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用心工作
47972000000027

第27章 用心探索,做创新型员工(1)

创新需要一双慧眼,只有做个有心人,才能干成创新事。俗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所从事的工作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才有可能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发现其中隐藏的机遇与价值,然后对它们加以改善、挖掘、利用,进而获得新的成果。我们每个员工都应该明白,创新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而是需要大家来共同参与的一项事业。

创新是员工的立身之本

打破常规,不按常理出牌,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突破,也会产生非凡的效果。日本东芝电气公司的一个小职员,就因为一个不太起眼的创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实例。

日本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办法,依然进展不大。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东芝公司当时的董事长石板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成为浅色,这一建议立即引起了董事长的重视。

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的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甚至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十万台电扇在几个月之内一销而空。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这个事例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就能让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在几个月之内迅速成为畅销品!谁曾想到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的其他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有成千上万的电气公司,以前也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这显然是因为行业惯例使然。

电扇自问世以来就以黑色示人,各厂家彼此仿效,代代相袭,渐渐地形成一种传统,似乎电扇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能成为电扇。这样的惯例与常规,反映在人们头脑中,便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时间越长,这种定势对人们的创新思维束缚力就越强,要摆脱它的束缚也就越困难,越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东芝公司这位小职员所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在于,它突破了“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势的束缚。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杰弗里说:“创新是做大公司的唯一之路。”没有创新,企业管理者肯定会毫无作战能力,也根本不会有继续做大的可能。同样的道理,创新是一名员工的立身之本。创新突破常规,能创造机遇,能找到新招。

几年以前,有个人卖一块铜,喊价是28万美元,好奇的记者一打听,方知此人是个艺术家。不过对于一块只值9美元的铜来说,他的价格是个天价。他被请进电视台,讲述了他的道理:一块铜价值9美元,如果制成门柄,价值就增值为21美元;如果制成工艺品,价值就变成300美元;如果制成纪念碑,价值就应该值28万美元。他的创意打动了华尔街的一位金融家,在他的帮助下,那块铜最终制成了一尊优美的塑像——也就是一位成功人士的纪念碑,价值为30万美元。从9美元到30万美元之前的差距,恰恰就是创造力的价格。

奥列佛·温特·怀斯曾经说过:“人的智慧如果滋生为一个新点子时,它就永远超越了它原来的样子,不会恢复本来面目。”

创造力本身并不是奇迹,人人都具备它。但大多数人由于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定式,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这样,自然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创新思考,这将是你成功的法宝。

创造力是你一生的资本

创造力是一个人一生的资本,也是现代企业中许多员工的成功秘诀。美国著名的《商业周刊》于2000年出过一本特辑叫《21世纪的公司》,其核心观点是: 21世纪的经济是创造力经济,创造力是财富和成长的唯一源泉,人力资本是唯一的财产。

的确,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其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胜过许多人的总和。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在公司里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得多,因此也是更容易成为企业核心员工的人。

在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看来,过去几十年社会的种种进步,都是源于人类身上的一种无法预测的创造力。他也曾无数次地谈到:“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员工的创造力!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招募业界最聪明、最优秀、最肯干、最有创造力的人进公司。”

微软的招聘人员在一次招聘活动中,发现了乔和凯·琼·列恩夫妇,觉得他们很有创造性才能,而微软正需要这样的人才,便极力邀请他们到微软来工作。

乔和凯·琼·列恩夫妇都拥有哲学博士学位,在华盛顿特区外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接到微软这样的大公司的邀请后,他们曾仔细考虑过这个机会。工作虽然很不错,但是却要穿越整个国家,把孩子们带离他们生活惯了的地方,放弃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犹豫不决,便向微软负责招聘的人员婉辞: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否适应微软有名的80小时工作周,而且他们不愿意离家太远,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家附近上班,他们想在他们的收入状况下能有一所大房子,他们在弗吉尼亚的空手道课程刚学了一半……所有的理由归结为一点,他们不愿意离开华盛顿。

这些话听起来明显都是借口,当然难不倒微软公司的招聘人员。负责招聘的凯瑞·泰比特承诺说,他们可以实行弹性工作时间,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微软公司还为他们选了一处离公司只有半英里的住宅,甚至还为他们在附近找到了一家空手道训练馆。乔和凯·琼·列恩夫妇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最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微软的诚意,于是,他们很快便加入了微软公司。

微软是世界一流的个人计算机软件制造商,想要加入这个团体的人不计其数,微软为什么要为乔和凯·琼·列恩夫妇费这些周折呢?泰比特回答说:“他们很有创造力。”这个答案非常有说服力,微软用人的最高原则就是发现并雇佣最棒的、最创造力的人才。正是这个原则使微软的招聘人员遍访了137所大学校园,有些大学甚至每年要去4次;他们一年还要阅读十几万份以上的简历,面试近万名应聘者,而所做的这一切,仅仅是为了雇佣2000名具有创造力的员工而已。

微软公司一位资深的副总经理杰夫·瑞克斯曾这样解释微软的招聘理念:“你永远不可能雇佣缺乏创造力的程序员而创造出伟大的软件。”

詹姆斯·奥青是微软高级系统的副总经理,以前他是班耶系统公司的技术部主任,他在网络软件方面的学识和能力,对他在微软的不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久以前,比尔·盖茨就十分希望奥青能为微软工作,但奥青一直没有接受微软公司提供的职位。比尔·盖茨却始终锲而不舍,三番五次地找奥青谈话,最后终于说服了他。

比尔·盖茨高兴而又自豪地说:“招募奥青用了一年的时间。”而奥青虽然加入微软后薪金降低了35%,但是他说:“盖茨让我明白一件事,如果我想改变世界,像我这种聪明人,的确只能在微软工作。”

像乔和凯·琼·列恩夫妇和詹姆斯·奥青这样的例子,在微软公司数不胜数。比尔·盖茨一直信守着发现并雇佣最有创造力的人才这条原则,假如说在这方面微软和其他公司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就是微软对这一信念执行得更加精细,更加成功。

曾经有记者问爱因斯坦:“您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不是因为您充分开发了自己的大脑?”

