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打开心理学之门
47927500000008

第8章 心理学的基础研究(3)

心理学家还发现我们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常常会将这些东西与自己联系起来。比如医学院的学生在老师介绍一种病症的时候,就会想到自己是否出现过类似的征兆,如果有两三点看似符合,就开始惊慌,怀疑自己是否患上了这种疾病。同样,如果学习的新东西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这种现象被称为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所以,如果你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联想这个知识与自己有什么样的关系,记忆得会更深一些。

除此之外,我们讲过人有很多的感觉通道,研究发现如果仅仅利用视觉来记东西能够记住25%,仅仅用听觉能记住15%,但如果将两种通道结合起来使用就能记住65%。也就是“多通道”优于“单通道”,这也是为什么学习很多学科我们不仅要看书还要听录音,看录像、课件来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你发现这是对你十分有用的记忆方法,不妨在其他学科中也自己尝试用多通道学习来提高学习效果。

有关记忆的研究和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数不胜数,也许你曾经很羡慕那些记忆力比你好的人,但是如果知道心理学家对记忆做的这些研究,你会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记忆力都有很大空间可以提升,只要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我们都可以记得更好。

四、我们如何思维

我们人除了有感觉、知觉和记忆之外,还有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有了这种高级的心理活动,我们便把自己同低等动物分开来,它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思维。思维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它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常常被忽视,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人都会在学习中得到知识,在面对问题时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自从认知心理学的概念被导入心理学之后,思维这个以前被认为是主观、不易研究的东西终于可以从客观、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了。简单来说,研究思维就是研究我们如何形成概念、解决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的。

概念

概念说起来是个十分抽象的词,也许想一想没有概念会怎么样,大家应该会觉得更好理解一些。假如没有概念,我们没法让孩子拿一个球,因为没有“球”这个概念。当我们发现一个人很高兴,我们不能说“他很高兴”,因为没有“高兴”这个概念,我们只能描述他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言语特征等等。可是一旦有了“球”、“高兴”的概念,就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信息,省去我们挨个描述事物特征的麻烦。因此,要思考世界上无数的事物和人,我们必须简化他们,把同类的事物、事件、人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思维集合,也就形成了对他们的概念。

我们把某个有着该类事物所有特征的表现或者最佳事例叫作原型,人们常常通过拓展原型得到概念。一个事物越是与原型接近,就越容易被我们认为是这个概念下的事物。比如相对于榴莲是水果来说,我们会更快地认同苹果是水果,因为苹果无论从大小、外形还是口感来看都更加接近水果的原型。一旦有了概念,我们不用认识所有的事物,就可以根据概念推测我们不曾认识的另一个。比如一个从未见过榴莲的人,一旦你告诉他这是种水果,他会马上意识到榴莲是可以吃的。

推理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只是有了概念还不够,我们还要从已知的条件推导出未知的结论,这个过程也就是推理。

心理学家设计了一系列的条件推理实验来研究人是如何进行推理的,沃森选择作业是一种比较著名的实验,大家也可以在看到下面问题之后停下来想一想,试试自己会如何推理。下面有4张卡片,每一张卡片都是一面是英文字母,另一面是数字。如果要证明“元音的背面必定是偶数”这一规则是否成立,必须翻看哪张卡片呢?

你的选择是怎样的?虽然这是一个初级逻辑的、结构比较简单的问题,但是当时在英国大学生中进行实验的结果惨不忍睹,回答的正确率仅在5%左右。多数学生错误地选择了A和6,或者只选择了A。

正确的答案是A和3,为什么呢?根据规则,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那么另一面肯定是偶数,但这并不等同于偶数另一面肯定是元音。如果你知道定律、否定律、逆定律和逆否定律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很快明白这一点。有些同学可能一直在抱怨为什么从小学就开始学习数学,究竟有什么用呢,还记得那些证明题吗?也许这些知识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看似都用不到,但它正是以这样看似枯燥的方式在训练我们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回到题目,首先如果A的背面是奇数,那么就违反了规则,所以我们必须翻看它。而辅音的背面无论是什么都不影响规则,所以我们不用翻看J。现在的问题就是剩下的两张卡片,如果6的背面是元音,则符合规则,如果是辅音的话也并不违反规则,所以不用翻看。而3的背面如果是元音的话,就形成了“元音的背面不是偶数”的情况,与规则相悖,我们必须翻看它。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选错?有人说是因为我们倾向于选择正面的例子,也有人说可能是卡片实验与现实脱节,如果将上面的卡片换为年龄和饮料,按照满18岁才可以喝酒的规则,你认为应该翻看哪几张卡片呢?

