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掌握阅读的技巧
苏步青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数学家,他出生于浙江平阳一个偏僻的山村,青少年时代起就喜欢读书。他不但数学学得好,而且语文、化学、物理、史地、英文成绩也很好,因为他有一套读书的好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就掌握了大量知识。他读书要读几遍,第一遍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体会。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会逐步加深理解。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只要把这本书的精点、要点、重点、难点都了解了,就算读好、读精了。一部书也不是一定要完全读通、读熟,因为全部读通了、读熟了,以后不用也会忘记。所以,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读书和读懂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读得很快却知道得很少的原因。
读了苏步青的故事后,你觉得以前自己是如何读书的?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作为学生,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课本,除了听老师讲课以外,我们还要通过阅读课本进行学习。不少学生在读书时没有考虑采用什么方法,只是从头到尾读一遍便万事大吉,这样往往收效不大。如果我们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就会大大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这里向你介绍一种由美国著名教授罗宾逊设计的SQ3R方法,它的步骤是:S——Survey,浏览;Q——Question,提问;R——Read,阅读;R——Recite,背诵;R——Review,复习。浏览是指迅速阅读标题、目录、主题句、结论、思考题、索引等,使学习者对阅读材料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提问是指提出几个与文章有关的问题,要小而具体,对正式阅读起导向作用;阅读时要一部分一部分地仔细阅读全文,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寻找每个提问的答案;背诵并不是背诵全文,而是指对提出的问题先进行回答,并进行检查和修改,再回到文章中去;复习时先将内容再读一遍,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其次,再看一遍所提出的问题,最后要定期复习,巩固记忆。
1.阅读技巧的小测验。
请你在下列问题后面的内如实填上A或B或C。
A.经常是;B.有时候是;C.从来不是
(1)你是否对自己的阅读能力感到满意?
(2)阅读时,你是否很容易集中注意力?
(3)你是否以不同的速度来阅读不同的书籍?
(4)你是否喜欢在闲暇时阅读?
(5)你是否常浏览杂志?
(6)读报时,你是否仅看标题?
(7)你是否阅读一些具有可读性的短篇小说?
(8)你是否阅读一些别人推荐的小说?
(9)阅读时,你是否试图回答书中的问题?
(10)你是否将读书所得的信息作为判断事情的依据?
(11)阅读时,你是否试图评估其内容的真实性?
(12)你是否了解“理解”的程度有赖于自己阅读的能力?
(13)阅读时,你是否试着尽量去理解它的内容?
(14)你是否清楚自己的阅读目的?
(15)你是否试图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
(16)阅读时,你是否将书与眼睛保持30厘米的距离?
(17)你是否逐句地阅读?
(18)阅读时,你是否避免心里默念或口中念念有词?
(19)你是否通过努力地、细心地阅读来改善成绩?
(20)阅读时,你是否集中焦点于其文脉上?
(21)阅读时,你是否避免看电视或听广告?
(22)阅读时,你是否抱着达到最后目标的决心?
(23)你是否同意快速阅读与理解是可以并行的?
(24)你是否觉得,一堆无意义的文字组合难以阅读?
(25)你是否每天抽出30分钟来练习阅读?
(26)阅读时,你是否在寻找其中的重点?
(27)读完后,你是否复习其重点?
(28)你是否利用图书馆的藏书?
(29)你是否了解积累丰富词汇的重要性?
(30)你是否留心聆听一些语言、文字专家的演说?
(31)听讲时,你是否做适当的笔记?
(32)你是否通过各种阅读来增加词汇?
(33)你是否使用字典?
(34)阅读时,如果遇到生字或难字,你是否先做个记号?
(35)你是否利用小卡片来学习生字?
(36)你是否有计划地增加自己的词汇?
