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探秘[图说天下.探索发现]
47921300000021

第21章 曾国礼乐之声

——曾侯乙墓

曾侯乙,一位生活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诸侯国国君,他的国家是如此卑小,以至于在古代文献上已经完全看不到有关这个封国的任何记载。岁月的风沙将曾经的故事悄然抹去,曾国和它的国君们似乎就要这样彻底地从世界上消失,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谁能想到2 500年后,它的再次出现。

炸药“炸”出大墓

1977年9月,解放军某部在湖北省随县城郊的东团坡扩建厂房。当用炸药爆破一处红色的砂岩山冈顶端时,意外出现了,只见沙岩之中有大量粘性非常大的褐色粘土。正巧指挥这项工作的军官郑国贤、王家贵都对考古很感兴趣,且不久前在部队学习过有关长沙马王堆的纪录片。自己的工地上会不会也出现一座古墓呢?

二人不禁激动起来,于是请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勘查确定。然而当时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爆破工程继续进行。

几天后,在褐色粘土东南方出土了几件铜器。王、郑二人小心地将它们挖出来,又与《考古》杂志上的图片进行对比,认出是一尊铜鼎和一个马车上的饰件。他们再次请文化馆工作人员前来调查,可来的是一位搞音乐的同志,看了看说此处不是墓,让他们继续施工。

随着爆破深度的加大,一种青灰色的粘土露了出来,这与马王堆汉墓外面的土非常相似。郑、王二人第三次致电文化馆,此次来的同志仍认为这并不是墓。但二人并不放心,嘱咐爆破的战士要浅打孔,少装药,控制爆破强度。2月21日,在除去爆破下来的碎石松土后,一层经过雕琢、放置规律的大石板出现了。郑、王二人经过讨论,认为这肯定是人工所为,下面一定有古墓,于是一面暂停工程,一面再次向上报告。终于,此次发现引起了有关部门重视,经过细致勘查后,一致认定这确实是一座大型古墓。于是由湖北省博物馆牵头组建的考古队很快进驻随县,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就这样,一座国君的大墓在炮火与硝烟的迎接中重见天日。

开启棺椁见珍宝

曾侯乙墓墓坑呈不规则多边形,正南北向。东西最长21米,南北最长16.5米,总面积220平方米,由中室、东室、西室、北室四个墓室构成。墓坑开凿在岩石上,这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石坑竖穴木椁墓。在对已露出的石板层拍照测量后,继续向下清理。石板往下2.2米左右为青膏泥,青膏泥下面为木炭,木炭之下即为椁盖板。发掘时遇到了一些复杂情况,原来木炭之下还有一层竹网,竹网之下有丝帛,丝帛之下是篾席,篾席铺于椁盖板之上。这些都要详细地做好绘图和记录工作。将它们都清理完后,十几块拼合在一起的墓室椁板终于露出了真容。之后,湖北省又专门调来直升飞机对大墓进行航拍,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接下来用特意找来的重型起重机将每块重达一两吨的椁板依次吊起。吊运完毕后,其下又出现了一层较薄的椁盖板。打开盖板就可以看到大家期盼已久的墓室了,所有人都激动起来,一双双眼睛盯紧着墓室。但随着盖板被吊出,一个意外的情况出现了。首先打开的中室北端满是淤泥,什么也看不到,打开北室以后,里面却又积满了水,深不见底。围观的群众不禁有些失望,但考古队员们仍一丝不苟地按计划继续揭取盖板。当西室的盖板被揭开后,只听一声惊呼“有东西”,原来水面上漂浮着一个很大的髹漆物体,经仔细辨认,原来是1具漂浮的漆棺。再揭掉一两块盖板,又露出了另一口浮在水面上的棺。两口棺的棺身均已侧翻,棺盖也已漂离了。棺是黑漆地上绘红彩,上绘战国时期常见的花纹图案,棺内能见到用竹席包裹着的人骨架。待东室的椁盖板完全揭开以后,又出现8具浮起的陪葬棺。考古队先把这些浮棺小心吊出,然后进行抽水。墓室的积水有3米多,随着水位的下降,大家心情更加紧张。惊喜很快出现了,只见中室的水面上露出一截横木,然后又是一截立柱。水落“宝”出,一套规模庞大、完整的青铜编钟露出了水面!编钟的对面放置着一个青铜鼓座,上树一面建鼓。建鼓以北东壁旁的禁座上,有一对青铜联禁大壶。靠近联禁大壶,还出有一对大的鉴缶,这是一套用来冰镇米酒的酒器。中室北部,与编钟相对的位置,则放置着一套编磬,青铜磬架极为精美。此外,中室中还出土瑟7件、笙4件、排箫2件、篪2件、小鼓2件,另外还发现一些漆耳杯。中室的南部排列着整套青铜礼器,使用有代表国君身份的9鼎8簋,此外还有铜盘、、缶等,排列规整。这些铜器上很多带有“曾侯乙”的铭文,也成为最终确定墓主人身份的直接证据。整个中室可以看作是乙祭天祀祖、宴请宾客的场所。如果说中室是礼乐室,那么东室就是寝宫。墓主人的主棺就位于东室中贴近南壁的地方,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正南北向放置。主棺分为内外两层,外棺为镶嵌着铜饰的木质结构,上方有12个铜钮,应当是下葬时用来系牵引绳索的,棺下则有l0个圆形兽蹄形足支角。棺身还绘制着数十组图案,以阴刻的圆涡纹为中心,环绕以龙形卷曲勾连纹,精巧细致,叫人惊叹不已!

