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是儒家的一贯主张,同样可运用于兵学,运用于管理。李筌的《太白阴经》以“和为贵”为核心谋略,从现实社会出发,探讨战争、战争指导和军队建设问题,构筑起一个完整的兵学体系。
《太白阴经》:
“和为贵”的谋略与运筹技巧
释典
《太白阴经》又称《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是中国古代重要兵书,约成书于唐肃宗干元二年(公元759年),其作者为唐代李筌。
李筌,约为唐玄宗至代宗时人,曾隐居于少室山,自称少室书生、少室山达观子。因缺乏个人资料,李筌被后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蒙上了神秘面纱。不过一般认为,李筌为人好学,平生著述颇多,主要有《太白阴经》、《阃外春秋》、《阴符经疏》、《孙子注》、《军旅指归》、《青囊括》、《六壬大玉帐歌》等兵书。
对于李筌其人与《太白阴经》其书,《四库总目提要》中有这样的记载,“筌里籍未详,惟《集仙传》称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著《太白阴经》。又《神仙感遇传》曰:筌有将略,作《太白阴符》十卷,入山访道,不知所终。《太白阴符》,当即此书,传写讹一字也。考《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云《太白阴经》十卷,而此本止八卷,疑非完帙。然核其篇目,始于天地阴阳险阻,终于杂占,首尾完具,又似无所阙佚。殆后人传写有所合并,故卷数不同欤?兵家者流大抵以权谋相尚,儒家者流又往往持论迂阔,讳言军旅,盖两失之。筌此书先言主有道德,后言国有富强,内外兼修,可谓持平之论。其人终于一郡,其术亦未有所试,不比孙、吴、穰苴、李靖诸人,以将略表见于后世。然杜佑《通典》兵类取通论二家,一则李靖兵法,一即此经。其攻城具篇则取为攻城具,守城具篇、筑城篇、凿濠篇、弩台篇、烽燧台篇、马铺土河篇、游奕地听篇则取为守拒法,水攻具篇则取为水战具,济水具篇则取为军行渡水,火攻具篇、火战具篇则取为火兵,井泉篇则取为识水泉,宴娱音乐篇则取为声感人。是佑之采用此书,与李靖之书无异,其必有以取之矣。靖之兵法,宋时已残缺舛讹;阮逸所传,又乱以伪本。筌此经至今犹存,惟篇首阴经总序及天地无阴阳篇有录无书,不知佚于何时,今则无从校补矣。”《太白阴经》本来是一部“记行师用兵之事”的兵书,但因李筌以阴阳数术之说,以为“太白主兵,为大将军;阴主杀伐”,故取名为《太白阴经》,给这部书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后人又编造出所谓“李筌常游名山探奇术,于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黄帝阴符经》,遇骊山老姥,指明秘要,洞究深微,撰为兵书,名曰《太白阴经》”的神话。加之本书的后半部分辑录了大量医卜星相、奇门遁甲之类的内容,使这部兵书进一步神秘化。究其实质,《太白阴经》是一部较全面反映唐以前军事知识的综合性兵书。李筌编撰《太白阴经》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即以“心术”为基础。
李筌视兵法为心术,认为不同的人用起来会有不同的结果,既可以统一天下,平定边疆,又足以危害国家,殃及宗族。因此,兵家必须慎重地对待兵法,不能轻易地传授别人。基于这一思想,《太白阴经》始藏诸名山石室,后献给朝廷,“进入内府,不传于世,……以后子孙,慎勿妄传。”该书内容较为丰富。它强调战争胜败决定于人谋,而不靠阴阳鬼神;士兵之勇怯取决于刑赏;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君主的“仁义”以及国家的富强。在论述将帅用兵时,它指出要考虑从政治上战胜敌人,团结内部,预先谋划,选拔各种人材,要利用地形,创造主动有利的态势。对军仪典礼、各类攻防战具、驻防行军等各项准备事宜、战阵队形、公文程序和人马医护、物象观测等,书中也有具体论述。这些内容,基本上是综合前代兵书典籍及有关著作写成,且有所阐发,其中存录了不少有价值的军事资料。因此,杜佑《通典?兵典》取该书内容颇多,为后世兵家所重视。书中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太白阴经》共10卷,每卷分若干篇,每篇讨论一个问题。在编撰体例上,每篇先以“经曰”的形式引出传统观点,继而摘录兵学著作,或者选取历代战例,加以具体的阐发,最后得出结论。纵观全书的内容,大体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兵法,包括《人谋》24篇,是全书的核心部分,集 中讨论政治、军事原则和方法。 第二部分为军礼,包括《杂仪》10篇,主要记述拜将的仪式、军队的部署、幕府的设置,以及鉴人、相马的方法,记述誓师的言辞、出兵的命令,以及关塞、四夷的情形。
