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非常调皮的小孩,有的甚至可能是“娃娃头”。一方面,他们的调皮行为令老师、家长头疼;另一方面,他们调皮、故意捣乱或说反话的真正原因,通常是因为他们自认为聪明的想法不被认同。他们只是希望通过另类的言行举止引起老师的重视和关注而已。通常来说,这类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小聪明,甚至可能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如果老师能主动与他们交流,并适当地委以任务,发挥其长处,使其有被关注、重视和信任的感觉,就可以较好地引导他们。
(二)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表扬和肯定
老师、家长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表扬和肯定,更不必担心“对学生批评少了,要求就不严格了,他们就会更加调皮捣蛋”。很多简单且缺乏理性的做法是,只要孩子有错,不论性质,动辄一顿批评。其实,在逻辑上,要求严格和表扬肯定并不相悖,特别是针对所谓的“问题学生”。老师可以在学习、完成任务或开展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努力、付出以及贡献,从道德、态度、习惯以及个人贡献等方面客观地肯定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信任。
笔者当班主任时,曾带领全班学生外出实习,也带领学生去抚仙湖边春游。外出实习时,笔者将实习经费、交通安排、实习分组管理全部教给学生自行负责,并将实习经费交给三个学生负责管理和记账,安排一个非常调皮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他有一种被信任感。外出春游时,基于安全考虑,学校不允许学生下水游泳。可面对抚仙湖的美景,不让学生游泳很不现实,学生偷偷游泳反而更加危险。笔者提出很多要求,安排几个喜欢组织活动的调皮学生负责落实,并安排学生租用橡皮筏、救生衣。学生的所有活动都在笔者的眼皮底下开展,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满足了学生的愿望。
(三)要学会在学生面前当听众
老师要试图和学生保持平等,学会当学生的听众,与学生共同面对困难和问题,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路和想法,尽量避免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简单粗暴地命令学生“怎么做”。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任何人在碰到困惑、问题、错误、失意时,如果有人与他共同面对、冷静理性地梳理分析,都将是莫大的安慰、鼓励和帮助。针对未成年学生,成年人可以发挥引导、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挖掘优点、发现问题,鼓励他们勇敢面对、不断尝试并克服困难。
一女生在大二时向笔者咨询问题。笔者非常耐心地听取了她进入大学后的学习情况和想法,了解到她喜欢画画和书法、对就读的大学较为失望、不喜欢所学专业,并想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听完她的叙述以后,笔者表示非常理解其想法,告诉她退学未尝不是较好的选择。随后,笔者告诉她,“人生没有回头路”,并和她理性地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笔者的看法和建议:
1.大学应该是个人全面发展最好且最后的平台。如果读大学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那么在任何大学,她都会失望的。
2.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需要谋划,往最坏处设想事情可能的发展方向。退学以后,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形:也许她没考上更理想的大学;即使她来年能考上更理想的大学和专业,但人生却被耽搁了三年,且比其他同学大几岁,会不会导致心理问题?如果新的大学生活还是不如意,她是否愿意从头再来呢?
3.面对问题、困难或不如意时,任何人只能调整自己、适应环境,而不可能让环境适应他。“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回避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应该采取的态度是积极地适应和面对。况且时间不可倒流,人生总会走很多弯路。凡事如果从头再来,也许会更好,也许付出代价太大,甚至不可能做到,但肯定需要付出宝贵的时间。
4.结合其特长爱好,将自身的特长优势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
5.笔者的意见和建议,甚至她父母和其他任何人的意见建议,都只能供她参考。她自己的路必须靠自己走。作为成年人,她应该学会理性地分析、思考和判断,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
后来,这个学生不仅坚持下来,而且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考上了研究生,现已取得硕士学位了。
(四)要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
实施鼓励教育,沟通交流是关键。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老师要注意与学生沟通、谈话的技巧和方式。犹如看病需要对症下药,针对同一学生的不同问题、不同学生的相同问题,老师的沟通交流应该结合学生的性格、心态或心理,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通常来说,老师不宜过于“开门见山”、就问题而谈问题,甚至直接且简单地批评学生,而应该在告诉学生“做什么”的同时,还需要旁征博引、启发学生的思维,告诉学生“如何做”,尤其是针对那些身体存在一定缺陷、性格有点内向、学习成绩不甚理想、心态有些偏激、心理有些敏感狭隘或家境比较贫寒的学生。本书第七章描述了一些沟通交流的意见建议,可供参考。
在面对小孩的问题时,有的老师和家长并不是循循诱导、谆谆教诲,而是采用千篇一律、非常僵化的教育模式。针对问题“单刀直入”,动辄教训小孩“你怎么这么笨”、“题目这么简单你都不会”,甚至还有老师在班上辱骂学生“畜生”、“猪头”。笔者当班主任时,曾面对一个留级学生。该学生本身很聪明,性格也开朗,具有音乐特长,热心于班集体活动,可就是学习不认真,常常旷课、不做作业,甚至喜欢表现他的“小聪明”。当他留级以后,笔者多次找他谈话,分析他的优点和主要问题,与他讨论他的父母写来的信。针对这种心理承受能力极强的“老油条”,有时笔者的批评很严厉,甚至在早上第一节课将他从被子里拉出来。大学即将毕业时,这个学生非常真诚地对笔者说:没有笔者的严格要求,他的大学很可能就废了。
(五)一点联想
我们都知道,不同的教育过程、不同的教育方法,甚至可能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改变某个学生一生的发展轨迹。鼓励教育正是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拥有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可以使老师、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特别是情绪化比较严重的学生。
鼓励教育不仅是方法、技巧,它更能体现教师教育智慧的艺术。上面所列举的建议只是一些典型方面,并非全部。老师可以通过教学法交流活动、借鉴国外的鼓励教育做法,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积累、总结相关的方法、经验乃至教训,方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实施鼓励教育,需要教师、家长用心,且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方能有所收获。
