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探秘[图说天下.探索发现]
47921300000028

第28章 大汉风云录

——西汉茂陵

汉武帝对外北伐匈奴、南平闽越、打通西域通道,大大扩展了国家版图;对内削弱诸侯势力,加强集权,一举扭转汉初内忧外患的局面,开创了盛世千秋业。这位光耀千古的帝王死后就葬于五陵原上的茂陵,巍峨的封土下不知埋藏了多少千古风云变幻的故事。

巍峨帝陵的宝藏之谜

茂陵位于陕西省兴平县东15千米,北有险峻挺拔的九山,南眺巍峨绵延的秦岭山脉。汉武帝刘彻自即位之初就开始为自己营建陵寝,持续时间长达53年。建成之后的茂陵规模之大、建筑之豪华、随葬品之丰富都远超西汉诸陵。

茂陵陵园呈长方形,南北长440米,东西宽430米,由内外两城组成,城门处修建有标志等级的高大门阙,内城的门阙至今仍清晰可见。居于陵园正中的是高大的封土丘,其形状为覆斗形,高40余米,底部周长近千米。封土之上遍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在封土四周出土了大量建造宫殿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这说明茂陵曾经建有规模宏大的各式宫殿,以供武帝的灵魂“休憩”或进行各种祭祀活动。文献记载,当年侍奉武帝陵寝的人数超过5 000人,他们每日照例为武帝的灵魂准备衣着饮食,“事死如事生”。武帝生平好大喜功,对待自己的陵寝更是力求宏大完美。虽然我们至今还没有能够打开他的地宫一探究竟,但通过文献的记载,我们仍然能够想象出这座地下皇宫的辉煌。陵寝中使用了柏木制成的“黄肠题凑”建筑墓室,墓外置流沙以防潮,置弓弩以防盗。墓室之中放置着武帝的灵柩。天子的棺椁被尊称为“梓宫”,据说棺椁相套多达七重。

《西京杂记》记载武帝下葬时也穿着了金缕玉衣,而且这件玉衣上“镂以蛟龙弯凤龟麟之象”,比现在发现的诸侯王所使用的金缕玉衣更加华美精致。在棺椁之间以及墓室之内摆放着为武帝随葬的宝物。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每年要将天下赋税的1/3用来修建茂陵以及准备陪葬所用的无数珠宝珍玩。这一过程一直持续了50多年,以至于下葬时地宫中已经完全塞满了各式的珍奇异宝,“不复容物”。

茂陵宝藏的传说不仅引发后人的无尽遐想,也招来了盗墓贼的觊觎。有文献记载,仅仅在汉武帝下葬4年后,地宫中的珍宝就已散落民间,一商人在陕西扶风购得1只玉箱与1柄玉杖,被人认出正是武帝陪葬的宝物,于是告到了官府。而到了西汉末年赤眉军占领长安之后,则对茂陵展开了大规模的盗挖。但即使这样也没能够完全取尽地宫中的财宝,到了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时,农民军再次打开了茂陵,又得到了大量的金玉珠宝。一次次劫难之下,茂陵的宝藏终被洗劫一空,只能成为一个永远的传说。

不过,通过考古工作,人们在茂陵附近发现了一些可能正是从地宫中流出的珍宝。1981年出土于西吴乡豆马村的鎏金马,高62厘米,长76厘米,铜铸鎏金而成。马匹呈直立姿态,昂首翘尾,体形丰满矫健,全身比例匀称,有一跃千里之势。它应当就是文献中记载的“金马”,是仿照汗血宝马制作而用来相马的宝物。

此外还有鎏金虎镇、错金银铜犀尊、白玉猪等,无不精美绝伦,巧夺天工。

守卫帝陵的将军传奇汉武帝南征北战开创一代盛世,离不开众多名臣良将的辅佐。作为褒奖,他们中的一些人被授予殊荣获准埋葬在武帝的陵旁,永远守卫着自己的帝王。考古工作者们在茂陵以东的陪葬墓区内发现了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等人的墓葬,这些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众多陪葬墓中,最高大豪华的要数霍去病墓。霍去病是汉武帝时一位杰出的青年军事将领,他怀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情壮志,6次率军征战匈奴,杀敌俘虏无数,战功卓著,被武帝亲封为“冠军侯”。可惜天妒英才,这位才华横溢的将领在24岁时就英年早逝。武帝非常惋惜,命令将他葬在茂陵旁,并为他建起一座形如祁连山的坟茔,以表彰他的卓越功绩。

