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七雄:诸侯逐鹿竟中原
47921200000064

第64章 齐国的灭亡

齐国地处山东一带,是盛极一时的超级大国。它的祖先姜尚是周王室的左膀右臂,齐国也顺理成章成为最受宠爱的诸侯国。春秋时期,齐国位列霸主;战国时期,齐国跻身七雄。可惜的是,历史在战国中期转了个弯,齐国不惜惹怒所有诸侯国灭掉了宋国,把自己置身于被讨伐的危险境地。从此,齐国的衰亡便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在坎坷波折中成了秦国的棋子。

齐国灭宋

齐国是周朝采取分封制以来最早受封的诸侯之一,它的第一任君主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尚,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姜太公。除此之外,齐国还是春秋时期第一个跻身霸主行列的诸侯,一度辉煌灿烂,而且这种辉煌一直持续到战国后期。对于齐国来说,强盛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它在政策方面少了很多对形势的判断,最终只能在灭宋之后成为所有诸侯国的众矢之的。关于宋国,也有一段跌宕起伏的诸侯历史。第一任宋国君王是亡国的商朝贵族微子启,他就是宋姓的祖先。微子启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励精图治,勤奋上进。他的子孙后代大多继承了他的优点,宋国因此一直处于较为安定的状态,但到了殇公继位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宋殇公是个好战的君主,他在位的十年间发动了11次战争,搞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冒险刺杀了宋殇公。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宋国就会有一个好战的君主诞生。其实好战不是坏事,但是不考虑本国国情轻易言战就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就在春秋时期,宋国在宋襄公的带领下有了一次不自量力的战争,并在这次战争中受到重挫。

宋襄公同很多春秋霸主一样野心勃勃,宋齐之间的恩怨也是在其当政时下积重难返。当时齐桓公去世,宋襄公便试图趁齐国虚弱之时大兵压境以完成自己称霸的梦想。他联络了曹、卫、邾三国一起发兵,占领了齐国国都临淄,并扶植起傀儡君主齐孝公。宋襄公以为攻破了齐国就可以安心称霸,却没想到楚国会出面反对。

公元前638年,怒不可遏的宋襄公出兵攻打楚国的盟国郑国。楚国出兵援助,跟宋国大军在泓水相遇。这一仗宋国大败,宋襄公身受重伤,次年夏天便撒手人寰。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宋国国力大减,一直到公元前487年,宋景公率兵灭了曹国才有所恢复。

转眼就是战国时代,宋国在君王偃的改革下逐渐强大起来,接连在与齐、魏、楚的战争中大获全胜,并一举吞并了滕国。公元前317年,君王偃继位的第十一年,他开始忘记当初的艰苦,慢慢沉溺在眼下的歌舞升平和自己的丰功伟绩之中,变成了安逸思想的奴隶,逐渐失去了斗志。就在这个时候,夙敌齐国在一旁窃喜,苦心等待的报复机会终于来到了。

公元前286年,宋国君王偃在位47年,齐闵王发兵伐宋,成功攻破了宋国国都。宋国就此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但有趣的是,齐国并没有享受到因此而扩大的权势,反而在其他诸侯国的仇恨中煎熬。

错误的决策

战国时期有个微妙的规律,各诸侯国之间势力相对平衡则会天下太平,只要有一国独大就烽烟四起。一个国家的疯狂壮大,会让其他诸侯国感到威胁,所以他们便会联合起来攻打这个成长得有点过度的国家。“合纵”这个策略可以用来对付秦国,自然也可以用来对付齐国。

还有一点齐闵王没有预先想到,他攻打宋国前秦国曾派使者前来怂恿,秦国为何如此积极怂恿齐国攻宋?很简单,当时能跟秦国实力相媲美的就是齐国,秦国早已在想方设法削弱齐国国力,于是便有了秦使怂恿齐国灭宋的戏码。

除了秦国,燕国也希望齐国灭宋。燕国曾在齐国的重兵之下覆灭,经过两年的沉寂才逐渐恢复元气,所以一直在伺机报仇。如果直接攻打齐国,燕国定然不是对手,那就只能联合其他诸侯国一起攻齐,可又欠缺个正当的理由。这下可好,齐国灭了宋国,其他诸侯国都自感危险,没什么比这更好的联合理由了。

