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浓浓的敲虾汤
小时候,常常觉得爸爸妈妈很无趣。妈妈下班回来就钻进厨房洗切煮,然后就是把正玩得高兴的哥哥和我拖到饭桌边让“乖乖吃饭,不许再跑”。吃完饭她仍在厨房收拾,偶尔丢出一句“作业写完没?”爸爸呢,在家里摆了两台小机器,帮人家加工点东西(那个年代称之为“做私活”,不可以被单位知道)。爸爸对机械加工非常在行,找他做活的人不少,爸爸在家的时间几乎都是在那两台机器前过的。那时,暗自决定长大后一定不过爸爸妈妈那样的生活。
如今我们也为人父母,我们的生活竟然和从前如此相似:鱼爸爸拼命工作,而曾经是厨房白痴的我终于入主鱼家的厨房。爸爸妈妈,都成了老年大学的学习积极分子,学二胡、学书法、学国画、学唱戏,和老朋友相约去旅游。有时看到他们在线,一问,在打游戏。妈妈说,现在很少做饭了,平常和爸爸两个人,楼下一大溜小饭店,一家家地吃过去,客人来了更加到外面吃,除非小侄女过来,妈妈才扎起围裙给做点清淡的家常菜。戏言他们现在才知道享受,爸爸说:切,享受什么时候不懂啊?如果我年轻的时候天天去打牌搓麻将,你们两个怎么长这么大呀?
老爸别激动,我们也知道,并不是你们爱奔忙,而是你们顾家。类似“孩子没有被要求生下来,所以孩子并不欠我们的,我们有责任好好照顾他们,不求回报”等这些现在很多年轻父母未必能认同的育儿观,却被我那传统的父母一生奉行着。
因为爸爸“做私工”赚到相当丰厚的额外收入,在我那物资贫瘠的童年里,我们家的饭桌上却总是很丰富。那时民风淳朴,几乎夜不闭户,我们开饭时,总有好些邻居来参观,比较熟的就拿双筷子坐下吃。妈妈的厨艺相当好,在街坊四邻以及亲戚朋友中备受追捧。每次回老家,总有相熟的长辈问我,妈妈做的菜那么好吃,你怎么还会跑那么远?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虽然不能常吃到妈妈做的菜,却能渐渐做出我们小鱼爱吃的“妈妈做的菜”。食谱大多是从网上抄的,再按自家的口味加加减减变变换换,小鱼和鱼爸爸很负责地大力捧场,现在我也能偶尔面无惧色地承包一桌了。即便如此,我还是常常想起妈妈做过的那些美味;年幼如小鱼,竟然也记得很多“温州奶奶做得好吃的”——谁让我在宝山多年却不识宝,打小“远庖厨”,回家后妈妈说“你带小鱼辛苦了,妈妈做给你吃”,我又不知悔改地走出了厨房。妈妈做菜很随性,没有照过什么食谱。真的馋了,凭着记忆里的样子,琢磨着做一点简单的。
老家靠海,海产丰富,我小的时候吃鱼虾吃伤过,有很长一段时间看见鱼虾就反胃,偏偏我们那里的人坚信鱼虾比肉类更适合孩子生长,妈妈就做鱼饼、鱼丸、敲鱼、敲虾、虾球等,奇怪的是这些也是鱼虾做的,我却越吃越爱吃。回老家的时候,发现小鱼也好这一口。温州的鱼饼、鱼丸、敲鱼都是拿很大的鮸鱼取肉质肥厚的中段来做的(也有人用马鮫做,味道就差远了),这里菜场都没见过大鮸鱼。这里虾多,我做了很多次敲虾,好评如潮呢!
鲜虾剥去壳,留虾尾,滚上少许淀粉,敲扁即成。我觉得,敲鱼薄点好吃,敲虾只要略敲几下就可以了。敲虾、敲鱼都是温州传统佳肴,正式上席的时候配料很讲究,一般有熟火腿丝、榨菜丝、笋片、水发香菇片、绿色蔬菜等辅料,另加清汤或高汤,少许黄酒、精盐、味精、干淀粉、熟猪油、白胡椒粉等调味。妈妈常常换配料,于是我们家的敲鱼或敲虾常常会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饭桌上,很有味觉惊喜。这是我某天用排骨干贝熬的汤(头天煲来喝的,先盛出一碗留在冰箱里第二天用,我不太喜欢用超市卖的罐装汤),加青菜、酸笋丁、榨菜丝、香菇丝做成的敲虾汤。
事先准备好汤,敲好虾的话,这道菜做起来只要几分钟。先准备好材料,去幼儿园接回小鱼后,那边插上电饭煲,这边煮汤炒菜。等米饭好了,菜和汤也都好了。
就像我们曾经是父母一切行动的动力一样,现在,小鱼是鱼妈我做所有事情包括下厨的最大动力。记得刚学着进厨房的时候,鱼妈曾经发誓,一定要让小鱼也拥有“最爱吃妈妈做的菜”的温情和幸福,三年多后,这个誓言也可以算是兑现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