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探秘[图说天下.探索发现]
47921300000033

第33章 中国墓葬的起源和演变

墓葬是何时起源的?不同的墓葬映射了怎样的生活场景、社会制度乃至人文思想?当考古工作者的手铲掘去墓葬上千年封土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朝代更迭、丧乱战争、思想演变,蹑寻着墓葬发展的足迹,我们透视的是人类从远古走来的身影。

透视中国史前进社会:史前墓葬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源远流长,墓葬是人类灵魂观念的一种物化表现。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灵魂观念,考古学家在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过有砍砸痕迹的人骨,说明这些人死后曾被碎尸。民族学研究认为,早期人类有吃掉死亡同伴的行为。这一说法听起来似乎匪夷所思,但恰恰折射出早期人类缺乏对灵魂的敬畏,没有埋葬死者的理念。

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埋葬死者的现象,出现在距今18 000年前的山顶洞遗址。

山顶洞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其下层便是北京人遗址。山顶洞遗址共分5层,在第四层发现3个完整的人头骨和一部分躯干骨,这些骨骼分属于8个个体,男女老幼都有。人骨的周围分撒着赤铁矿。很明显,这是一种有意埋葬死者的行为。如今,我们已然无法考证这些赤铁矿代表什么,可山顶洞人已经拥有了丧葬观念和行为,这是毋庸置疑的。

人类对死者的尊敬使他们不忍让死去的人曝尸荒野,这是人类思想意识进步的体现。人们相信灵魂的存在,埋葬的同时将随葬品一同埋入地下,希望死者灵魂能继续享用生前的物品。然而,对于考古学、历史学来说,墓葬还具备更深刻的研究价值,它是一面镜子,折射着人类社会。

新石器时代,人们对墓葬日益重视。

墓葬的结构、葬具、头向、葬姿等不仅表明了当时的葬俗,更能从中看出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陕西的元君庙仰韶墓地为例,这是一个距今6 000年~7 000年的墓地,墓地中共有57座墓葬,呈6排分布,这说明整个村落的居民都在按照一定的规则埋葬死者。这个墓地中流行合葬,最多的墓中埋葬25人。

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只有关系亲密的人才会“死同穴”,那这么多合葬的人之间是怎样一种亲密关系呢?这些合葬墓中有的是性别相同的成年人,有的是性别相异的成年人,有的是女性和小孩合葬,有的则是性别相异的成年人和小孩合葬。很明显,这些人不是夫妇关系,而是同一家族中的兄弟姐妹或母子关系。这反映了当时兄弟姐妹间的亲情超越夫妇之情,是一种血缘至上的关系,表明了这时的社会结构不是以夫妇为主的核心家庭,而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部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母系社会。这样的一个墓地代表的是一个氏族部落,部落中的成员都是兄弟姐妹,他们与其他部落的成员通婚,生下的子女随母亲和舅父生活,却不知道谁是生父。到了年代稍晚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同性合葬逐渐被成年男女合葬或成年男女与小孩合葬代替。这意味着由夫妇二人和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成为了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开启了父系社会时代。而且这个时代墓葬大小规模不尽相同,随葬品的多寡也相距悬殊,有的大墓有70余件精美随葬品,有的则一件都没有。这充分说明,人类社会已出现了等级或贫富分化现象。

文明的曙光正悄悄降临。

史前时代没有文字,没有历史相传,考古遗存是探寻史前时代的唯一路径。墓葬虽小,却如一面镜子,透视了史前社会,为我们打开通往史前之门。

等级森严的礼制:夏商周墓葬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有信史记载的第一个朝代,中国自此进入了历史时期。夏商周时期的墓葬多为土坑墓。夏文化的土坑墓一般为竖穴式,也就是从地面向下挖一个平面为长方形的土坑,土坑的规格大概为长2米,宽1米,墓底会铺朱砂。

考古发现的殷商墓葬较多,规模差异也很大,大型墓一般都有墓道,有的有四条墓道,墓葬平面呈“亚”字形;有的有两条墓道,墓葬平面呈“中”字形;有的墓则呈“甲”字形,只有一条墓道。

