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巴巴罗萨”计划
47917800000031

第31章 基辅会战(5)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由于通信中断,许多未收到指令的红军不仅没有突围,反而就地固守了下来。他们将每一座村庄、每一片森林、每一个交叉路口变成了牢不可破的堡垒。以德第56步兵师为例,该师在为期6天的围剿战中战死了54名军官、1141名士兵,可谓伤亡惨重。精锐的“大德意志步兵团”在进攻一座村庄时更是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战斗。他们的战史中这样写道:

“当我们的突击炮靠近一间不起眼的小屋时,屋子里突然枪声大作,一旁的几个步兵马上应声倒地,跟在后面的士兵上去就是两颗捆绑式手榴弹。待烟雾散去后,士兵们小心翼翼地推开房门。躺在地上的居然全是女兵!她们中大多数已血肉模糊,有一两个还在呻吟,我们的小伙子有点看不下去,上去补了两枪……”

在更多的地段,那些接到撤退命令的士兵却在千方百计地组织突围,他们烧毁了没有燃油的坦克、卡车,用炸药包摧毁火炮、重机枪及其他物资。在无燃料又无补给的情况下,他们整营整营地端起刺刀,向德军的坦克、大炮和机枪阵地发起勇猛的冲锋。尽管德国人空中侦察做得十分到位,也发现了苏军主力向东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但往往却无力看守如此宽广的地域——他们最初的设想是,将大合围分割成许多个小合围,使苏军自行瓦解。但事实上,西南方面军并未瓦解,反而愈发坚强——就如同人在濒死前的回光返照。

德国人惊奇地发现,苏联人求生欲望之强烈,突围时如同野兽。为了打开一条通道,他们甚至不惜在弹尽之后用拳头、靴子和牙齿来与德军拼命。有时,他们还会动用重型坦克甚至拖拉机在合围圈内横冲直撞,将德军逼入绝境。在克莱施特第1装甲集群封锁区域(也就是卢布内地域),有部分甚至是赤手空拳的苏军碾过德军第一道封锁线,攻到炮兵阵地前。德国炮兵不得不将火炮180°平放,直射那些疯狂无羁、绝望挣扎的敌人。最后,这种绝望的自杀式冲锋终于演变成了一场德国军人对苏联人的大屠杀。成批成批的苏军倒下了,但仍然有源源不断的兵源在地平线上出现。他们踩着倒下同伴的尸体,继续冲击。直至广袤的东乌克兰草原被一束束棕褐色的军装所填满。

一位参加过这场战役的红军将士后来说:“我们师的各营曾几次扑向敌人阵地,但遭到躲在掩体内的法西斯坦克猛烈射击。所有地段都发生了同样惨烈的战斗。各师弹药都耗尽了……”

由于缺乏指挥,加之对整个合围圈的态势缺乏了解,各级红军指战员纷纷试图与基尔波诺斯将军的司令部取得联系,但没有成功。就在各部日渐绝望之际,科斯坚科中将(第26集团军司令员)竟神奇般地同莫斯科联系上了!尽管信号微弱,通信断断续续,但科斯坚科还是成功地向沙波什尼科夫元帅拍去了一份无线电报,他在上面呼吁:

“我继续在奥尔日察河实施被合围的战斗。一切渡河尝试均告失败!弹尽粮绝。请速派航空兵支援!”

能与包围圈内坚持突围的集团军司令取得联系,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大喜过望。激动之余,他命令航空兵“立即向第26集团军地域空投弹药”。一方面,他又告知科斯坚科说:“基尔波诺斯、波塔波夫和库兹涅佐夫正向洛赫维察方向转移。如果第26集团军在卢布内地域无法突围而出……你可以尝试跟在他们的后面向洛赫维察方向突围嘛……”

不知什么原因,科斯坚科竟没有听从沙波什尼科夫的“忠告”(幸亏他没听,不然肯定重蹈基尔波诺斯的覆辙)。在得到空投补给后,科斯坚科毅然决定再次强渡奥尔日察河——直觉告诉他胜利就在眼前了!

9月22日晚些时候,科斯坚科和他的司令部开始转移了。他本人抄起一把“波波沙”冲锋枪,又往衣袋里塞了几颗手雷,计划于夜间率部冲击德军战线。就在这时,他得到了一支大约4000人的哥萨克骑兵支援。科斯坚科原本就是骑兵出身,曾历任骑兵师长、军长和军区骑兵集群司令等职。他骑上一匹专门为他准备好的骏马,同哥萨克骑兵一起且战且走,他们强渡了几条小河。于9月23日凌晨三次冲击德军阵地。尽管死伤惨重,但第三次他们终于冲过去了!看来,骑兵作为机动性最强的兵种并未完全过时——至少,科斯坚科和库兹涅佐夫都是骑着高头骏马从那里跑出来的。

眼见司令员都冲出去了,大批跟在第26集团军后面的游勇散兵更是一拥而上,虽说缺乏指挥,但他们还是硬生生地从德军装甲兵手中夺回了索洛图奇和佩特里基两个据点,并设法从这个突破口中逃走。第二天,也就是9月24日,德军才在步兵第24师的支援下,封闭了这个缺口。