为了保护文物,主棺被整体运回实验室后开启。内棺施漆十分讲究,特别是棺盖表面绘有136条金龙,还有龟、蛇、神兽等图案,精美绝伦。开启内棺,终于见到腐烂的丝织物包裹着的人骨架,尸体入殓时,似是用丝棉被包扎捆缚着的。这就是墓主人曾侯乙,在他的周身上下还发现了玉含、瞑目、玉握、玉塞、玉佩、玉璜等大量玉器,还有琉璃串珠等精美饰品。主棺的东边有几件黄金器,其中一件凤首金盏重2 156克,是已发现的最重的先秦金器。东室除墓主棺外,还有之前已经看到的8具皆已浮起的陪葬棺,这些都是为曾侯乙陪葬的年轻女子。另有一具比殉人棺小的殉狗棺未施彩,这只狗无疑是墓主人生前的爱犬。东室陪葬有兵器、乐器以及大量漆木器。漆木器上彩绘华美,几件漆箱上还绘有表现“后羿射日”、“伏羲女娲交欢图”、“夸父追日”等神化故事的图案,这些都是无价的艺术珍品。

西室是最先见到浮棺的地方,将水抽尽后,发现原来下面还有许多陪葬棺,除漂起的2具外,还有11具,棺内所殓全为年仅2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西室中只发现了一些可能是供她们使用的简单饰品。

最后清理的是北室。北室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兵器库、车马库,里面放置着各式兵器、成捆箭镞,还有供人穿着的皮铠甲13副,供马披挂的皮甲2副,重现了当年国君卫队装备的精良。北室中没有出现完整的马车,但却放置了大量的车马零件象征车队,如马衔、马镳以及马车上所用的伞盖。编钟余韵曾侯乙墓中最重要的发现,莫过于以编钟为首的一整套战国时期的完整乐器。编钟分上、中、下三层,中间直角折弯形成曲尺形。这样形成的三层两面的巨型编钟,在当时应该是诸侯等级的人才可以使用的。编钟架以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为支柱,以粗大的方木为梁架。梁架髹以黑漆,上面布满用红彩绘制的几何形花纹,梁端的青铜构件上还铸造着繁冗华丽的蟠螭纹。出土时,共65枚总重达3 500千克的青铜钮钟、甬钟、钟仍基本完好地悬挂于编钟架上。最上层19枚小钟最轻,中层的33枚稍重,而下层悬挂的13枚大钟中有10枚的重量都超过了100千克,最重的一枚达到203.6千克。而铜钟无论大小都呈合瓦形而非圆形,这是为了避免如此密集的铜钟在演奏时产生共振互相干扰。铜钟顶端有用来悬挂的柱,钟身布满乳钉状的凸起,称为“枚”,钟体与柱上铸有铭文以及精美的龙凤纹图案。在编钟旁边还出土了演奏编钟所用的敲击锤。

一套如此精美宏大而又非常完好的编钟,它是怎样演奏的?现在还能奏响么?编钟出土后不久,音乐学家们就对它展开了细致的检测工作。经测试,编钟不但仍能奏响,而且音质十分优美。上层小钟声音高亢明快,中层铜钟音阶完整清晰,是演奏时的主要部分,而下层的大钟声音洪亮余韵悠长,适宜演奏和弦、烘托气氛。更令人称奇的是敲击每只铜钟的正面与侧面,都能发出截然不同但都十分准确的两个音。音乐学家们听过了编钟敲击的声音,立刻指出这套编钟的音域可以演奏许多乐曲。经过整体强度安全性检测后,编钟被重新树立起来。

因为出土时基本完好,复原并不困难。钟锤撞击在铜钟上,优美动人的旋律跨越了近2 500年的时空回荡耳畔,绕梁不止,引人遐思。听着这犹如天籁的乐曲,所有人不禁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