殷商有很多大墓,墓葬长达十余米,随葬品众多,且王陵中往往有人殉现象。

如安阳侯家庄编号为HPKM1001的一座商墓中,竟有人殉164人。这些人殉中很多是没有头骨的肢体,说明是被砍掉头颅后才埋葬的。他们有的已成年,有的甚至还是幼儿。这些人殉不能以“奴隶”一概论之,有的殉者有木棺作为葬具,有的殉葬者本身还有人殉,说明这部分人应当是天子生前的武士、随从,甚至可能是身份高贵的大臣。这种殉葬现象是中国古代“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思想最为登峰造极的体现。除了死者生前喜欢的玩物要长伴主人于地下,就连活着的宠物甚至仆人也要一并殉葬,到阴间继续侍奉死者。这种令今人听起来心悸的行为,却是有商一代对死者灵魂的最高崇敬。商代墓葬中开始出现成套的青铜礼器,墓中礼器的出现说明等级制度趋于完善,它代表了一种礼制,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西周初年封邦建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礼仪制度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即不同身份的人在宗庙祭祀、政治活动及日常生活中都用礼制加以区别,不得僭越。随葬的礼器成为了墓中最能反映等级礼制的物品。周墓中常见的青铜礼器是鼎和簋,按照礼制组合成所谓的“列鼎”,“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这种限定列鼎数目的制度便是为了“辨等列、明尊卑”。因此通过墓葬中随葬鼎的数量,考古学家们可以判断墓主人的身份等级。

然而这种规范的礼制并未能长久地延续,到了西周末年,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导致“礼崩乐坏”,人们在墓葬中的列鼎数量也逐渐逾越,例如湖北丹江口水库二号楚墓中随葬了7件青铜鼎。按照礼制,只有诸侯才能用七鼎,而墓主人王子午的身份却是卿大夫。社会生活的每个片段都反映在这些沉睡着的墓葬中,透过商周墓葬,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礼制的形成和崩毁。

九州一统,天下归心:秦汉墓葬

由于夏商周时期的军事联盟和分封制度,全国各地分布着许多政权,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墓葬形制也不尽相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汉承秦制,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全国各地文化面貌逐步趋同,各地区的墓葬也日渐相近。

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鼎盛的一个时期,人们生活奢华富足,随之而来的是厚葬之风的兴起。秦始皇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称为“皇帝”的君主,他为自己修建了前无古人可及的帝陵,仅随葬坑便有十余个,著名的兵马俑也仅是这庞大冰山的一角。

汉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它沿袭了商周以来随葬礼器的制度,扩大了俑的使用范围,同时在墓中开始出现壁画。汉代墓葬的随葬品中多了很多日常生活的元素,如表现墓主人出行、狩猎、庄园生活的壁画,仓、灶、井等表现日常生活的模型明器。汉墓的形制一般有洞室墓、砖室墓、土坑墓几种,墓室数量增多,一些凿山为陵的大墓,如徐州北洞山汉墓,墓室多达14个。到了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基本形成了前中后三室的大型墓、双室的中型墓和单室墓这几种墓葬形制。这个时期的墓葬,地区差异逐渐减小,无论形制还是随葬品,都反映了统一国家的形成。

气象万千,风格迥异:魏晋南北墓葬

魏晋南北朝是长达300余年的分裂时期,政权割据,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许是遭逢乱世,这个时期的墓葬一改汉代厚葬之风,各朝帝王提倡薄葬。

在厚葬之风经久不衰的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薄葬之风便如中国丧葬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耐人寻味。

薄葬的主要原因在于乱世中的统治者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害怕身死之后坟墓遭人盗掘,曹魏之后的大多王朝君主都因循薄葬。这个时期中原地区流行单室墓,到十六国时期,汉代的多室墓便已十分少见。与此同时,高等级墓葬中出现了长斜坡墓道,北齐时起,大墓的墓道开有天井和过洞。

古代人们将墓葬视为安置灵魂的场所,随着薄葬之风的兴起,墓葬中的随葬品减少,人们就以另一种方式在墓葬中模拟日常生活场景,这就是壁画。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壁画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东魏北齐时期,考古者们发现了大批属于这一时期的精美的壁画墓,这一时期壁画内容也趋于规范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氏族的时代,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建康附近的南朝大墓多为世家墓地,其中最著名的是象山王氏墓地。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陆续发现10座晋墓,这些墓葬按照长幼尊卑的顺序排列,井然有序。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墓葬中的壁画及一些出土器物上明显印有佛教的烙印,如莲花纹的壁画和带有莲花纹的瓷器。

