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学读本(五)
47933700000007

第7章 苏轼和苏门文学(4)

断崖苍藓对立久,雨为洗前朝悲。

【注释】

① 著:停放。

② 藜:手杖。藜草的老茎可作手杖。

③ “平生”句:平生看了半世的拓本,暮年方赏玩石刻。摩挲:赏玩金石书画。

④ 苞桑:桑树的本干,犹言国本。

⑤ 禄儿:安禄山,他曾做过杨贵妃的养儿。

⑥ “九庙”句:安禄山反叛后,玄宗丢下宗庙,向西逃往蜀中。九庙,宗庙。

⑦ “万官”句:宰相陈希烈等投降安禄山。

⑧ “抚军”两句:指玄宗奔蜀时,肃宗还是太子,后趁机即位。按理说太子当时的职份是平乱护国,怎能急于谋取帝位?何乃,何能。趣,急促。大物,大宝。

⑨ “事有”句:指平定叛乱、收复长安出于侥幸罢了。天幸,出于侥幸。尔,句末语气词,罢了。

⑩ 上皇:太上皇,唐玄宗。跼蹐:局促,窘迫不安,还京后的处境。

“内间”句:指肃宗的皇后张氏专横,与宦官李辅国一起干预朝政,从宫内离间他们父子;肃宗怕她,甚至不敢探望玄宗。色可否,肃宗看皇后脸色行事。

“外闲”句:指玄宗妹妹持盈公主常去探望兄长,李辅国想立奇功,向肃宗诬告其复辟,再假托圣旨,劫迁玄宗于西内太极宫,送持盈公主至玉真观出家。颐,下巴。颐指挥,以面部示意来指使,语出《汉书·贾谊传》。

几:差不多。

高将军:高力士,玄宗被迫迁居后,他被流放巫州,玄宗处境更为孤危。

“臣结”句:战乱后的老百姓受官府搜刮更为厉害。

“臣甫”句:杜甫的《杜鹃》中有“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诗人借指玄宗幽居西内事。

琼琚词:辞藻优美的文章。

文士相追随:文士有僧人伯新、道遵,文人陶预、李格等。

苍藓:青苔。

雨:暴雨。

编后小语:

对于唐玄宗、唐肃宗的千秋功罪如何评说,对文人墨客来说,完全可以用一篇史论来洋洋洒洒地展开。但黄庭坚却偏偏用诗歌来表现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不能不让人佩服他的勇敢和卓绝的艺术才华。全诗的章法严谨,层次清晰。前四句叙写浏览读古碑事;中间大段的夹叙夹议气势磅礴地展开,又曲折尽意;最后四句写当日之情形,记同游之侣,一如古文游记章法;结尾寓情于景,手笔漂亮。不过,读诗之前,先要把史实了然于胸。

春怀示邻里

陈师道

题解:

《春怀示邻里》写于作者家居徐州之时,生活清贫,以读书、写诗自遣。在严谨深刻的语言中,把贫寒窘迫的文人的坎坷路途委婉地表现出来。

作者信息: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北宋诗人。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曾任徐州教授等职,因追随苏轼、黄庭坚而被罢免,贫病困顿而死。著有《后山居士文集》。宋人笔记中记载,他常把写成的诗贴在墙壁上反复吟咏,因此,他的诗往往锤炼得很幽深。

断墙着雨蜗成字①,老屋无僧燕作家。

乘欲②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逐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③,雷动蜂窠趁两衙④。

屡失南邻⑤春事约,只今容有⑥未开花。

【注释】

① 蜗字:蜗牛爬过留下的黏液,如同篆文,称为蜗篆。

② 乘欲:更欲。

③ “风翻”句:用《吕氏春秋·异用》中的商汤故事。

④ 两衙:众蜂簇拥蜂王,如朝拜屏卫,称为蜂衙。

⑤ 南邻:作者此时常和邻人寇十一来往,南邻指寇君。

⑥ 容有:不复有。

编后小语:

首联以“断墙”、“老屋”,点明所居的简陋。作者不写“老屋无人”而代之以“无僧”,以自嘲的戏言表明自己不过像游方的僧人,居无定所,乃一过客。颔联写自己也想外出寻点笑语,无奈归来后鬓角上又会染上沙尘。作者保持傲然情操,不愿在风尘中追逐。颈联即景抒怀,风翻蛛网却网开三面;雷动蜂衙,蜂儿却仍然有秩序地簇拥、排列着。那么,人入尘网却如何呢?言有尽,意无穷。运用典故写实景,而暗寓深意,写得很曲折。尾联感喟屡次爽约,而今春天已逝,花儿不再开,赏花无由。

贵溪①在信州城南其水西流七百里入江

晁补之

题解:

写这首诗时,作者正贬信州酒税(负责征收酒税的官),时年四十四岁,内心郁结着满腔忧思。这一日在信州看见溪水西流,不禁触景生情,忧从中来,写了这首情愫抑郁的小诗。

作者信息:

晁补之(1053—1110),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绍圣初,出知齐州,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

玉山②东去不通州,万壑千岩隘③上游。

应会逐臣西望意,故教溪水只西流。

【注释】

① 贵溪:信江一段,由信州(今上饶)向西流七百里入赣江。

② 玉山:一名“怀玉山”,信江的源头。

③ 隘:阻遏。

编后小语:

从古至今,在中国诗人的作品中,江河湖海之水该是自西向东归入大海,“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但造化奇妙,贵溪因特殊的地理原因而“万壑千岩隘上游”(万壑千岩阻遏在东面的上游),水流无法向东,只能西下,确实是水西流七百里入江。但作者却从这世所罕见的自然景观中,别有寄寓。北宋都城汴梁在信州西北方,西望即是对京师之望。作者明知贵溪西流是自然界的客观原因,但偏要将它纳入主观情思之中,说贵溪善解人意地体会到作者“逐臣”的内心之情,所以才西流的。作者内心的不便说、不能说的复杂情感便不言自明了,诸如对朝廷的哀怨、对自己的自悲自怜,任由读者理解了。全诗由景物着笔,以景传情,委婉深曲,耐人寻味。

劳歌

张耒

题解:

《劳歌》是张耒的古乐府歌词之一。它以朴素通畅的语言,对在盛夏时节“负重民”的劳动予以深切、细致的近距离刻画,描摹酷热时分身负重物,举步维艰的城市贫民形象,反映了劳动者的悲惨命运,并寄予作者深深的同情。

作者信息: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在“苏门”里,他的作品最关心民生疾苦,多悯农之作,风格平易舒坦。张耒作诗,效法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和张籍。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①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身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十石弩;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②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注释】

① 不合:不该。

② 天工:天公。

编后小语:

此诗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出了城市贫民牛马不如的生活。开头四句渲染天气之热。酷暑多日,全无滴雨,只有尘土飞扬,作者身处高堂,午睡之余尚未动身,已汗如雨下。为后文中“负重民”的艰辛劳动作了有力的铺垫。“忽怜”二字极好,进入对“负重民”的正面描写。看!瘦骨嶙峋的身躯超负荷地永无止境地劳作,尚不能一衣蔽体、养家糊口。“怜”字的推己及人,深深同情可见一斑。最后四句向更深的意境开掘,“负重民”和牛马相比,人不如牲畜!“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世道令多少诗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