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用心工作
47972000000006

第6章 用心工作是一种职业素养(2)

这件事并未在拿破仑希尔脑中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但从那天起,拿破仑希尔可以看得出来,这件事在她脑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开始在用完晚餐后回到办公室来,从事不是她分内而且也没有报酬的工作,并开始把写好的回信送到拿破仑希尔的办公桌来。

她已经研究过拿破仑希尔的风格,因此,这些信回复得跟拿破仑希尔自己所能写的完全一样,有时甚至更好。她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直到拿破仑希尔的私人秘书辞职为止。当拿破仑希尔开始找人来补这位秘书的空缺时,他很自然地想到这位小姐。但在拿破仑希尔未正式给她这项职位之前,她已经主动地接收了这项职位。由于她在下班之后,以及没有支领加班费的情况下,对自己加以训练,终于使自己有资格出任拿破仑希尔属下人员中最好的一个职位。

不只如此,这位年轻小姐的办事效率太高了,拿破仑希尔已经多次提高她的薪水,她的薪水现在已经是她当初来这儿当一名普通速记员薪水的4倍。她使自己变得对拿破仑希尔极有价值,因此,拿破仑希尔不能失去她这个帮手。

正是这位年轻的小姐的积极主动,使她脱颖而出,可谓名利双收。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积极主动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驱使一个人在不被吩咐应该去做什么事之前,就能主动地去做应该做的事。

有一些人对待工作总是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他们把自己当成一台机器,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即使发现领导的工作安排有问题,他们依然按照错误的安排执行“分内”的工作,一旦出了问题,他就将所有的责任推给领导——其理由就是“这是领导的安排,我只是按上司的意图执行工作,因此我没有责任。”这就是缺乏责任心和主动精神的表现。

优秀的员工要取得更高的成就,就必须有积极、主动完成任务的精神。即使摆在面前的任务十分无趣,也不要找借口,而要出色地把任务完成。要成为深受老板喜欢的卓越员工,成为公司里面不可缺少的人物,除了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应该尽可能地多做一点儿,即使老板并没有要求这么去做。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只要自己主动一些,一切就会变得美好起来。

小柳是一家公司的秘书,一天中午休息的时候,人事部经理走进来问他,哪儿能找到一个人来帮忙处理一下手头必须马上完成的公司文件。小柳告诉他,公司人都出去用工作餐了,如果晚来五分钟,自己也会走。人事部经理听后,带着一点遗憾正想离去,小柳却主动告诉他自己愿意留下来帮忙,因为“午餐可以等一会儿再吃,工作却不能耽误”。

做完工作后,这位经理询问了小柳的姓名,致谢后离去了。小柳并没有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大约在一个月以后,公司人事发生了调动,他们部门要重新调换主管。没想到最后公布出来的名单竟然是小柳。

小柳部门的同事对人事部的决定感到不解,便要求人事部门的经理解释到底是怎么回事。人事部的经理将上次的事情告诉了大家,原来所有的原因都是因为小柳那天中午所做的事情。

其实,在那个时候,小柳并没有责任利用自己中午午餐和休息的时间去帮助人事部经理,但是他却积极、主动地做了,牺牲自己一点休息的时间给自己带来一项比以前更重要、收入更高的职务。

因此,对一个希望成功的员工来说不应该抱有“我必须为老板做什么”的想法,而应该多想想“我能为老板做些什么”,像小柳一样积极、主动地去做。任何一个卓越员工都是积极、主动完成任务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算作是主动呢? “主动就是不用别人告诉你,你就自觉地、出色地完成任务。”卓越员工是这样解释主动的。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积极、主动去做,并且尽最大的力量将它做得更好。这是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人领悟到积极、主动去工作可以免除工作中的辛劳的秘诀,那么他就掌握了达到成功的原理。倘若能处处以主动、努力的精神状态工作,即便从事的是被一般人认为是最卑微、低下的职业,也能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用心的员工没有任何借口

失败也罢,做错也罢,再美妙的理由对事情本身的改变没有丝毫作用。所以,绝不要找理由!理由永远不属于用心工作的员工,也不属于成功的人。

很多人在工作中总是找各种理由来搪塞自己的过错。比如:迟到时总是说“堵车了”。做错事时为自己找托词说“我只是服从上级的命令”。他们从没有考虑到问题出现时自己应该负什么责任。

用心工作的员工从不在工作中寻找理由,他们的眼中只有责任。他们总是把每一项工作尽力做到超出客户的预期,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也就是“满意加惊喜”。他们总是出色地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尽力配合同事的工作。对同事提出的请求,从不找任何理由推托。“没有借口”这个理念会支持你对自己的充分肯定,帮助你拥有明确的工作目的,实现自己的梦想。

只要我们不把理由放在我们的面前,就能够尽职尽责,让工作尽善尽美。拥有这种理念的人,为了使工作得更好,也为了使其他人生活得更好而工作着,这样的工作出自他们的内心深处,并让他们感到光荣和骄傲。

“工作中没有借口”这个理念将帮你跨越任何一个你希望跨越的障碍。任何一名员工的工作都可以达到一个梦想得到的高度,只要你以“工作中没有借口”来要求自己,并把它应用于具体的工作中。如果我们一直以“工作中没有借口”来要求自己,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能力会随之达到一定的高度,而且我们的心胸也会因此而宽阔起来。因为我们内心里只有“责任”二字,却没有为了推卸而想尽的办法。

职场上有这样的一则寓言:

三只老鼠一同去偷油喝。找到一个油瓶后,三只老鼠商量,一只踩着一只的肩膀,轮流上去喝。于是三只老鼠开始叠罗汉。当最后一只老鼠爬上另两只的肩膀时,不知什么原因,油瓶倒了,惊动了主人,三只老鼠逃跑了。

