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探秘[图说天下.探索发现]
47921300000019

第19章 古老江南的奇特葬制

——江苏句容、金坛土墩墓群

在大约相当于商到战国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长江下游的广大地区流行一种独特的墓葬形式——不向地下挖掘墓穴,而将死者埋葬在地面之上人工筑起的高大土墩中,故称之为“土墩墓”。句容、金坛土墩墓群的发掘震动了考古界,被评为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高速公路带来的机遇

历年来,通过航空遥感与地面调查发现的土墩墓遗址达数千座,经过发掘的也有几十座。但以前的发掘多是零星的被动清理,而且工作开展的时间都比较早。这些发掘工作使我们对土墩墓这种特点非常鲜明的墓葬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也提出了更多的问题。为什么要建起这样高大的土墩?一座土墩可以埋葬多少人?谁建造了这些土墩墓?

2004年,江苏省计划修建宁常、镇溧间的高速公路,公路选址正穿过句容、金坛间的土墩墓葬密集区,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发掘、全面了解土墩墓的难得机遇。为了保护古代遗址、文物这些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国家文物局已经全面控制了对古遗址的发掘,只有那些因为工程建设可能遭到破坏或者被偶然发现面临危险,不得不进行抢救性发掘的项目才能得到发掘许可。借着高速公路修建的东风,考古人员终于可以系统地对土墩墓进行科学发掘,去解开那些困扰学术界多年的问题。

2005年4月,由南京博物院牵头组成的8支联合考古队开始了在句容、金坛的发掘工作。从前对土墩墓的发掘多采用直接发掘的方法,就是直接将土墩从上至下地挖开。这样进展速度比较快,但却很难细致观察土墩内部的情况,也导致了土墩的修建方法一直是个谜。于是此次发掘借鉴了考古探方发掘法的经验,采取在土墩上留出一米宽的十字形隔梁的方法,将土墩分成四个部分,在发掘时通过观察隔梁壁上土质土色的变化,就可以准确记录下土墩是如何被一层一层堆积起来的。

土墩中的墓葬

此次工作共发掘土墩40座,其中有墓葬233座,出土各类遗物3 800余件。通过此次工作,发现土墩中埋葬一座墓葬或多座墓葬的现象同时存在,又以一墩多墓现象更为普遍,最多的一例在一座土墩中竟然埋有44座墓葬。

墓葬的埋葬方式又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挖坑埋葬,墓坑多为长方形或长梯形,直壁,长约3米,宽约1米,墓坑朝向墩心的一侧通常较深,有些还在墓地上用石头铺成规整的石床。第二种方式也是将死者埋葬在墓坑中,但墓坑不是挖成的,而是用土堆砌而成的。此类墓葬仅发现了句容天王东边山D1M13(墩1墓13)一座,不过规格却非常高,墓坑长4.25米,宽2.2米~3.3米,并带有墓道。更重要的是墓主人使用了一具长2米多的船形木棺,周边摆放的豆、坛、壶、鼎等随葬品多达41件。第三种方法是直接将死者摆放在平面上(地面或土墩中某一层的平面),然后在其身上直接覆盖泥土,堆起封土。第四种则综合了上面的方法,既挖一个比较浅的墓坑,也在上面堆起封土。此类墓葬被专家们认为是最早的在墓坑上面建筑封土的实例,为研究封土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通过对一墩多墓土墩的发掘,考古学家们发现一个神秘现象。通常在土墩的最下层的最中间,会埋葬着一位死者,而土墩中其他的墓葬都会将墓主人的头冲着中间的死者。后来的墓葬虽然位于不同的层位,属于不同的时期,排列密集的墓穴间还常常出现打破的现象,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他们都恭顺地朝向中心墓葬的方向,并与中心墓葬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没有任何后来的墓葬对中心墓葬产生破坏,似乎都在向中心墓葬的墓主人致以敬意。此外,在一些中心墓葬旁还发现了建筑的痕迹,从保存下来的基槽与柱洞来看,这些中心墓葬上曾经搭建有人字形两面坡的木棚,有些还修有小路,此后这些建筑可能直接被筑起的土墩埋在其中。