五、社会如何支持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理性地评价教育
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主要来自政府、媒体、公众三方面。社会不仅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更应该理性地评价、导向教育。其中,政府、媒体的评价方式和结论最具有导向性,直接影响公众对教育的评价。因此,政府、媒体不宜只依据成绩排名、竞赛得奖、升学率等结果性指标评价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而应该以软知识的培养为中心,全面理性地分析评价教育的过程。
对任何事物的评价,其根本目的是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以改进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轨迹。其中,过程和结果都是辩证的统一,过程是动态的,结果是静态的,过程比结果更加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然而,过程的差异体现了态度、习惯等的差异,即使体现为结果的差异,却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有所反映。综合过程和结果评价事物,往往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教育也不例外。
物质条件的改善、电脑网络的普及,使得很多人“三高”,或颈椎出问题了。平时不注重饮食健康,“三高”是自然而然的长期累积结果;平时不注重锻炼,颈椎出问题也是迟早的事情。平时不注重饮食健康和身体锻炼,仅靠体检则只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方可及时治疗。但是,有些病症是身体无法逆转的,发现问题不仅于事无补,甚至为时已晚。很显然,过程决定结果。
在面对成绩、排名、得奖等结果时,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到:结果只是过程历史的累积表现。不论结果如何,只有结合结果背后的原因,方能更为宏观、全面地评价教育。如果政府、媒体只关心结果,不从过程的本质方面评价教育,那么这种思维就会被“近亲繁殖”,并逐步形成主流思维。如果某个孩子从幼年即接受这种思维的熏陶,那么,他长大以后势必就会形成这种功利性的思维。
某个人如此,并无大碍;大多数学生普遍如此,尚可亡羊补牢。可怕且悲哀的是,时至今日,几代人普遍如此,使得这种思维已经形成普遍的世俗认识,根深蒂固,积重难返。如果政府、媒体、社会公众尚未觉醒,并立即采取积极的行动,教育问题势必更加恶化。要想扭转这种世俗性的惯性思维,使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需要很长时间,而且还很难。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经院教育就是持续百年以上的教训。
(二)理性地导向教育
政府、媒体,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应该花大力气解决“该如何做”的问题,引导社会公众理性认识教育,而不是高调地空谈“做什么”。通过正面引导,使公众逐步改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定位、方法、思路、思维和观念,逐步改善全社会的教育环境。针对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更应该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民族国家长远发展的高度谋划教育。
我们不妨组织专家,修改设计教育的参考体系,结合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精华和典型案例,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全球化的视野,规划、设计、编撰相应的教育材料,包括参考教材、动画片、宣传片、电视讲座,逐步开展教师培训、家长培训、社会宣传,培养老师、家长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系统地宣传介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内涵、外延、方法和思路。
通过留学、培训和访问交流,笔者对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育体系有些初步的了解,并深受启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派留学、自费留学人数众多,不少人学成归来从事教育工作。去美国、欧洲等国外考察的大中小学校长也为数不少,有的甚至出国考察多达数十次,可为何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的问题,反使问题愈发严重呢?某大学校长说:“出国考察了数十个国家,发达国家都跑遍了,也跑烦了。”笔者还听说某政府官员出国考察后总结要点时写道:“发现美国人都在说英语,所以他们的英语好。”其实该官员可能还忘记总结了“美国的太阳、月亮与咱们的一样”。
那么,出国留学、交流、考察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仅仅为了学习、了解别人先进的知识、技术和概念,大可不必劳民伤财。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那么,门道是什么?门道就是事物背后的本质、过程规律、方法逻辑。学习别人的过程和蕴含在过程中的态度与习惯,乃至文化,才应该是出国的首要目的。如果出国只是为了了解鼓励教育、现代教育、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启发式教学、“做中学”教学理念等名称概念,对咱们解决当下的教育问题并无任何实际的意义和价值。但如果不是走马观花地了解概念,而是注重学习别人的过程,也许我们就会发现问题之所在,也不至于走到今天如此尴尬的境地。
遗憾的是,这种“只关注结果、概念”的思维并不局限于教育领域,它还普遍存在于所有公务出国考察活动中。归根结底,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缺乏“用心”的态度和习惯。因为过程的考察学习很难,需要用心方能有所收获。所以,各级政府官员、学校领导没少花公款出国考察。甚至有人借考察之名,行旅游之实,回国以后,随便写个总结报告即交差了事。
从留学的角度看,大多数学生受到“学习国外先进科技”观念的影响,他们注重知识、技术等结果,对国外教育、科研、管理的方法和过程却并未留意。回国以后,即使有的人了解这些方面,但践行现代教育理念却很难。现有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使得他们难以创新教育过程,而简单照搬国外模式只会水土不服,带来一定的声誉风险。况且,践行现代教育理念并非短期内即可看到效果,它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会有所体现,且这种过程性的成果很难评价。那么,在学问只是谋求功利的手段的今天,又有多少人“出淤泥而不染”,愿意放弃对功利性结果的追求而这样做呢?
目前,结果导向性思维已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因此,在教育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沉下来,从态度、观念、思维等方面深入思考并积极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除了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之外,政府、媒体也应该积极正面地引导。否则,我们还将探索更长的时间,走更弯曲的道路,面临更为严重的教育问题。
六、对基础教育未来的展望
(一)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