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47975900000002

第2章 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理论指导(1)

1.学生记忆能力的分类

人们在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与学习中需要记忆来学习和工作,但人的记忆却因人的个体差异不同其记忆的好坏也不同。根据学术界上对记忆的一般性结论,人的记忆力的好坏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通过人的记忆分类我们就更容易看清。

按照记忆内容分类

根据记忆内容的变化,记忆的类型有:形象记忆型、抽象记忆型、情绪记忆型和动作记忆型。

(1)形象记忆型

是指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主要的记忆类型。

(2)抽象记忆型

也称词语逻辑记忆型,它是以文字、概念、逻辑关系为主要对象的抽象化的记忆类型,如,“哲学”、“市场经济”、“自由主义”等词语文字,整段整篇的理论性文章,一些学科的定义、公式等。

(3)情绪记忆型

情绪、情感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体验是深刻的、自发的、情不自禁的。所以记忆的内容可以深刻的牢固的保持在大脑中。

(4)动作记忆型

动作记忆是以各种动作、姿势、习惯和技能为主的记忆。动作记忆是培养各种技能的基础。

按照感知器官分类

视觉记忆型是指视觉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记忆类型。视觉记忆中,主要是根据形状印象和颜色印象记忆的。

(1)听觉记忆型

是指听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

(2)嗅觉记忆型

是指嗅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嗅觉记忆是常人都具备的一种记忆。

(3)味觉记忆型

是指味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味记忆也是常人都具备的一种记忆。

(4)肤觉记忆型

是指肤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

(5)混合记忆型

是指两种以上感知器官在记忆过程中同时起主导作用的记忆类型。

按照保持时间分类

科学家们根据信息论的观点,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保持的时间长短不同,将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个保持阶段。并通过一系列实验,进一步将这两个阶段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1)瞬时记忆

又称感觉记忆,保持时间不超过一秒钟,瞬现即逝、须臾即忘,人们往往感觉不到。大脑对此类信(讯)息不做加工和重复,形成的痕迹是表浅而活动的,一秒钟以后就消失,遗忘后不能恢复。

(2)短时记忆

也叫操作记忆,保持时间大于一秒但不超过一二分钟,常和一定的操作动作相联系,操作结束,准确的记忆内容也就消失。边记边忘的短时记忆是一种正常现象,能减轻大脑的记忆负担。

(3)长时记忆

保持时间大于一二分钟,通常能保持较长时间,有的可终生不忘。大脑对此类信(讯)息进行了储存前的主动、积极加工,形成的痕迹大都是结构的、深刻的、牢固的,保持时间较长,遗忘后大都能回想起来。

同一内容经过反复记忆,可以延长记忆时间,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记忆痕迹在受试老鼠的脑中至少要持续90秒钟,短时记忆才会转变而巩固为长时记忆。对人类则只需四五秒钟。

按照心理特征分类

(1)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指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当某种情境或事件引起个人强烈或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时,对情境、事件的感知,同由此而引发的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都可保持在人的头脑中。在回忆过程中,只要有关的表象浮现,相应的情绪、情感就会出现。

情绪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情境性等特点。情绪记忆往往较其它记忆更为牢固。有时经历的事实已有所遗忘,但激动或沮丧的情绪依然留在记忆中。情绪记忆在文艺创作和表演艺术中起着重要作用。

(2)非情绪记忆

指的是除了情感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形成的人类记忆。

按照生理特征分类

(1)运动记忆

以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是形象记忆的一种形式,只是记忆的对象不是静态的人物、物体或自然景物的直观形象,而是各种运动的动作形象。

由过去的运动或操作动作所形成的动作表象是运动记忆的前提。如果没有运动表象,就没有运动记忆。动作表象来源于人对自己的运动动作的知觉以及对别人的动作和图画中的动作姿式的知觉,也可以通过对已有的动作表象的加工改组而创造出新的动作形象。

动作形象可以长期保持并在劳动和生活中起重要的作用。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各种劳动技能,在体育运动中掌握各种运动技能以及其他领域的各种技巧动作,都必须依靠运动记忆。

(2)非运动记忆

指的是除了运动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形成的人类记忆。

按意识类型的分类

按心理活动是否带有意志性和目的性分类,可以将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其中的“意”,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指“意识”,意识问题很复杂,我们在这里将他解释为“意志性”和“目的性”,仅为了掌握。结合记忆过程,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无意识记、无意回忆、有意识记和有意回忆四种。

(1)无意记忆的四个特征

①没有任何记忆的目的、要求。

②没有做出任何记忆的意志努力。

③没有采取任何的记忆方法。

④记忆的自发性,并带有片面性。

(2)有意记忆的四个特征

①有预定的记忆目的和要求。

②需要做出记忆的意志努力。

③需要做出运用一定的记忆方法。

④具有自控性和创造性。

(3)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相互转化

也就是说,无意记忆可以向有意记忆转化,有意记忆也可以向无意记忆转化。这些条件包括:

①实践或认识任务的需要是两者相互转化的根本条件。

②信息强度的变化是转化的重要条件。

③人的主观处于何种状态是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所掌握的记忆技能的熟练程度是转化的必要条件。

⑤精神高度集中,然后思想放松,常常是有意记忆向无意记忆转化的有利时机。

按照记忆材料的大脑半球分类

大脑分为两个半球,左半球支配人体的右侧,右半球支配人体的左侧,大脑受伤会使它支配的那部分身体产生功能障碍。

(1)左半球记忆

左半球不仅是语言中枢,还能从事分析性的工作,例如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和写作等。左半球倾向于按顺序处理信息,负责记忆逻辑信息、语言信息。