向心排布的墓葬反映了墓主人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有学者认为这是一处家族墓地,家族的创始人埋在中间,后代们则环绕在祖先的周围。还有人认为中心墓葬中可能埋葬的是部落里的首领或首席祭司,其他村民在死后仍然向他们表示着尊敬。

除墓葬外,土墩中还发现有埋葬器物、进行祭祀的迹象。在那些埋葬墓葬较少的土墩中,祭祀坑更为常见,它们通常为簸箕形或圆形的浅坑,既有挖在土墩上层的,也有些挖在原始地面或土墩内某层面上的,祭祀坑中埋藏着数件至数十件各类器物。祭祀坑以及墓葬中出土的器物主要为日用陶器,如罐、坛、鼎、豆、碗等。还有大量的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器,这两类器物是先秦时期江南地区所独有的,它们比普通陶器质地更为坚硬,也更加精美。

解析土墩墓修建过程

通过以上各种信息,考古学家们已经可以还原出土墩墓修建的全过程。建造时要先选择或者人工平整出一片土地,然后在这里水平铺垫一到三层土,一方面是作为建筑土墩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标明土墩中墓葬群的范围。之后首先在基础的中心部位建造中心墓葬、与之配套的木棚架以及其他祭祀性建筑,这期间还可能因为踩踏形成小路。在中心墓葬上堆积封土后便形成了最初的坟丘,而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封土被陆续加高,不断有死者被埋葬在朝向中心墓葬的墓穴中,还会通过埋葬器物进行祭祀活动。挖建墓坑、祭祀坑与加高封土的过程交替进行,这就形成了土墩中分层埋葬的现象。到一定时期以后,就不再继续进行埋葬与祭祀活动,一座土墩就完全建成了。

这些土墩规模非常庞大,底径通常可以达到20米~30米,高度有2米~5米,建造如此巨大的土墩无疑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那么土墩墓的修建是人们自愿的行为,还是权力压迫下的产物呢?又是什么人出于何种原因选择了这种埋葬方式,建起了遍布各地数以千计的土墩墓葬群呢?

土墩墓的渊源与族属

长江下游地区土墩墓出现之前的居民,属于因出土有大量精美玉器而名扬天下的良渚文化。据研究,良渚文化时期曾经出现过不向地下挖墓穴而在平地堆土埋葬的现象,也出现过在高土台上埋葬死者的现象。所以大部分学者认为,土墩墓的出现正是良渚文化传统的影响所致。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良渚文化的时代远早于土墩墓出现的时期,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中,文化传统可以延续下来么?于是他们又将目光转向大约相当于商代土墩墓修建早期的时间里,寻找可能的答案。经过分析,认为分布在太湖、杭州湾地区与浙西南的马桥文化肩头弄类型可能才是土墩墓产生的最初来源。

对于土墩墓的族属,考古学界也有许多不同观点,大致有以下三种。

第一,认为土墩墓应该是吴国的墓葬,或与文献中所记载的“句吴”族相关。这将土墩墓与两周时期江南地区的吴国联系在一起。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不同区域的土墩墓特点各异,将所有土墩墓都视为“句吴”或吴国遗存缺乏足够的证据。

第二,认为土墩墓是东夷族的墓葬。东夷是先秦时期活跃在中国东部的重要族群,目前认为考古中发现的龙山文化就是东夷人的遗存。然而反对意见认为在西周时期东夷主要与山东地区的齐鲁文化融合,而江苏北部可能分布有起源于安徽地区的淮夷。从随葬器物上看,土墩墓可能受到夷人的部分影响,但并没有证据证明他们曾经使用过形似土墩墓的墓葬。

第三,认为土墩墓是吴人、越人共同使用的墓葬。为了解释土墩墓葬在不同地区出现的类型差别,有学者指出这些墓葬中不但有吴人的,应当还有越人的墓葬。吴、越二族是先秦时期江南地区最主要的居民,《越绝书》中有“吴、越二邦,同气通俗”的记载。这也许可以解释土墩墓葬大同中存在小异的现象。另外,已经发掘的印山越王陵也是建筑在土山之上,其使用的三角形墓椁室与土墩墓中发现的人字形木棚有一定相似,这也旁证了土墩墓与越人应当存在关联。

句容、金坛土墩墓的发掘为解开土墩墓的谜团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土墩墓背后的种种疑问就能得到最终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