在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南迁的乱世,墓葬最大的特点莫过于风格迥异,气象万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特色。如辽宁省西部的三燕墓葬,归属于十六国时期。三燕是鲜卑族慕容部和鲜卑化的汉人建立的政权,三燕墓葬真实地反映了驰骋草原的鲜卑族的潇洒雄姿:原始的殉牲习俗说明他们来自草原,精美的马具再现他们的马背生活,别致的金步摇展现着他们独特的魅力。

与三燕比邻的高句丽,墓葬多以积石为封,大型墓葬宛如金字塔一般,墓内的壁画真实地再现了高句丽人的日常生活,美轮美奂的金银饰品、装饰繁缛的马具,构成了高句丽独特的文化面貌。

鼎盛大国的缩影:隋唐墓葬

隋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在继承北朝的同时,又开启了大唐的盛世。因此在隋代墓葬中,我们既能寻觅到北朝的足迹,又能找到唐朝的影子。隋代的墓葬多为单室砖室墓或单室土洞墓,随葬品多为富有时代特色的陶瓷器。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最为强盛的时期,提到唐代,我们便能联想到繁荣鼎盛、歌舞升平。与这种奢华盛世相对应,唐代是我国古代厚葬之风的高潮顶峰。厚葬墓中首推唐关中十八陵,这些陵园相继排列,东西绵延100余千米,规模大的陵园周长可达60余千米,因山而建,雄伟壮阔。帝王如此,官员与庶民也竞相效仿。与前代的大型墓葬相比,唐墓的规模并不大,多数为单室的砖室墓和土洞墓,只有少数大型墓葬为双室砖室墓。

可其中的随葬品之多、价值之昂贵却是无可比拟的,尤其是丧葬礼仪和排场,可谓穷极奢华。厚葬之风屡禁不止,愈演愈烈。

唐代墓葬中最常见的随葬品是各式各样的俑类,主要有天王俑、武士俑、文官俑、男女侍从俑、镇墓兽等几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此外,精美的铜镜、瓷器等无不显示了唐人的奢华厚葬之风。

日趋精简的丧葬制度:宋辽金元明清墓葬

五代之后,中国古代墓葬日趋生活化,墓葬的规模逐渐减小,随葬品也多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宋代帝陵的规模远不及唐墓宏大。北宋帝陵位于河南巩义市境内嵩山洛河之间的丘陵上。历代帝陵均是居高临下,倚山面水,可宋代受风水堪舆学说影响,认为皇帝赵姓五音归角,要埋在高山高水之处才能荫庇子孙,因此宋陵皆是背水面山。

宋陵布局大致与唐陵相同,由兆域、上宫、下宫和神道组成,陵前也有人物、瑞兽等石刻。这些石刻手法细腻,精雕细刻,却已然少了唐陵石刻的力度和浑厚。

宋代墓葬主要有砖室墓、石室墓、土洞墓、土坑墓四种。随葬器物较少,通常会用壁画和雕砖的方式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宋代崇尚薄葬,甚至一度盛行火葬。火葬本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流行的安葬死者方式,不曾想这种与儒家孝道思想背道而驰的火葬,会在理学盛行的宋代流行。虽然程颐、王安石等儒家学者对火葬之事痛心疾首,统治者也曾明令禁止火葬,可火葬仍然风行不止。

与宋代的薄葬相比,辽代可谓厚葬之风盛行,辽墓中随葬品比较丰富,而且大墓中常有金银器皿等贵重器物。金代为女真人建立,保留了鲜明的女真族风格。早期平民墓多为土坑墓,随葬马具、兵器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常见的三足铁锅,与同时期的宋代墓葬截然不同。

蒙元时期蒙古人的墓葬发现的较少,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墓葬中常有表现蒙古人生活场景的壁画,如身着蒙古服饰的墓主人像,骑马射猎的场面等。但随着蒙古人的逐渐汉化,蒙古墓葬中也出现仿铜礼器等汉式器物。明墓大多为夫妇合葬,墓室相连,砖室墓常见券顶,一些规模较大的墓有前后两室,随葬器物多为日常器具。清代的陵寝制度基本与明代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