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考古发现
47920400000032

第32章 美洲考古大发现(6)

7月28日晚,考古探险队投宿在一个小旅店时,海拉姆·宾翰在不经意间听到店主向人们讲述说不远处的一座山脊高处有些印加人的废墟遗址。海拉姆听后,兴奋不已,立刻说服店主带他前往。

海拉姆·宾翰在旅店老板的带领下,艰难地爬过了乌拉巴姆河上一座又湿又滑的桥梁,然后又沿着陡峭潮湿、毒蛇出没的小径向上爬行了一段,最后到达了一个山脊顶端。在山脊的入口处,他们看到了一座宏伟的古城。海拉姆不能确定这是不是就是他出来寻找的目标维尔卡班巴,但他确定自己发现的这座古城遗址绝不比维尔卡班巴逊色。

海拉姆·宾翰发现的,正是古印加文明古国的城市遗址——马丘比丘。这座印加帝国灭亡后的几个世纪从未被人发现过的“被白云和森林覆盖”的城市,在20世纪初终于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马丘比丘的辉煌

马丘比丘古城遗址距印加帝国都城库斯科120千米左右,建在距乌鲁班巴河面2400米高的山脊上,全城面积约9万平方米。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曾在他的长诗《马丘比丘之巅》中写道:“我看见石砌的古老建筑物镶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间,激流自风雨侵蚀了几百年的城堡奔腾下泄……”

据推测,马丘比丘建于15世纪印加帝国开始扩张的帕查库蒂统治时期,古城三面都是陡峭的悬崖,只有南面的山脊上有一条供人来往的通道,所以有人猜测它是一处军事要塞。

但是,考古学家在马丘比丘并没有发现任何用于军事目的的建筑物和任何与军事有关的实物证据。同时他们认为,在西班牙人到来前,印加帝国正处在强盛时期,印加人根本不用防范他们;况且就算遭到西班牙人的进攻,马丘比丘也极易受到围困而成为孤城,因此军事要塞之说显然不成立。

尽管古城中宫殿、神庙、祭坛、广场、街道、水道、仓库等一应俱全,但严格说来,马丘比丘还算不上一座真正的城市,因为马丘比丘占地不足10平方千米。据估计,当时仅有1000多人居住在此,所以学者们更倾向于马丘比丘是个宗教中心。印加人一直自称“太阳的子孙”,因此他们需要在一个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修建神庙,举行祭祀活动。于是这块高山之巅的鞍形平地,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曾经居住在马丘比丘的人,大多是祭司和一些普通的神职人员,他们负责照看寺庙和祭坛;而多数居住在库斯科和其他城市的印加居民,只有在举行祭祀活动时才会来到这里。考古学家在马丘比丘发现了一些人类头骨,绝大多数都是女性,考古学家据此推断,印加人将那些从全国各地征选而来的“太阳贞女”集中在马丘比丘,并在大型祭祀典礼上将她们作为祭礼献给太阳神。

马丘比丘的中心位置是一个很大的广场,被称为“神圣广场”。这里地势平坦,举目四望,古城全貌一览无余。在广场北侧,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白色花岗岩三面建筑;广场东侧是一座三面神庙,三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窗户朝向初升的太阳,旁边还有同样大小的暗窗,推测是当时用以供奉神像的,类似于神龛。

在马丘比丘的东南侧,印加人还建造了两座雄伟壮观的建筑——一座半圆形的塔和一幢与之毗连的多层建筑。后来,秘鲁人将这两座相连的建筑看作一个复合体,称之为“埃尔一托雷翁”,即“堡垒”的意思。但是,它们的用途也与军事无关,只可能是宗教建筑。半圆塔的下面是一间洞室,可能是用来举行宗教仪式的,塔上还有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窗口,从这里可以俯瞰安第斯山脉幽深的峡谷,还可以作为天文观测台。而与之相连的多层建筑,则被认为是一座神庙,用以供奉太阳神像。神庙的墙全部是用打磨平整的花岗岩直接垒砌而成的,非常坚实牢固。几个世纪以来,地震和山洪都没有对马丘比丘古城造成丝毫的损坏。