还有《祭文》6篇,收录各类军用祭文,包括在牙门、马厩祭祀和祭祀蚩尤、名山大川、风伯雨师的文辞。《捷书》1篇,收录各类军事捷报。 第三部分为兵器,包括《战具》8篇,记述各类武器装备,包括常用器械、攻城器械、守城器械、火攻器械、渡水器械、水战器械、指挥器械等。 第四部分为战备,包括《预备》20篇,主要记述修筑城墙、壕沟、弩台,设置烽燧、马铺、土河,报告平安、警戒,规定夜号、更刻,使用向导,预防迷途,开展屯田,储备粮草,以及宴会、娱乐活动。还有《药方》2篇,记述各类药方,其中治人药方20种,治马药方7种。 第五部分为阵法,包括《阵图》10篇,主要记述各种阵法,以八阵为基础,或者合而为一,或者离而为八。其中所述阵法均为教习之阵,并附有图形,便于具体演练。
第六部分为占候,包括《杂占》、《遁甲》、《杂式》18篇,记述各类占卜、推算方法。这六大部分以兵法为核心,辅之以军礼、兵器、阵法、占候等内容,构筑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兵学体系,为后世修撰兵学类编提供了一个范本。《太白阴经》内容从天时、地利到人谋,从军礼、兵器到战备,从阵法、医药到占候,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其中,李筌提出的“天无阴阳”、“地无险阻”、“人无勇怯”、“主有道德”、“国有富强”、“贤有遇时”、“将有智谋”、“术有阴谋”、“数有探心”、“政有诛强”十大论点,构成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太白阴经》问世之后受到后人的重视。有的大量引用此书的内容,如唐代杜佑《通典》就引用颇多;有的给予较高的评价,如清代学者钱曾说:“此书详整有法,篇次精允,军家之要典也。”
《太白阴经》中的“和为贵”谋略
李筌的兵学体系,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兵学的基础上,体现出儒、道、法诸家思想的融合,有广阔的学术背景。
李筌的兵学体系有儒家思想的成分,如对待战争的态度,强调“兵非道德仁义者,虽伯有天下,君子不取”。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存亡继绝,救乱除害”。只有以道德仁义为本,运用战争手段,才能稳定社会秩序。对待士卒的教育,要讲究礼义孝廉,“国必有礼信、亲爱之义,然后人以饥易饱;国必有孝慈、廉耻之俗,然后人以死易生”。李筌认为提倡礼信、仁爱的风尚,开创孝慈、廉耻的风气,是军队建设的根本。李筌崇尚和平,认为“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也”。
只有在实行道德仁义无法解决问题时才发动战争。“古先帝王所以举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文德以怀之;怀之不服,饰玉帛以啖之;啖之不来,然后命上将练军马、锐甲兵,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种先德后兵的说法,是儒家一贯的主张。李筌崇尚道德、仁义。他用道德、仁义、智谋、权势作比较,把君主分为四等,认为“有道之主,能以德服人;有仁之主,能以义和人;有智之主,能以谋胜人;有权之主,能以势制人”。显然,就治国方略而言,最好的是以德服人,较好的是以义和人,最差的是以势制人。
李筌兵学体系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在于将儒家思想引入兵学,沟通兵儒。他强调“人和”对军事成败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为贵”的儒家管理理念融入兵家的管理心理思想。
原典
天时不能佑无道之主,地利不能济乱亡之国。地之险易,因人而险,因人而易;无险、无不险,无易、无不易,存亡在于德,战守在于地。惟圣主智将能守之,地奚有险易哉!
——《太白阴经?地无险阻篇》
[译文]天时不能保佑无道的君主,地利不能挽救危亡的国家。地形的险易,完全是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险阻,也没有绝对的平坦,国家的存亡在于道德,作战的方式在于地形。贤明的君主和有智谋的将帅能够守住各种地形,地形有什么险易呢?
原典
所以勇怯在乎法,成败在乎智;怯人使之以刑,则勇;勇人使之以赏,则死。能移人之性、变人之心者,在刑赏之间。勇之与怯于人何有哉!
——《太白阴经?人无勇怯篇》
[译文]所以,勇敢与怯懦关键在于赏罚,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智谋;怯懦者受到惩罚,可以变得勇敢;勇敢者受到奖赏,可以拼死效力。运用赏罚的手段可以改变人的性情,调整人的心理。人本无所谓勇敢和怯懦。
原典
以道胜者,帝;以德胜者,王;以谋胜者,伯;以力胜者,强。强兵灭,伯兵绝,帝王之兵前无敌人;主之道,信其然矣。
——《太白阴经?主有道德篇》
[译文]靠道义取胜的,可以成就帝业;靠德行取胜的,可以成就王业;靠谋略取胜的,可以成就霸业;靠实力取胜的,可以成为强者。然后,强者的军队会灭亡,霸主的军队会削弱,只有帝王的军队才能无敌于天下。所以,君主治国用兵,必须恪守道德。
原典
国愚,则智可以强国;国智,则力可以强人。用智者,可以强于内而富于外;用力者,可以富于内而强于外。
——《太白阴经?国有富强篇》