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握手太空的航天科技
47972200000015

第15章 未来航天(2)

宇宙空间行星际探测飞船中贡献最大的要属美国的“旅行者号”。自从1977年8月20日,“旅行者-2号”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到1989年底的12年中,先后探测了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4大行星的极近处详细观测了各自风貌,发回了许多详实的数据,顺利完成了探测太阳系的“超级旅行”任务。它所发回的数据信息,需要科学家们用高速计算机费几年的时间分析处理,才能得出最终结论。人们通过“旅行者-2号”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对外行星进行考察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过去数百年里所获得的知识还要多得多。

比“旅行者-2号”晚半个月出发的“旅行者-1号”,在近十几年的飞行中,与其同胞兄弟相互配合,一起完成了探测各大行星的任务。1990年6月6日,美国航天测控中心的专家们宣布:“旅行者-1号”在太阳系约59亿千米的“黄道平面”上空于1990年2月14日在4个小时内成功地拍摄了64张精美的彩色照片,把太阳系的六大行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金星、地球和木星都拍摄回来。经过科学家们仔细镶嵌拼成一幅壮观的“六星联视”太阳系图形。

这是“旅行者-1号”在飞离太阳系之前做出的最后一大贡献。它所拍摄的这套独一无二的“太阳系全家福图像”,是我们这代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能看到这种“世界性图片”了,因为六大行星这种近似直线的排列机会179年才能遇到一次。

“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在完成了对行星的探测后,直奔太阳系的边缘。如果用“一个天文单位”来表示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5亿千米,那么到1989年12月31日,“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已分别达到距太阳40和31个天文单位的地方。到2015年,它们将分别到达距太阳130个和110个天文单位的地方,沿途它们将继续探测。

1989年5月发射,金星探测器“麦哲伦号”,1990年8月进入金星轨道。

现在“旅行者号”正作为地球派出的“使者”,飞出太阳系,奔向茫茫宇宙,去寻找宇宙中的“智慧生命”。直到现在,“旅行者号”仍在向地球发回信息。

“旅行者号”是人类文明的使者,肩负着探测深层宇宙,寻找地外文明的使命,携带着地球人向“宇宙人”的问候——“地球之音”唱片,在茫茫宇宙中不断向地球“知音”发出深情的呼唤。“旅行者号”是人类航宇时代的第一位勇敢的“探路人”,它的行踪,将是人类一直关心的问题,它为人类探测宇宙的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

航宇基地的建设

由于地球大气和引力的限制,航天飞行器飞出地球要消耗很大能量,风险也很大。因此很需要建立一个太空基地,作为航宇时代的新起点。

人们虽然在太空近地轨道建立了大型的空间站,但要作为航宇基地还远远不够,于是人们又开始重新注意到了月亮。

月球距离地球30多万千米,现代航天器只需几十个小时就可到达。月球没有大气层,引力只有地球的1/6,如果从月球上向火星或其他星球发射载人航天器或探测器,所消耗的能量只有地球上发射所消耗能量的1/20。月地之间通信时间也比较短,从月球上以光速向地球传递信息,再从地球上发出相应的指令信号传到月球,往返只需要3秒,因此,月球上的机械完全可由人在地球上遥控作业。然后在月球上建立工厂,直接生产宇宙飞行器,利用太阳能或核能来发射,将会少花力气,又大大加快了宇宙空间探索的进程。

正由于上述原因,近十年来,人类对月球的探测又热起来。1986年美国国家空间委员会向政府和国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其内容之一就是在21世纪头十年重新登上月球。随后,日本和欧洲也都提出了探测和开发月球的计划,显示了人类重返月球的决心。

1990年1月24日,日本发射了一颗“飞天号”月球探测器,并在近月轨道释放了一颗环月运行的探测器,从距月球1.9万千米的轨道上拍摄了月球照片,判别月球表面的风暴和陨石坑。

