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探索未知丛书-卫生保健五
48001700000014

第14章 为什么诺贝尔有了“义子”、“义孙”

瑞典大科学家阿尔费雷德·诺贝尔的大名,妇孺皆知,近百年来,全世界各学科的学者皆以获得以他的大名命名的奖金为毕生殊荣。诺贝尔终生未娶,没有子女,这也是尽人皆知的。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却出现了数以十计的“诺贝尔婴儿”,成为诺氏的异姓义子、义孙。倘若诺氏在天之灵有知,在九泉之下长眠近百年的他,定会感到无限的欣慰!

“诺贝尔婴儿”是怎样跻身于当今人世的呢?原来这是好奇的美国企业家与学者罗勃葛兰姆的创举。罗氏设想,如果创造条件,使具有高智商的父母的精卵结合,定能培养出天赋高、富于创造性、能力强的新一代。基于这种设想,他于1980年出资创建了一个奇特的“诺贝尔精子库”,专门收集历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智商在140~182之间的各学科杰出科学家的精子,并将这些精子提供给智商在130以上、乐于接受这种精子的女性。该精子库对精子捐赠者的条件要求甚严,而且最后取舍要由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定夺。

到1988年初,已成功地培育出20名“诺贝尔婴儿”,另有17个正在孕育之中。据报道,20名“诺贝尔婴儿”之一的多龙,出生4个月时的记忆力已相当于10个月的孩子了。

毫无疑问,人的智慧与遗传因素有关,也就是说,天赋有别。然而,智慧又不完全取决于天赋,后来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与条件对孩子智力的发育和才能的形成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稍有阅历的人都有这样的常识,即“神童未必成英才”。不过,建立诺贝尔精子库之举的意义还是应予肯定的,倘若多数“诺贝尔婴儿”都具有较高的智商和天赋,那么,他们成才的机率必然高于普通婴儿。当然,由于目前“诺贝尔婴儿”还太少,无法断言。他们将来是否都能成龙,结论起码要在二三十年后才能有。至于多龙的例子,仅可谓初见“端倪”而已,不能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