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用心工作
47972000000034

第34章 将心注入,用多少心就能做多少事(4)

在小刘眼里,老张就是他的对手,公司里多少个有胆、有识、有为的年轻人都在跟老张的较量中纷纷落马,摔得鼻青脸肿,夹着尾巴落荒而逃,其中一位还是总经理的博士小舅子。所以当小刘知道自己要和老张搭档时,极度自负的他觉得有一种将遇良才、棋逢对手的感觉,大有和老张一决胜负的勇气。小刘觉得自己始终占据着各方面的优势:年轻、博学、新潮、反应灵敏、懂电脑、懂英文,这些都是老张无法具备的;对上会迎合领导,横向擅长人际关系,交游广阔,朋友遍天下。

小刘有什么比不上老张呢?老张唯一能炫耀的就是他的经历和经验。据说老张是十几年前和公司老总一起创业的元老。但是除此之外他还有什么可以炫耀呢?有老江湖阅历的人都应该明白用新不用旧的道理,旧人对公司了解太多,并且以功臣自居,会引起老大的反感。朱元璋不就大摆鸿门宴,杀了开国元老吗?还有,经验不过是过去经过的体验,对现在的新形势、新局面不一定适用。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老张就这么一点嫉贤妒才的功底,小刘已一目了然,不必再打探什么,足有把握为大批年轻才子报仇雪耻。

小刘决定,第一天上班就给老张一点颜色看看。他的新部门是公司策划部,就是现在流行的企业形象策划、广告企划部门。在信息公司,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部门,是老总直接领导、最为重视的一个部门。在讨论公司的一个可行性方案时,其他人说什么小刘都不提支持或者反对意见,只要老张一开口,小刘就立即提出反对意见,并罗列出十条八条、头头是道的不可能因素,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老张观念之落伍、学识之老化。说话时,小刘似乎看到老张无声地叹了一口气。他得意地想,你老张气归气,私下里还是不得不正视自己老了,落后了,比不上年轻人了。

接下来的几天,由于小刘的在场,他迅速而果断的办事能力几乎让所有的同事都发现老张在工作中的弊端。几次老张头上冒汗,口中念叨着“老了,老了”。小刘正想着老张应该考虑一下知难而退,把位子让给年轻人尽情发挥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使小刘的算盘全部落空。

那天老张领了一个人来找小刘,替他安排工作,说这人是他……老张故意让小刘打断他的话,然后接着说是他以前小孙子的老师。小刘为了让老张尽失颜面,故意把那人刁难一番,横挑鼻子竖挑眼,直到一纸调令让他去了一个无关紧要的部门。

第二天,董事长把小刘叫去,他才知道他刁难的那个人是董事长孙子以前的幼儿园老师。那以后,董事长对小刘此恨绵绵无绝期,总经理对他此恨绵绵有时尽,部门经理对他不恨不爱,好像小刘并不存在,至多是一个可多可少的物品。

小刘怒气冲冲地找老张质问,老张幸灾乐祸地说要想不办错事,就一定要先学会不打断别人说话,其他没什么可以传授给他的。小刘恨得直咬牙,而又不得不感叹,姜还是老的辣,他的每一步棋都没有置老张于死地。而老张自己呢?没有任何动静,但一出手就是杀手锏。没几天,小刘就被调离了所在部门,又调到一个新部门。

而小刘被调去的部门正是董事长孙子的幼儿园老师所在的部门。老张隔着部门向这位仁兄传授权宜,告诉他小刘不过是懂英文、懂电脑的毛头小子,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不用害怕,有他撑腰没有问题。同时,老张找小刘的部门经理喝酒,让小刘的顶头上司对我防备防备再防备。从部门经理瞧小刘的眼神,小刘就知道这个部门他又待不长了。内忧外患腹背受敌的小刘,这才后悔没有继续脚踏实地地认真工作,却无端花费精力在公司人事上。小刘更醒悟到,对手是用来学习的,特别是“老而辣的姜”。或许小刘跟老张多共事一段时间,就会学习到他身上的优点。人事是领导的事,是他分外的事情。现在他因为自己所谓的才华已经像一只皮球一样被人踢来踢去的,只得决心另外去寻一份工作了。

这位年轻人的教训恰好印证了职场上一大定律: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与自己的竞争对手发生正面冲突,永远是最愚蠢的做法,不仅会招致同事的看低,更会给上司带来对你的负面评价。

以针尖对麦芒之势对待竞争对手,也许会出一时之气,但你们的争执在同事眼里常常会变成一场闹剧或背后议论的话题。而这时你们的形象都不会被描述得很完美。别以为与竞争对手的争辩是在显示你的伶牙利齿,尤其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大动肝火,会让人觉得你原来竟是如此重视自己的得失。如果一个人和某个同事吵过架,谁也不会怀疑什么,可如果这个人和所有的同事都吵过架,那就不能不说他有问题了。

同时,发生正面冲突会使自己失去冷静和理智,从而暴露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事实证明,许多人都常常后悔自己的盛怒之下的所作所为。

谦虚的心:虚心向前辈请教

有许多人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时,总是难于向别人启齿,或者不希望给别人带来麻烦,这是不对的。因为一方面你不向别人求援,别人就不知道你的困难,那么你就失去了一个解决困难的机会;另外一方面你不向别人求援,别人就会误认为你是一个怕麻烦的人,以后别人一旦有事自然就不会和你倾吐衷肠了。因此大家日后在遇到困难事情时,应该勤于向同事求援,这样反而能表明你对同事的信赖,从而能进一步融洽与同事的关系,加深与同事之间的感情。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相帮助为前提的。因此,求助他人,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当然,要讲究分寸,尽量不要使人家为难。

小宋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人很文静。她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单位里要写很多材料,她毕竟刚来,公文写作还不很熟,于是每次写好后,她都要给同事老王看,待老王修改完,她再拿去请科长审阅。很快,小宋的材料越写越好,老王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修改的了,可科长仍旧东涂西抹,不留情面。小宋虽有些不悦,但没说什么,依然是很谦和地请科长批改。

老王愤愤不平,他认为科长的水平修改不了小宋的文章了,他给小宋讲过这样的故事,赫鲁晓夫参观抽象画展,看不懂,就破口大骂,负责展览的艺术家回敬道,您对艺术根本不懂。赫鲁晓夫说出了他的那句名言,当我是一名矿工时,我不懂,当我是党的低级官员时,我不懂,但是,今天我是部长会议主席、党的领袖,因此,我现在当然懂。老王揶揄道,他现在是科长,他当然能够修改科员的文章。小宋只是笑,显得不介意。有时被老王逼紧了,她也只是说,不就是改个材料吗,又不是修改你的人生。

由于小宋的谦虚勤奋或许还有才能,科长把小宋推荐给上级宣传部门,小宋上调了。有次,上级要求科里写一个大材料,材料组织好后,科长让人先送到宣传部门说是请上级把关,两天后,小宋把材料修改好。这个材料得到了上级的好评。科长很满意,说小宋还真行,我没有看错人。老王也服气小宋,别看她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