实验证明大多数人都选对了。因此,心理学家认为人并不是按照哲学家提出的一些抽象的规则来推理的。人的知识、经验、态度、信念、所处情景在影响着人们的推理。情景是否真实,是否具体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更加接近人自然的思考特征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一项。

决策与判断

我们每天至少要做出数百个决策和判断,早餐喝牛奶还是豆浆,多云要不要带伞,放学后直接回家还是打会儿篮球……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次次的选择,不仅心理学家关心决策和判断,如果你看过影片《美丽心灵》,你会发现数学家、经济学家等等都十分关心我们如何决策。

早期经济学家认为人在决策的时候是非常理性的,会充分考虑得失之后选择对自己有最大利益的决定。但生活中,如果我们的决策都是理性的也就不会有“冲动是魔鬼”的说法了。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在作判断和决策时会因为考虑的角度不同而做出不同的选择。当你面临两个选择:肯定拿到100块和有70%的机会拿到150块,你会选择哪个?大部分人会选择拿100块。虽然只要冒点风险就可能拿到150块。当选择变成:肯定损失100块和有70%的可能损失150块,但也有30%的可能1分钱都不损失时,你又会选择哪个?大多数人宁愿博一下,尽管可能失去更多。

得失的角度不同,我们的判断也不同,类似于赌博、投资的决策,一直都是心理学家孜孜不倦研究的话题。虽然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诺贝尔奖并未设立心理学奖项,但不乏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对研究我们的决策和经济行为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比如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亚力山大·西蒙同时也是人工智能AI理论的先驱;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索学习,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些人们在做决策时常用的准则和经验。

代表性法则:在我们的经验中总有一些特征与某些事物有比较紧密的联系。比如在你印象中,可能会认为画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企业家又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有人告诉你某人不修边幅、很有激情但不善与人交往,你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判断他是个画家,因为你脑海中画家的印象告诉你很多画家都具有不修边幅的特点。

可利用性法则:很多时候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或一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往往是以我们能够回想到的这类事件发生的多寡、熟悉度、影响力来决定的。比如你发现最近新闻经常报道地震、泥石流,就会怀疑今年地壳运动比较频繁。当然,有时我们也会因为事件的影响力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我们常常觉得飞机不安全,因为飞机失事时伤亡惨重,影响力较大,实际上飞机的安全系数比其他交通工具要高很多。

定锚和调整法则:我们在对情况不是很明确的时候,往往会先作一个估计,然后再根据我们对情况的逐渐了解不断做出调整。比如,你要到商店去买一个皮包,售货员一般会推荐给你一种产品,然后再让你慢慢根据你的喜好选你满意的产品。假如售货员先给你看一件最贵的商品,相当于给你定了一个锚定,当你再看其他商品时难免会跟它比较,这样你先前觉得贵的东西现在也许就觉得不那么贵,这样就有可能会买了偏贵的东西。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呢?售货员的所谓销售技巧也是和心理学密不可分的。

问题解决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在这里所讲的问题不是学校里老师提的一些光靠回忆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这里说的问题一般具有三方面:已知什么、要达到什么、从已知到目标状态之间存在障碍。存在障碍是问题的重要特征,没有障碍就不能算是问题,比如朗读一段文字,完成算术题,你已经解决过、看到后能够马上想到怎么做的,也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问题。这不是说做算术题不重要,我们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前面提到感觉和知觉、记忆和推理、决策的思维能力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这个终极目标服务的。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问题。心理学家发现,那些擅长解决问题的人,或者某些领域的专家在解决相关问题时,总是在对问题的理解上比其他人花更多的时间,充分了解问题的已知条件,找出与目标条件之间的距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有时,借助符号、图示、层级图、坐标图等等来表示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问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我们在中学就开始接触的各种应用题,学过代数的同学如果用X、Y等符号建立一两个等式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些表示问题的方法,我们大多都在学习数理化的时候使用过,也许你没想到,以后你解决问题的时候或许还能用上它们。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算法,也叫穷举法,这是看起来最笨的一种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把所有的可能性列出来,或者说尝试所有的方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试错法也是其中的一种特例。

手段——目标分析,也叫目标分级法,就是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达到哪些条件,然后将这些条件作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子目标,逐步解决这些子目标,从而解决整个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采用这种方法,比如你准备出国留学,除了准备学费,你首先要知道留学需要的各种申请材料和考试成绩,然后准备这些材料,参加SAT、托福考试,自己或通过中介机构递交申请,申请签证,等等,最后才能达到出国留学的最终目标。这种方法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在科研、逻辑推理,还有很多同学喜欢的电脑游戏中都有所体现。

后退法,也叫逆向搜索。有的时候我们已知问题目标,需要从目标反向推到开始点。你如果玩过走迷宫就知道,如果从开始点出发,你会遇到很多分岔路口,很容易走进死胡同,但是如果你是从终点开始走到起点,你能够很快找到正确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