上述题目做好后,计算总共有多少个A。30个以上为优秀,25~29个为良好,20个以上为一般。
2.分成小组,对SQ3R方法的步骤进行讨论,并全班交流。
3.同学们谈自己的体会,并对照SQ3R方法,谈优缺点,并计划如何改进。
4.老师当场出示一篇文章,大家运用SQ3R方法阅读,看谁掌握得最快,分析得最好。
第二课巧妙的归因
如果你非常喜欢的电影演员演了一部很糟糕的电影,你会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比如:也许他那段时间身体状况不佳;也许他家里突然发生了不幸的事;也许他因为搭档太差劲而不能发挥如意;也许他本身就是个并不高明的演员,他以前的成名全是偶然。如果你选择了类似前三个演员演技的原因,你仍然会喜欢那个演员,如果是最后一种说法,你肯定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喜欢他了。
以你自己本身为例,在众多的考试当中,肯定有些时候考得好,有些时候考得不太令自己满意。想想自己考得好时的心情怎样,会怎样归因这样的现象?是运气、意外,还是发挥正常、理所当然?如果你把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归为前者,那么你不会对自己产生更多的信心,归于后者,效果则相反。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同一行为不同归因的不同效应。
在归因的过程中没有了“自我”,最后,你真的就会丧失自我。
归因,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找出其原因的过程。归因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每个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有背后的原因。社会心理学对归因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出有关归因的许多规律:1.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的难易是个体分析学习或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有自信心的人往往把成功的原因归于自己的能力强,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不努力,认为只要努力程度到了,自己必定成功。相反,缺乏信心的人常把成功的原因归为运气好、任务本身很简单等自己无法决定的外部因素,而把失败归结为自己能力差甚至无能。
2.中学生若倾向将其学习成绩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与努力,而不是归因于运气和训练难度时,会对学习成绩的改善产生积极的作用。
1.找出归因。
他20岁左右的时候失了业,但他下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了。一年里连受两次打击,他很痛苦。不久,他又着手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企业又被迫关闭了。在其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到处奔波,历尽磨难。他再一次决定参加竞选议员,这次他成功了。不久,他订婚了,可即将结婚时未婚妻不幸去世。他因此病倒了数月,得了神经衰弱症。两年后他觉得身体状况良好,又决定竞选议会议员,可他又失败了。五年后,他又参加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依然没有成功。三年后,他再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终于当选。
(1)逐一讨论上述故事,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主人公一直坚持不懈。
(2)如果告诉你这是美国总统林肯年轻时的一段创业史,你又会怎么归因?
2.举行一个小型辩论会。
正方: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会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反方: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不会对学习有所帮助。
3.举例子证明命题。
积极而不偏颇的归因会激励自我不断努力。
第三课阶段性总结
你知道小猴子掰玉米的故事吧?它走了那么长的路,摘了那么多玉米,而最后却只剩下一棒玉米。如果让你去掰玉米,你最后会拥有多少玉米呢?我相信你一定会带上一个容器,摘一个放进去一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堆在一处,确保以前的劳动成果后再往前走。学习也是同样道理。因此,我们都要学会养成阶段总结的习惯。
不会总结的人知道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
回想一下,你做过总结吗?当你做阶段总结的时候,有什么感想?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显示了人类学习之后记忆的规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不及时复习,一次记忆的成果会很快地忘掉近60%,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前面学过的知识“回顾”一下。
那么,阶段总结是否就是复习呢?阶段总结是复习的一种高级形式。单纯地重复式复习只是机械地再重复一遍,而阶段总结是自己动手动脑,而后再把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学过的东西串联起来,总结归纳一下,做更高一层的理解工作。这好比是找到一本合适的相册,把零乱的照片排列起来,使之有条有理。
会读书的人常常是把读书看作一个“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过程,这其中阶段性总结是一项必备的工作。你读书、学习时不妨常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1.这一周(月)我主要学会了什么?
2.这一单元我掌握了什么内容?
3.这节课老师教了我们什么?
4.这一套卷子主要考查哪些知识点?我的薄弱环节在哪里?
1.练习提炼式的总结。
概括下列寓言的寓意。
一个孩子伸手到一个装满栗子的大口瓶中去抓栗子。他尽其所能抓了很多,但当他想伸出手时,他的手在瓶口那里拿不出来了。这个孩子既不想放下栗子,又不能把手拿出来,只好流泪痛哭。妈妈看见了就对他说:“你可以多拿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