霍去病墓位于茂陵东侧约1 000米处,封土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近60米,高18米,仿照山势而建,封土上怪石嶙峋,苍松翠柏交相掩映。墓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所立石碑,上书“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

霍去病墓前曾经矗立着许多石人、石兽的雕像,现在还可见10尊,都是用巨石雕刻而成,造型古朴浑厚,气势不凡。

在石像群中,几匹矫健雄壮的骏马尤其醒目,它们是将军戎马生涯的最好见证,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马踏匈奴”石像。“马踏匈奴”像在墓前的石像群中居于主体位置,石马四蹄之间紧夹着一个仰面朝天、面容惊恐的匈奴武士,战马的昂扬斗志与武士的痛苦绝望形成鲜明对比。“马踏匈奴”石像是对霍去病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与褒扬。

紧邻霍去病墓的还有武帝时期另一位著名将军的坟茔,他就是霍去病的舅舅大将军卫青。卫青出身卑贱,曾是平阳公主家中的骑奴,后来他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纳入后宫,他也得到了施展自己才华抱负的机会。从元光六年起,武帝命卫青领兵征伐匈奴,前后共7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不但多次击退匈奴对边境的侵略,而且还曾领兵跨过大漠,大败匈奴主力,迫使匈奴单于逃亡西北,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的威胁。为表彰他的战功,武帝加封他为“长平侯”,允许他葬在茂陵旁为自己陪葬,而且下令为他修建了形似庐山(匈奴境内)的高大坟冢。卫青墓前也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所立的石碑,碑文为“汉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卫公青墓”。

扑朔迷离的繁华都市

除了陵园与陪葬墓外,陵园旁边还曾建有规模庞大的陵城,它也是汉武帝茂陵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的帝陵建设中有一项独特的习俗,就是在每座帝王陵寝的旁边相应建筑一座城市——陵邑,而在众多陵邑中,又以武帝的茂陵邑规模最大,人口最多。

《汉书地理志》记载茂陵邑有人口“户六万一千八十七,口二十七万七千二百七十七”,这甚至可能超过都城长安,位居当时“五陵”(西汉长安城外5个皇帝陵墓所在地,分别为高祖的长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阳陵,武帝的茂陵,昭帝的平陵)之冠,各地的达官显贵们都以能够移居茂陵邑为荣,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如等人都曾迁居至此。茂陵邑内曾经是车辚辚,马啸啸,商贾繁荣,百业兴旺的一派繁华盛景。

如今,这座规模最为宏大的陵邑仿佛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没有留下一点痕迹。茂陵邑究竟在哪里?

带着这个疑问,2003年6月,一群考古人再次来到茂陵周围找寻陵邑的踪迹。

经过用探铲大面积地钻探,他们在茂陵东北部发现了大量汉代的房址、建筑材料以及陶器残片等等,此处应该曾有一处大型的汉代聚落,那它是不是茂陵邑呢?汉代各陵城都筑有城墙,要想确定它是不是陵城也要寻找城墙的遗迹。于是考古队员们开始向四周寻找城墙,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在聚落旁边并没有城墙的痕迹,但是却发现一道宽4米、深2米的壕沟环绕在聚落周围。以此为线索,一处以沟渠环绕、曲尺形、面积达553万多平方米的汉代建筑遗址群逐渐明确。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茂陵邑,原来它没有修建城墙,而是以壕沟作为城市的边界,难怪一直扑朔迷离踪迹难寻。随着今后发掘工作的展开,也许终有一天能揭开它的所有秘密。

“茂陵烟雨埋冠剑,石马无声蔓草寒。”今天的茂陵虽然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华丽,但是蔓草荒芜之间仍旧回响着2 000多年前那些风云变幻的故事,茂陵也成为记载西汉盛世的一座不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