(2)右半球记忆

右半球善于处理空间概念和识别面孔、图案、曲调、色彩,还擅长创造性的活动,习惯同时处理信息,负责记忆形象信息、艺术信息。

2.记忆在学习效率方面的作用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信息可以在长时记忆中得到永久储存,但由于人们的学习不能停止下来,人脑也处于不断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的状态,学习材料之间会产生干扰作用,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头脑中的某些知识信息会出现难以提取的情况,也就是说会发生遗忘现象。

着名的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用节省法计算保持和遗忘的数量。由其实验结果绘制成着名的艾宾浩斯曲线,这条曲线反映了遗忘的规律: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保持量是不同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在学后的短时间内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最后接近水平,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所提出的这条遗忘规律成为现代记忆研究的基础。那么为什么会产生遗忘?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对于遗忘原因有不同的解释。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

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提取失败理论认为,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总之,遗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如果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进行充分巩固,并随后进行充分复习,是会很快被遗忘的,这会直接影响到对学习效果的保持。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记忆的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来防止遗忘,学习效率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那么如何提高学习和保持的效率,下面介绍一些具有普遍意义和广泛应用价值的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心象化

当对象不在面前时,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称为心象。例如,读着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头脑中会浮现出哈姆雷特的心象;读着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头脑中会出现林黛玉、贾宝玉的心象。美国学者哈拉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把要记的材料同视觉心象联系起来进行记忆,视觉心象越清晰,记忆效果越好。

对于故事和诗歌或单词等,如果能在头脑中形成心象来记忆,其效果远远优于机械地重复记忆。例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可以根据诗意幻想出如下画面:高山上云雾缭绕,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的庐山香炉峰好似正在冒着紫色的云汽,远处瀑布从高处飞泻而下,水花四溅,那白练样的水花犹如天上的银河飞落下来。记住了这个壮观的画面,再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诵,自然就会相当深刻地记住这首诗。

意义编码

记忆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记忆,一种是理解记忆或叫意义记忆。心理学研究认为,理解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尤其对中学生而言,根据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理解记忆应该在记忆活动中占优势。

学习无意义的材料,通过关注记忆材料的细节,或赋予意义并与有关观念形成联想等,以对新材料从多个方面进行感知,从而有助于提高长时记忆。如,要记住149162536496481这一行数字,如果看不出这些数字间的意义联系,就难以记住,如果看出了这些数字之间的意义结构:1,4,9,16,25,36,49,64,81,即“从1到9的整数的平方”,那就容易记了。

组块记忆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短时记忆是以组块为单位的,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每一个组块内的信息量多少是相对的、变化的。一个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或数字,一组字母或其他材料,甚至一组词或一个句子,组块内部的信息是互相连结的,而不是各自孤立的。

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时,可以把孤立的记忆材料建构为一个大的组块。利用组块来记忆可以大大增加人的记忆容量。组块现象在各种学习材料中大量存在着。例如汉语中的成语、谚语、词组,英语中的短语、习惯用语,人的名字、职务,甚至数学公式也存在着组块。

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是指达到能够完全背诵材料后仍继续学习。心理学家苛鲁格曾做过一个着名实验,证明了过度学习对材料保持的作用,认为过度学习对保持特别是对材料长久保持更为有利。150%的学习程度是最佳的学习程度,即记忆一个材料,假定记10遍恰好刚刚背过,那么,如果再多记5遍,记忆效果则最佳。

学习的程度不同对保持进程也有影响。一种学习材料如果学得没有达到一次完全能背诵的标准,比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能继续学下去更容易遗忘。一般来说,熟练的动作,保持得最好;记熟了的形象材料,也比较能长久记住;有意义的语文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义材料,保持得更好些。

及时复习

斯皮泽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选用一段文章作为记忆材料,A组被试学习后不久就进行一次复习,B组被试则不进行复习,结果发现A组在一天后和一周后的保持成绩均高于B组。研究结果发现,学习后的前几天遗忘发生很快,而以后则逐渐变慢。

因此,合理的复习方法是在学习后当天最好复习一次,以后复习间隔逐渐变大。刚开始记忆时,可以用较长的时间,两次记忆之间间隔短一些。经过几次记忆之后,每次记忆所用时间可以短些,时间间隔可以长些。这样就可以在遗忘之前得到巩固,使保持效果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切不可等到几乎全部忘记后再重新学习。

自我参与程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感兴趣并自觉自愿地学习,记忆效率就高;反之,不愿学或不感兴趣,记忆效率就低。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在高中语文课上做过一个兴趣与智能的对比研究:他将学生分为智能组和兴趣组,智能组的学生平均智商为120,但对阅读和写作不感兴趣;兴趣组的学生平均智商为107,但喜欢阅读和写作。

一个学期结束时对两组学生进行同题测验,结果兴趣组总成绩高于智能组。因为,兴趣组的学生平均每人阅读了20。7本书,写了148篇文章;而智能组的学生平均每人只阅读了5。5本书,写了32篇文章。可见,兴趣的重要性。

布鲁纳谈及学习动机与情感的关系,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有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甚至是不同记忆者,都有其最佳的记忆方法。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者也要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加以总结和归纳,从中找到最科学的记忆方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记忆辅助我们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