很快,齐闵王的报应就来了,秦、燕联合了赵、魏、韩一起攻打齐国,这就是闻名历史的“济西大战”。在这场大战中,齐国铩羽,齐闵王被杀,他的儿子法章逃到民间,以佣人的身份混入莒太史敫家中。齐国就这样被五国灭亡了。

复国之后

战乱终于平息,五国将齐国瓜分殆尽。逃亡在外的齐国大臣们一直想要复国,便四处寻找法章的踪迹,一直到莒地才找到。法章继位,便是齐襄王,齐国复国成功,但实力已经远不如从前。

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去世,他的儿子建登基,是为齐王建。齐王建是个胸无大志之人,性格懦弱,没有主见,事事都听从其母君王后的意见。不过当时的齐国倒也算安稳,因为此时势力最强大的秦国正在四处攻伐邻近的诸侯国,暂时顾不上已不成气候的齐国。

没过多久,齐君王后去世。齐王建这下慌了手脚,四处寻找支柱依靠,最终找到了君王后的弟弟、相国后胜。后胜素以贪财著称,而且糊涂无能,当这样的人掌握了国家大权后,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无尽的苦难。

秦国这次又高兴了,齐国有个没主见的君主,有个昏庸的掌权大臣,根本不用动武,智取即可。于是,秦国派人给后胜送了大量的金帛,后胜见利忘义,收下金帛后便跟秦国有所往来,并开始给齐王建灌输一些不能得罪秦国、不能背叛秦国之类的消极思想。久而久之,胆小如鼠的齐王建便逐渐认定一个道理:秦国说什么就是什么,齐国只要不反抗就相安无事。

没过多久,秦国攻打魏国、赵国,这两国先后派人向齐国求助,但齐王建只认准一个道理:要站在秦国这边。他冷眼看着秦国消灭一个又一个诸侯国,还要派人到秦国表示祝贺。

就这样,韩、魏、赵、燕、楚五国相继被灭,周王室也被秦所灭,只要再吞并齐国,秦国就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主人。齐王建却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当年齐桓公在世时一直强调“尊王攘夷”,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周王室瓦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齐王建早把祖宗的教训抛诸脑后。就剩一个齐国了,秦国一点都不愁,因为齐国上至君王下至臣子,都唯秦国马首是瞻,连句反抗的硬话都不敢讲。

秦国独大,齐王建打算到秦国进行朝拜,以示臣心。齐国为数不多的忠贤之臣纷纷劝谏,阻止齐王建前往秦国。他们认为五国虽灭,但很多官员都不愿意降秦,齐王只需要招收这些人,并配给其百万之兵,定能收复各国失地,到那时齐国便又可以恢复当年的风采,称王称霸。可惜的是,齐王建并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他认定了只有侍秦才能保全齐国。

彻底的灭亡

齐王建最终还是去了秦国,但齐国的命运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公元前221年,秦国派大将王贲攻打齐国。齐王建这才回过神来,彻底看透了秦国的虎狼之心。他急忙派兵把守齐国边境,但秦军势如破竹,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边境数座城邑,然后一路南下直逼济南。不久之后,王贲大军便到了齐国国都的大门外,齐王建束手无策只能投降。

秦国大军轻松消灭齐国,占领了齐国的所有土地。秦王大喜当即下令:齐国已灭,齐国君王本来应该斩首示众,但是念及其多年来对秦国十分顺服,所以免其死罪,但是活罪难逃,即刻起齐王建及其家眷迁到共城居住,每天拨发一斗粟的口粮。至于后胜等人,就地处斩。

齐国是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这“最后”二字意味深长,不是因为其奋力抗秦、死不休战,而是因为其政治腐朽、君王无能,如若像燕国那样有骨气,即使灭亡也能在史册上留下光辉一笔。姜尚应该做梦都不会想到,周王室送给他的开国礼物,最后竟然在懦弱中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