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探秘[图说天下.探索发现]
47921300000043

第43章 孙占祖陵

——明昭陵

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附近的明十三陵,是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明十三代皇帝的帝陵所在。其中昭陵埋葬着穆宗朱载与他的3位皇后。而昭陵最初却并非为穆宗修建,穆宗“鸠占鹊巢”的背后曾经有怎样的故事呢?

短命皇帝葬祖陵

明代皇陵的修建有两种情况。多数帝陵是在皇帝继位之后就马上开始修建,直至死后入葬。而少数一些则因为墓主人在位时间太短,本人来不及修建,而由后继之君建造。昭陵就属于后者。穆宗在位仅6年,36岁时就因酒色过度一命呜呼。他在世时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寝,也没有选定安葬地点,他的陵寝只能交由后继的神宗来建造了。

最后,穆宗陵寝的位置被选在大裕山下。会选择此地,一方面考虑到这里群山环抱,“风水”很好,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有一座空置的帝陵地宫可以加以利用,节省开支。为什么会有空置的地宫呢?这还要从穆宗的父亲世宗讲起。正德16年(1521),明武宗死,但武宗无后,于是选了他的堂弟继任皇位,也就是世宗。世宗即位后,为表孝心,追尊他已故的父亲兴献王为皇帝,并打算将已葬在湖北钟祥的兴献王迁葬到北京附近的皇陵区。这一计划遭到了部分大臣的反对,世宗一时也难下决心,几经反复之后,最终放弃了迁葬的计划。不过此时在大裕山为兴献王准备的地宫已经完成。而当穆宗去世之后,经考察此地宫内“紫光焕发,和气郁蒸,门堂干净,宛若暖室”,于是由神宗下令,将穆宗及3位皇后就葬在此地宫中,并继续修建规模庞大的陵城,定名昭陵。

这样,穆宗就占据了本来为他祖父修建的陵寝,“孙占祖陵”也成为明代历史上的一段趣闻。

陵城与“哑巴院”

昭陵陵城大体坐北朝南,呈左右对称结构,南北全长超过400米,而东西最宽处也超过100米。

宽阔笔直的神道从南部通向陵城,城外的神道上曾经竖立着赞颂穆宗功绩的神功圣德碑,其上建有碑亭。碑亭东侧是祭祀时宰杀祭品牲畜的宰牲亭、神厨和神库。神道连接陵城的正门恩门,穿过高大的恩门,就进入了陵城的外城。外城入口处左右各放置一尊神帛炉,城内两侧分别建筑左右配殿,北端则有高大华美的恩殿建筑在神道之上,成为陵城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祾恩殿之后是通向内城的城门——三座门,沿着神道穿过三座门进入内城后,迎面是另一道大门——棂星门。进入棂星门后便可以望见整座陵城内最高大宏伟也最为重要的宫室建筑——方城与明楼。明楼建于方城之上,是进行祭祀的场所,方城之前还设有石质的供案,以供摆放祭品。方城明楼以北近邻的是圆形的宝城城墙,宝城内为昭陵的宝山,也就是陵墓上宏伟的封土山。穆宗的地宫正位于宝山之下,这里是昭陵最神秘的部分。

昭陵内有一处名为“哑巴院”的场所,这个奇怪的名称引来了许多猜测。有人提出“哑巴院”是因为里面居住哑巴而得名的,让哑巴守护照顾皇帝的陵墓,是为了永远保守皇陵的秘密。其实,这只是后人的臆想。“哑巴院”不过是陵寝中一种普通的建筑结构。较早的明代皇陵的宝山是充满整个宝城的圆形土丘,而当神宗年间对昭陵修缮时,为了更好地保护封土,在方城明楼之后又筑起一道名为月牙墙的城墙,并与两侧宝城相接,使封土因为月牙墙的隔挡不易流失。这样,月牙墙与南侧的宝城墙就共同圈起了一个弧形院落,也就是“哑巴院”。

为什么叫哑巴院呢?这主要是由于它所处的位置。哑巴院位于方城明楼之后,通向地宫的墓道就开口在哑巴院的北墙月牙墙上,所以,这里是一个极其隐秘的场所。在穆宗与皇后们被安葬之后,哑巴院就不再使用了。此后对穆宗的祭祀都在陵城内完成,这个小院几乎是看不到的。明清建筑术语中,有把不可见的结构称为“哑巴”的习惯,比如屋顶上隐藏起来看不到的椽子也被称为“哑巴椽”。所以哑巴院的称呼也应源于明清建筑行业,并无神秘之处。而哑巴院的结构也被之后的部分明代及清代的皇陵效仿,成为帝王陵寝布局中的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