1994年1月25日,美国发射了一颗“克莱内汀号”月球探测器。在离月面400千米的轨道上利用紫外线和可见光相机及11个波段的微波射束雷达成像系统对月球进行了探测,共拍摄了100多万张照片。这为月球地图的绘制和“月球基地”地址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994年5月,以欧洲空间局为首,在瑞士召开了一次国际性征服月球大型研讨会,其目标是人类30年后将重返月球。为此,必须首先发射月球卫星,利用各种遥感器查明月球各种矿藏储量及地点,选择月球基地的合适地区,尤其要发射月球极地轨道卫星,查明极地是否具有人类生活必需的水。

1996年日本发射了“月球-A”探测器,上面搭载有穿透器舱,穿透器内有地热计和热通量计,将分别投放到月球极地和赤道附近,探测月球中心部位发生地震的情况,从而弄清月球地壳的构造。

1997年6月美国发射“月球探测者号”探测器,进入离月面100千米的极地轨道,主要任务是弄清月球资源分布,这是建立月球基地的关键。

一系列的探测活动为建立月球基地奏响了前奏。月球将成为人类向深层宇宙进发的前哨站。建立月球基地将会使建立永久性空间站的时代成为过去,有了这样的基地后,人类向宇宙进军的速度会大大加快。21世纪月球基地的建设将是一场伟大的、激动人心的技术革命,必将对世界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各领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建立月球基地的第二阶段便是建立月球城市、实现向月球移民。不久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又宣布了建立月球城市的计划,预计将耗资1000亿美元。

首先计划派出一部分科技人员,在月球上开辟出临时基地,开发月球矿藏资源,进行冶炼实验。然后将临时基地人数由十几人增加到数十人,他们将为创建永久性基地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预计到2007年,月球上中小型永久基地将交付使用。登月移民将增至百人左右。届时基地将初具规模,有完善的生产、生活和娱乐设施,物质储备丰富,经济不但可以自给自足,而且能够逐步做到向地球“出口”。

第二阶段计划完成后,月球移民将达到万人左右,他们作为第一批“月球公民”,居住在轮形或圆筒状的“月球城”里。“城市”的直径约为1~2千米,完全像地球上的城市一样。包括“工业区”、“农业区”和“生活区”等多种人类活动区。从自然环境方面看,它拥有地球上大部分的动物和植物,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气候宜人。月球城具有得天独厚的特殊能源——太阳能,它是一种成本低廉无污染的新能源,是月球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日本也提出一项开发月球计划,准备30年后派6人常住月球。日本有关专家讲,“月面上的真空、太阳能、安静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计划1999~2005年是开发月球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要用5枚日本国产大型火箭发射月球卫星和月球探测器,以选择月球基地的位置。2005~2016年是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要用12枚大型运载火箭把4个机器人送上月球,在月球上建设食品、氧气生产试验场所。2016~2023年为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要用72枚火箭把建设月球基地所需器材送上月球,完成月球基地建设。

其后便是用火箭把人送上月球。

“月球城”是举世瞩目的“外星城”,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航宇基地,可成为航天技术研究的场所,有利于加快宇宙探索的速度。对于人口拥挤不堪和能源日趋短缺的地球来说,它为人类开辟出一个新的工农业生产基地。月球城还是理想的“疗养胜地”,对于那些爱好旅游和冒险的人,“月球城”旅游度假将是最富有刺激性的活动。

苍穹路漫漫

自古人类就幻想能像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能在天地间自由地遨游,为了这一梦想人类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奋斗。从法国蒙格尔费兄弟的热气球,到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人类开始像一只雏鹰,展开了稚嫩的双翅,摇摇摆摆地飞离了地面。随后人类不断努力,航空科技一日千里,突破了一道道难关。飞机可以在蓝天自由翱翔了,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快,安全性能越来越好。人类并不满足于在大气层中飞翔,更想到太空中看个究竟,于是,一代代航天先驱不屈不挠地探索,为人类寻找着登天的天梯。于是喷着长长火舌的运载火箭刺破了蓝天,升入了太空。