回到老鼠窝,大家开会讨论为什么会失败。最上面的老鼠说:“我没有喝到油,而且推倒了油瓶,是因为下面第二只老鼠抖动了一下。”第二只老鼠说:“是因为第三只老鼠抽搐了一下,我才抖动的。”第三只老鼠说:“我因为听见门外有猫叫,怕了才抖的呀。” “哦,原来如此呀!”三只老鼠恍然大悟,它们都没有责任。

没有责任感,员工就会出现老鼠的心态。寻找理由,个人的工作做不好,公司的整体效应也会受影响。

有个人因误会和同事打架。他给自己的理由是:“他没有教养,他骂我。”朋友说了一句话:“那你就有教养,你还打人呢。”两句话,体现了这种推卸责任的心态。很多公司,销售业绩下滑,质量上不去,管理一团糟。每个员工,每个部门都为自己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借口可以敷衍别人,却糊弄不了我们自己。最终大家都没有油喝。如果一个公司里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所有人的精力都浪费在如何去制造一个很好的借口上,那么也就不会有人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理由让我们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获得了些许心理慰藉。但一味地寻找理由无形中会提高沟通成本,削弱团队协调作战能力。如果养成寻找理由的习惯,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不会积极地去想办法克服,而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理由的背后也意味着“我不行”和“不想去努力”。长期这样,会导致个人的消极懈怠、一事无成,也会导致团队的战斗力丧失和落败。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善于找理由的人除此之外几乎一无是处”。那么怎样才能摆脱理由呢?第一步就是认识到你有一大堆自欺欺人的负担,它们被称为理由。

如果你一会儿看到了承担责任的必要性,一会儿又回到旧的理由,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能看到这一点总比对什么都习以为常要好。表现勇气的机会到处都有。随着你进行没有任何理由的实践,你勇敢的经验也会逐步积累。到时候你就会对编造理由很警觉,开始摘下自己制作的假面具说:“噢,我又在找理由了。”每次对自己说这句话的时候,你都是对自己负责的。

西点军校一向以严格著称。进入军校的学生一开始便进行为期七个星期的基本训练。学员们叫它“兽圈”。但是更为严格的是“严禁找理由”。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的原因,他们都被禁止为自己的错失向上级军官解释。正是由于这条规定,他们经常听到一个铿锵有力的句子:“报告长官,没有任何理由!”

“报告长官,没有任何理由!”这句话在学员成长为实干家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每次重复“没有任何理由”的回答,学员们都会强调“既往不咎”和继续寻找解决办法的益处。因为编造理由实在毫无意义。有时间还不如干点别的事。

持“工作中没有借口”观点做事情的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的精神。这种精神成为提升公司凝聚力、建设企业文化的最重要的准则之一。 “工作中没有借口”看似冷漠,却可以激发一个人最大限度的潜力。

“工作中没有借口”的人不论做什么,都会尽力而为。不论何时,都不会忘记任何细节,而且,只要现在能够做到,就不会有任何推迟,哪怕只有一个小时。 如果你被委以重任创造价值,而你又不惧怕艰难,那么,所有的障碍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美国职业篮球协会最佳新秀杰森·基德,谈到自己的成功历程时说:“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打保龄球。我打得不好,总是找理由为自己辩护,而不是去找为什么打不好的原因。父亲就对我说:‘别再找理由了,这不是理由,你球打得不好是因为你不练习。’他说得很对。现在我一发现自己的缺点便努力改正,绝不找理由搪塞。”

杰森·基德不愿为自己寻找理由,所以他用自己的拼搏和奋斗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如果我们不幸掉进了寻找理由的思维之网中,就会很难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碰到类似的情况:每当遇到自己不愿干的事情,总是千方百计为自己寻找理由,替自己将它推脱掉;每当遇到一项新的挑战,总是自我安慰说:“我干不了这件事情。”而绝不会去想这是我的责任。然后就闭上眼睛开始设想自己有可能遇到的苦难与麻烦。于是,越想越没把握,越想越觉得自己真的干不好这件事,到最后干脆主动放弃这件事情。许多员工就是这样在为自己寻找种种理由时,自己主动放弃了机会,结果也只能是碌碌无为。

用心的员工对工作富有激情

每个员工的内心都有对成功的渴望,都具备创造成功的激情。在他们刚刚从事工作时,肯定也是对工作充满憧憬,意气风发,干劲十足的。但是,曾经的活力呢?曾经的激情呢?曾经的自信和梦想后来都到哪去了呢?

1924年11月,在美国霍桑工厂,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七个阶段的试验中,主持人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能发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但是很遗憾,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效率一直在上升。

实际上,当这六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个工作组时,她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另一方面,这种特殊的位置使得六个女工之间团结得特别紧密,谁都不愿意因为自己而让这个集体受到拖累,她们之间甚至形成了某种默契。正是这种个人微妙的心理和团结奋进的精神,促使着她们的效率不断提升,产量上升再上升!

可见,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力和激情,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强烈而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可以治疗抑郁、自卑、紧张等各种可能在工作中出现的心理疾病。

在日常工作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受到关注或暗示,因对工作和自己所在的团队有高度的认同,人们会干劲十足,激情百倍,虽困难而不惧,虽疲累而不烦,最终做出优异的成绩,获得丰厚的回报。遗憾的是,有更多的情况却与之相反。他们的情绪不是高涨而是日益低落,他们的干劲和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消失殆尽。他们对工作缺乏冲动,对工作不热心和投入,失败、紧张、沮丧,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甚至害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