水流,湍急的江水会将水雷和布雷者一起冲往下游,最后雷毁人亡。

1943年的春天,异常寒冷,冯长明的爷爷跟着布雷队下水布雷,患下了终生未愈的关节炎。

小学毕业的冯长明想不明白的是,那时候的日军舰船在长江上巡逻扫荡,日军飞机在天空中轰炸扫射,中国的海军和空军在哪里?

中国的海军在抗战一开始,就逐舰打光;中国的空军也是在抗战一开始,就逐机打光。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