尽管印加人了解圆形,但却并不把它运用在建筑当中。建筑用的庞大数量石块究竟是如何搬运过来的?这至今仍是个谜团。此外,虽然印加人不使用圆形,但却利用了斜坡。据推测,他们可能是成千上万的工人推着石块爬上斜坡的。可惜印加人并未掌握文字的技巧,因此也没有留下任何描述文字,使得我们今天只能对曾经发生的一切进行推断。

印加人的奇特记事方式

印加文明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明形态,在农业、政治体制等方面都较为完备。但遗憾的是,他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用棉线和畜毛结绳记数或者记事,并称这些绳结为奇谱。而印加人的历史,则完全靠一代代印加人口耳相传来传承的。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印加后,只发现了结绳记事这一种奇怪的交流方式,没有发现任何文字记载。因此,这也给后人深入了解他们的历史和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印加人记事的绳结都是用棉线、骆驼或羊驼毛线制成的,由一根主绳串着上千根副绳组成。主绳通常直径为0.5~0.7厘米,上面系着很多细一些的副绳,一般都超过100条,有时甚至多达2000条。每根副绳上都结有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绳结,副绳上又挂着第二层或第三层更多的副绳,编织形式类似古代中国人的蓑衣。

目前,在印加遗址中共发现大约700多个奇谱,大多数都是公元前1400年到1500年间打的结,其中也有一部分只有1000年的历史。还有很多奇谱在当年西班牙人入侵时被烧毁了。

最初科学界认为这些绳子只是一种保存记忆的设备,一种个人化的记忆辅助工具,没有任何统一的含义。直到1923年,科学史学家利兰·洛克认为,这些奇谱是计算结果的记载。洛克发现,表示数字的奇谱是水平的,使用的是十进制,在每一根绳子最底层的结代表个位,其他较高层次的绳结则依次代表了十进制的十位、百位、千位等。他认为,奇谱如同一种由绳索编制成的算术工具,而它们的结就像算盘珠一样,可以保存计算结果。

后来,哈佛大学考古专家格里·乌尔顿通过电脑对这些结绳进行分析研究,又给出了更加令人吃惊的消息:奇谱其实是一种三维立体书写形式,其中蕴含着印加帝国版图内所有行政区划的财政信息。如果奇谱只是为了帮助主人记住数字,它根本没必要这么复杂;而现在发现的奇谱比一般的结绳记事要复杂得多,因此它一定是提供了多种维度的信息。

2003年,乌尔顿在自己所著的《印加奇谱中的符号》一书,第一次系统地将印加奇谱分解为多种重要元素。他大胆假设奇谱制造者利用绳子本身旋转和编织的特性,规定了一系列不同的二进制涵义,包括材料的种类、旋转和编织的方向、垂带系在主轴上的方向、绳结本身的方向等。乌尔顿认为,奇谱不仅是计数的,更是印加王国的历史信息“储存”间。它更像一部史书,讲述着这个王国昔日的劳作与收成。

新知博览——蒂瓦纳科

蒂瓦纳科遗址也是印第安古文化的遗址,位于的的喀喀湖以南约20千米处,海拔3500米。

蒂瓦纳科在古印第安语中是“创世中心”的意思,大批的宗教建筑、绘画雕刻及高度发展的古印第安文化都集中在此。5~9世纪期间,蒂瓦纳科达到了鼎盛发展时期。

蒂瓦纳科遗址主要由4部分组成:一是阿卡帕纳金字塔,也是遗址中最长的建筑;二是大卡拉萨萨亚神庙,是蒂瓦纳科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三是“太阳门”,也是该遗址中最著名的古迹,门是一整块巨大的安山岩雕凿而成,门框上下左右均布满了轮廓清晰、刀法雄健的石雕神像和各种花纹图案,门上端正中部分还有一个维拉科查太阳神像的浮雕;四是位于一座巨大的庭院中央的石墓宫地墓。

公元400年,玻利维亚人在的的喀喀湖边建造了蒂瓦纳科古城,并且很快将其发展为一座繁华的城市。蒂瓦纳科人在这里修建了许多建筑,至今蒂瓦纳科遗址上的金字塔和城墙还紧密地排列着大量雕刻精美的石头。据考察证明,曾经有3~4万人居住在这座曾经生机勃勃的古城内外。但不幸的是,现代人对蒂瓦纳科古城当时的手工业、食品贮藏系统、美洲驼队和蒂瓦纳科人创造的蒂瓦纳科式捕鱼法等,都知道得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