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加加林第一个飞入太空,再到“阿波罗”登上月球,人类航天事业几乎呈跳跃式前进。人类的空中交通运输网不断地向更高更远处延伸。

综观人类空中交通运输的发展史,是一部向着远距离、高速度、安全、便捷不断前进的历史。今天航空航天技术已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这条通向天空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人们在赞叹今天的辉煌时,不应该忘记曾经为航空航天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先驱们,不应该忘记那些敢于冒险勇于牺牲的飞行员、宇航员们,他们曾驾驶着一个又一个的飞行器飞上蓝天,飞向宇宙,有许多英雄血洒长空,为人类的航空航天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人类具有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任何困难挫折和失败都不会阻挡人类通向天空的道路。我们会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军。

宇宙是无限的,更深层的宇宙正张开了双臂,欢迎聪明而又不畏艰险的人类去探索。苍穹路漫漫,航空航天的道路还很长,我们后来者应继往开来,沿着先驱们探索的道路大踏步地前进。

航空航天技术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无论是各式各样的现代飞行器,还是各种航空航天设施都离不开现代高科技。例如飞机、火箭的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具体应用。另外各种飞行器的制造更离不开现代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志,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烈。时代的发展对空中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从航空航天飞行器到空中交通设施都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科学家已向我们勾勒出一幅景象壮观的立体蓝图。

新一代超音速客机已经诞生,空天飞机已在研制之中,“阿尔法”国际空间站正在组装,“月球基地”计划已开始付诸实施,探测深层宇宙的“旅行者号”已经飞出了太阳系……相信未来的空中交通会更快、更安全、更便捷,宇宙空间的距离将进一步缩小,高科技的翅膀会使人类飞得更高、更快、更远。

空间站时代的来临

空间站也是一种飞行器,与一般的航天器相比,它是更大的、更先进的、飞行时间更长的飞船。科学家把它比喻为一个环绕地球运动的、半永久性的“活动房子”,人们可以轮流在那里进行科学研究、试制新产品。

空间站是太空科学研究的基地。在空间站上,主要实验与失重有关的种种学科,项目非常广泛,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冶金、工艺、材料等各个领域。另外,还有对地球及整个宇宙空间进行观测的项目。

空间站一般由几段圆柱形的舱段构成,是最早可住人的“太空楼阁”,这里设有工作舱、服务舱、对接舱,所有设备都装在舱内和舱的外表面上。

空间站进入轨道后,舱外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天线等自动展开。工作舱内,设置着各项研究试验用的有关仪器设备。服务舱内,装有机动发动机、姿态控制发动机、推进剂、氧气瓶、供电系统、无线电系统等。对接舱则用以对接载人飞船或运送给养的载货飞船等。

最早建立空间站获得成功的有前苏联的“礼炮号”空间站和美国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将“礼炮1号”空间站送上地球的近地轨道,这一壮举把载人的航天活动推向了高潮。这个空间站的主体最大直径4米,总长12.5米,总重约18.5吨,它只在轨道上运行了半年,进行了综合性的科学考察和对地观测。此后,前苏联人相继发射了6个“礼炮号”空间站,都是以“礼炮1号”为基础,改进设计、更新设备而发展起来的。

1973年5月14日,美国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发射到435千米高空的近圆形轨道上,每93分钟绕地球一周。这个空间站是美国的第一个航天站,主体直径7米,长36米,总重82吨,有轨道舱、过渡舱、多用途对接舱、观测用的望远镜和供给能源的太阳能电池板等。随后,美国又用“土星1B”运载火箭将“阿波罗”载人飞船送上太空,与它对接。

这个“天空实验室”在历时近半年的时间里,先后接纳了3批共9名宇航员参加实验和生活,开展了许多科学研究工作。他们用58种仪器对生物学、航天医学、太阳物理、天文、地球物理和材料工艺等学科做了270多项试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国际空间站是人类移居太空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