爱因斯坦答道:“不,我大概只利用了10%的大脑能力。”记者非常震惊,继续问道:“那一般人能利用多少呢?”

“可能4%左右。”爱因斯坦平静地回答道。

的确,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假如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应对自己的创造潜力充满信心,就要唤醒自己心中潜在的创造意识,促使我们由员工向创造性人格转化,重新重视存在于我们身上的宝贵的创造资源。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作为一名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你的创造力决定了你是否能成为优秀员工。有着超强创造力的人往往总是能先人一步得到发展的机会;而没有创造力的人,则只能是守株待兔的等待着机会从天而降,可事实上,机会对于他们来说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长此以往,所有的思维都会变得模式化,所有的灵性与创意都会消磨殆尽,这对于渴望成为优秀的员工是极为不利的。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地在创造中成长的过程,只有那些在工作中有所创新的人,才能够牢牢抓住让自己走向优秀的机会。创造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这其中当然包括员工,只看你能不能更好地运用它。只要你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认真完善,就会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优秀员工。

创造力就是竞争力

微软公司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一些话总是会被重复地问道:

“你对软件设计有兴趣吗?”

“你认为软件的开发,对人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根本性的影响?”

这些是进入微软的员工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位微软的高级人力资源培训主管给出了解释:

“软件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微软又是一个特别注重工作效率的公司,它需要的人,除了具备基本的软件知识外,必须要有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创造力,因为自由创造就是微软的企业精神。”

每个人都可以使自己的公司有所改变,公司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个进步,都与个人密切相关。虽然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概念,但是却对员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公司都已经认识到发挥员工创造力的重要性。

美国惠普公司创建于1939年,该公司不但以其卓越的业绩跨入全球知名的百家大公司行列,更以其对人的重视、尊重与信任的企业精神闻名于世。惠普的创建人比尔·休利特说:“惠普的成功,靠的是‘重视人’的宗旨。就是相信惠普员工都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得更好。”

在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宣传画册上打着这样醒目的文字:“我们有全美国最出色的驾驶员。”的确是这样,西南航空公司为他们的驾驶员感到十分自豪。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西南航空公司一年内在汽油上的花销大概是3.5亿美元,管理者想尽办法,都无法使这个成本降低。但是西南航空公司的驾驶员们却在不影响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这一成本缩减了10%。因为西南航空公司的每一位驾驶员都知道在机场内如何走近路,他们十分清楚走哪一条滑行跑道最节省时间,正因为每一个飞行员在飞行时都能有意识地主动节省时间,而节省一分钟就意味着节省8美元,这样算下来,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

有一家小公司,每周都会评出一个“本周最佳创意奖”,虽然奖金不多,但员工因此得到的被重视的感觉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怎么样才能拥有改变公司的力量。首先,你要知道,你拥有无穷的潜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你拥有的智慧与创造力,足可以改变这个公司。伟大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头脑和身体资源中极小的一部分。”人的潜能就如悬浮于海洋上的一座冰山,人们只看到了它露出水面的那隐隐约约的极小一部分,而它绝大的一部分都被海水淹没,被我们忽视。

用心思考才能创新

不管你从事的是哪一个行业,幸运之神都偏爱会思考、有创新精神的人。思考能使人不断进步,创新能使你的事业再上一个巅峰,与众不同的创新个性能使你成为众人的灵魂。因此,从现在起培养你的不断思考、敢于创新的习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培养,那么你的远大目标的实现会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平庸者往往顺从自己由来已久的惯性思维,头脑受到太多的局限,因此永不能挣脱条条框框的羁绊,一生受贫穷困扰,成功者在现实生活中能挣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让思想自由驰骋,学会了不断创新,最终取得非凡的成绩。只有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新,打破常规,才能让不利的条件变成有利的条件,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取得成功。

华若德克是美国实业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在他未成名前,有一次,他带领属下参加在休斯顿举行的美国商品展销会,令他感到懊丧的是,他被分配到一个极为偏僻的角落,而这个角落是很少有人光顾的。为他设计摊位布置的装饰工程师劝他干脆放弃这个摊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展览成功是不可能的,唯一办法只有等待来年再参加商品展销会。沉思良久,他觉得自己若放弃这一机会实在太可惜,而这个不好的地理位置带给他的厄运也不是不能化解,关键就在于自己怎样利用这不好的环境,使之变成整个展会的焦点。他觉得改变这种厄运需要一种出奇制胜的策略,可是怎样才能出奇制胜呢?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到了自己创业的艰辛,想到了展销会的组委会对自己的排斥和冷眼,想到了摊位的偏僻,在他心中突然想到了偏远的非洲,自己就像非洲人一样受到不应有的歧视。第二天,他走到了自己的摊位前,心里充满悲哀又有些激奋,心想既然你们把我看成非洲难民,那我就给你们打扮一回非洲难民,于是一个计划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