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哈佛大学第一堂心理课
47925400000041

第41章 你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存在着

先正确地评判自己,才有能力评断他人。

——哈佛大学图书馆名言

自我一直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所谓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是自我的显露,自我是人格的核心。如果把人格比做苹果,自我就是果核。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对其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自我认识将有助于个体建立起健康的人格。

有人可能会奇怪,自我不就是“我”吗。其实,自我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不仅涉及“我”,还涉及“你”和“他”。正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的,你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存在着。

威廉·詹姆斯的“自我”

作为美国心理学的先驱者,威廉·詹姆斯最早提出了自我理论。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一书中,他对自我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詹姆斯认为“自我是个体所拥有的身体、特质、能力、志向、家庭、工作、财产、朋友等的总和”。

詹姆斯将自我又分为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两部分。经验自我是作为对象被他人体验到的那部分自我。詹姆斯认为经验自我包括了“我”与“我的”。他反对将“从属于我的”东西与“真正的我”区别开,自我与世界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我的身体、服饰、妻子、儿女及财产都是自我的一部分。

经验自我又可以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三种成分。物质自我的核心部分是身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通过身体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并依据身体的需求做出各种行动。除了身体外,一切我们投入了感情的物质实体(财产、亲朋等)都属于物质自我。社会自我指的是“别人眼中的我”,即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我们与别人的关系,我们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等都是社会自我的一部分。精神自我指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或主观的存在,包括我们的能力、态度、情绪、兴趣、动机、意见、特质及愿望等。在这三种成分中,精神自我高于社会自我,社会自我高于物质自我。

詹姆斯关于经验自我理论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给予了很好的解释。比如,在被问到“你是谁”时,有人会回答“我爸是李刚”,也有人会回答“我是××的爸爸”;有些人会舍不得丢掉那些没有价值的小东西;有些人在亲朋好友受伤时会有种自己受到伤害的感觉,等等。

与经验自我相对,纯粹自我指自我中负责执行和控制的那部分,所以又称为能动自我或主动自我。纯粹自我由不断更迭和传递其内容的当下思想所构成。如果将自我比做一辆正在行驶的汽车,那么纯粹自我就是司机,经验自我就是汽车。在詹姆斯看来,纯粹自我接受外界的刺激并决定这些刺激唤起的动作,纯粹自我也是情绪控制的中心,负责体验各种情绪并做出决策。此外,我们的意志和动作也要受到这部分自我的控制。

罗杰斯的“自我”

作为与马斯洛齐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根据自己长年的临床心理治疗经验,提出了对自我的看法。

在马斯洛看来,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主观认识,是当前所有体验的总和。我们的自我并非是能用几个词语就描述得清楚的,它是流动的,而非经验性的。

马斯洛将自我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指的是一个人最希望拥有的自我形象,是个体对自己理想状态的认知。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实际体验到的自我,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知、对自己意识的觉察等。通过对自己体验的无偏见的反映及时对自我中立的、客观的观察和评价。个人可以认识现实自我。罗杰斯主张,人格的成长在于充分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和谐,而两者之间的冲突会导致人的心理失常和不协调。在罗杰斯看来,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放弃了自身的内在个性,替换以一组他们认为会使他人喜欢的特性。然而,无论他们怎样修饰,也不管他们多么希望取悦他人,都难以满足他们的行为的接受者,后者的需要总是难以把握。“这样,现代人体验到了他的孤独,他的被切断,他和自身的深切存在,以及和他人的分离,所有这一切都达到了可能前所未有的程度。”

罗杰斯还认为,要想达到人格的完善就需要个人对自我的成长有明确的目标,并规划自己的最佳性格组合。比如说,有的人太自卑,太懦弱,而他自己想变得自信、勇敢。这当中他的现实自我就是自卑与懦弱,理想自我就是自信与勇敢。那么,他惟有不断地与自己做斗争,才能终有一天达到自我的人格完善——做一个从容自信、勇敢果决的人。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

米德的“自我”

米德是从社会整体这个角度来定义自我的。他指出:自我具有社会性,个体的自我只有通过社会及其中不断进行的互动过程才能产生和存在。没有社会就没有自我。他把自我分为“客我”和“主我”,这两者共同构成整体的自我。

所谓客我,是指是一个人自己采纳的一组有组织的属于他人的态度。客我是内化了的整个社会或群体共同的态度,是别人共有的想法和团体规范的总和。与客我相对的是主我,它以主体姿态出现,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自主的反应,它推动个体为了某个动机或某种目的而行动。在句子“我看见了我”中,前一个“我”就是主我,后一个“我”就是客我。

主我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所做出的行动,他只有在个体完成了某种活动之后,才进入他的经验,因而,主我是不确定的,而客我是作为自己审视和评价对象的自我,是组织化的他人的态度,是社会价值观的映射,因而是确定化的和制度化的。主我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不断地对他人、对群体、对自然环境做出反应,调整自己。

作为社会实体的自我其产生依赖于三个条件:符号、玩耍、游戏。其中符号是最重要的。姿势、表情和语言都是一种符号。只有这种符号的理解成为共同的经验时,交流才成为可能。通过交流沟通,个体获得了我们所说的某种心理内容,或者是说获得了自我。米德指出,自我在婴儿的早期并不存在,通过其与周围的诸社会个体的符号互动,作为他与该社会互动过程及其中诸个体之关系的结果才产生出来。

具体来说,个体自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他人阶段。在玩耍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区分自己的能力,即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在玩耍中儿童可能扮做一个父亲、农民或医生,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他们拥有了把自己置身于他人地位的能力。由此发展下去,玩耍渐渐让位于游戏。个体开始懂得它必须按照他在一个既定角色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待自己,必须按照他如何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方式知觉自己。

例如,正在玩棒球的人做什么是由他所具有的这个球队的其他每一个人的态度控制的,这些人的态度至少可以影响他自己特定的反应。个体把他人的态度内化于自己心中。当个体能够把这种做法应用到他周围的社会时,自我发展进入最后的阶段——概化他人阶段。这时,个体被认为有能力假定推断一个社区总的观念,或总的信仰、价值和规范,也就是说,个人了解自己的角色所对应的行为,在对待与之互动的他人时,他也有能力来确定自己应采取何种适当的反映。因此,只有当个体采取它所从属的这个社区或社群价值、观念和规范时,他才能确实发展一个完整的自我,或者说拥有它已经发展成的这种完整的自我。

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是过去的我和将来的我的结合。

——奥斯卡·王尔德

请读者好好思考以下问题:

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你将要到哪里去?

在本章里,向大家介绍了与人格有关的心理学知识,正如学者们所认为的那样,对于人格的把握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质。希望本章的介绍能引起您对人格的兴趣,也能帮助您对自己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下一章我们将接触心理学应用的一部分——心理疾病和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