与此同时,在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封锁区域(也就是罗姆内—洛赫维察一线),苏军的突围方式就更惊悚了。他们争先恐后地爬上超载汽车,一个也不愿意落下。司机们踩足油门以最快的方式往东疾驰。卡车是没有装甲的,一旦被击中只有死路一条。草原上每天都在上演着惊心动魄的一幕——苏军卡车后面跟着同样飞驰的德军坦克,坦克一边追赶一边射击,直至载满士兵的卡车变成一团团燃烧着的火球。一名来自莫德尔第3装甲师的军医在他的私人日记中这样写道:

毛骨悚然!各种武器和装备之间横七竖八地躺着人和马的尸体……东乌克兰草原俨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坟场。上百辆卡车、轿车凌乱地躺在野地里。车上的人员被烧得像黑木乃伊一样斜在车门口。车子周围散落着成百上千具尸体,田野里也到处是残缺不全、脑浆横流的尸体……

前线的战斗是如此残酷,那位远在东普鲁士的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却故作轻松地写道:“包围圈内的敌人就像桌子上的台球一样在圈内跳跃着。”(日记:9月17日)——他确实很轻松,轻松到跑去跑马场遛马,结果把腿摔断了。关于德军下一步的作战部署,哈尔德早有安排。中央集群总司令冯·博克元帅曾问过哈尔德,是南线的战事重要呢,还是莫斯科重要?

哈尔德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是后者重要。

说干就干,为了充分凸显莫斯科的重要性,哈尔德将那些认为是“多余”的部队统统调走了。9月下旬,就在合围圈内的战斗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刚刚南下不久的第46装甲军和“大德意志步兵团”突然接到命令,叫他们退出战斗,返回斯摩棱斯克地区。

由于苏军有打冷枪的习惯,因此每一名被俘苏兵都要经过严格的搜身。

真是莫名其妙!这样调动直接导致了本来就脆弱不堪的德军战线再一次被削弱,大量苏军还是从各个缝隙中遁走了。被合围的5个集团军长官——除波塔波夫少将不幸被俘外,其余4个都安然无恙地突围了出来。这个数字本身就很能说明德军的封锁线并不像他们所宣传的那样牢不可破。而哈尔德的举动,更是有自毁长城的嫌疑。

1941年9月26日,在强大德军的压迫下,弹尽粮绝的红军残部终于还是瓦解了。一部分勇敢的士兵则退进洛赫维察周围的沼泽地,将战斗延长到了10月中旬。但是,这些英勇的举动对大局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整整5个集团军、共计85万人的西南方面军全军覆灭了,时间是1941年9月27日。德国人后来说,他们一共抓获了66.5万名俘虏。但苏联人却硬说西南方面军总共才67.5万名官兵,其中有15.5万人在9月底以前就已经冲出了合围,减去死伤人员,因此被德军俘虏的士兵顶多不会超过20万人。

当然了,我们去争辩这些数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现在,摆在斯大林面前的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当沙波什尼科夫接替朱可夫出任苏军总参谋长时,他说:“沙波什尼科夫,替我把洞补上!”可是随着西南方面军的迅速崩溃,整个南俄战区都垮掉了。已经没有预备队了……沙波什尼科夫向斯大林汇报说:“我们尚有39个步兵旅正在组建咧!”但他又接着说,训练新兵怎么也得花上一两个月,要11月份才能投入战斗。

可现在才10月份耶……斯大林痛苦地发现,在沿库尔斯克—哈尔科夫战线上已经出现了一条长达300公里的大窟窿。虽然铁木辛哥迅速重建了方面军(仍称为“西南方面军”),但这个新组建的西南方面军什么也没有:既无有生力量,又无技术装备,甚至连运输车辆都十分缺乏。所有作战人员加起来还不及之前的一半,因为士兵全是由那些刚刚突围而出的幸运儿组成的。在此期间,西南方面军只得到了两个师的预备队——是斯大林从牙缝中挤出来的。杯水车薪的增援使赫鲁晓夫政委悲观到了极点,他后来承认:“为了填补作战方面的不足,我们已经把拖拉机改造成作战武器了。尽管拖拉机并不适于作战,但总比什么也没有强吧……”

毫无疑问,此时的铁木辛哥唯有咬紧牙关,为斯大林巨大的战略失误埋单了。

苏军战俘一张著名的照片,一眼望不到头的俘虏群……

参考文献

1.阿诺德·托因比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郑玉质,关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2.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钮先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钮先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约翰·托兰.从乞丐到元首——希特勒一生.郭伟强,译.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9.

5.加莱阿佐·齐亚诺,休·吉布森主编.齐亚诺日记1939-1943.武汉大学外文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伊恩·克肖.希特勒.廖丽玲,方遒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7.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闪击英雄.钮先钟,译.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埃尔文·隆美尔,李德·哈特主编.隆美尔战时文件.钮先钟,译.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赖小刚编著.坦克战.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10.侯鲁梁编译.二战16大战役战事秘档全公开.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11.尼·冯·贝洛.希特勒副官的回忆.张连根,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12.威廉·夏伊勒.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张若涵,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13.瓦尔特·胡巴奇.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张元林,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14.威廉·图特.隆美尔.郭辉,编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8.

15.卡尔·邓尼茨.十年与二十天——希特勒接班人邓尼茨回忆录.王雅芬,季星明,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